书是人类成长进步的阶梯。好书最能开发和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兴趣。
一个人是否有读书的习惯,能否体会到“阅读的喜悦”,其人生的深度、广度,会有天渊之别。有不少父母,自己没有阅读习惯,也无从体验读书带来的乐趣。他们甚至怕孩子因为读课外书籍影响功课,只盯着孩子的分数,不鼓励孩子阅读课外书籍,甚至禁止孩子课外阅读。这实在是短视而近于愚蠢的做法。阅读可以丰富知识,开发智力。只要引导得当,将会促进各门功课成绩的提高,并促进孩子全面地成长。
要知道,单凭教科书是培养不出真正有学问的人才的。人一生中所获知识,一是来源于实践,二是得益于书本。就书本知识而言,主要是靠阅读取得。阅读可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理解力,使其对课堂内所学功课有更深刻的理解。至于在走出校门后更加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如何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在迅速发展的时代不至于落伍,最重要、最方便、最现实的手段,也莫过于经常阅读书籍,以获取新的知识。
阅读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一位留学生说:“在美国,我们在地铁车厢、候机大厅,小河边、草地上,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许多人,手执报纸或书刊,在静静地阅读。就是在饭馆、咖啡馆,也有不少顾客一面吃饭或喝咖啡,一面捧着一本书,兴趣盎然地读着。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在校园里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草地上躺着,栏杆边靠着,在球场、在饭厅,青年们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在那里读书。神态是那么轻松自然、随意潇洒,而又全神贯注,旁边人来人往,似乎都与他们毫不相干。”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老师是一部好书。
因为好书最能开发和引导培养人们良好的兴趣。有的父母采用逼迫式的学习方法。读书的兴趣是读书的最大动力所在,也是意义所在。学习,不正是读书的一种延伸吗?
王欣华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现在东京大学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并领取全额奖学金。这个学位在中国地区只招四个人,其中北大就有三个,而王欣华是其中唯一的男生。
他的父母在受教育方面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爸爸上过八年多一点的学,而妈妈则只受过一年的正规教育。夫妇二人算在一起,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九年而已。可以说,他们的文化水平是很低的。
对于教育,他的爸爸妈妈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则:父母应该有一颗平常心,不要逼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父母都为了自己好。他们让欣华明白,他们为当初没有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而感到遗憾,而这种遗憾是一辈子的事情。这样他就会从心里认为自己有了机会就应该珍惜。爸爸妈妈没有给他讲什么大道理,而是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言行来教育他。
在引导孩子读书的问题上,欣华的爸爸妈妈并不要求欣华一定要为学习和“读书”背负太多的压力。他们从欣华接触读书,就培养他发现读书的兴趣,这种苦心得到了回报。欣华并没有要爸爸妈妈做出什么解释,要爸爸妈妈督促什么,他已经习惯了从读书中寻找乐趣。而关键在于,他所能找到的乐趣,对于他自己来讲,是真实存在的,不是大人强加给他的。
欣华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不再是负担,不再是令他感到劳累和害怕的了。欣华喜欢上了读书,这是让父母真正可以感到欣慰的地方。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读书可以带给他怎样的好处。
学校里的读书,并不像平时读书那么单纯了,它与平时的读书行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会强制性地定期检验读书的效果,并且会给大家做一个评比。这就是考试。这几乎是所有孩子都害怕的。欣华也不例外。欣华害怕考试,因为考试会让一些人失望、沮丧。
为了得到好的成绩,欣华勤奋地学习。他希望用比别人多付出汗水和辛苦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回报。爸爸妈妈也希望欣华勤奋地学习。
他们告诉欣华,读书必须首先做到:兴趣第一,勤奋第二。
首先,你是否对读书有兴趣呢?欣华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一点,欣华的爸爸妈妈也是很清楚地知道的。于是他们告诉他:“虽然我们都希望你可以在学校里取得好的成绩,也希望你勤奋学习,但勤奋是应该排在第二位的。兴趣,则始终要排在第一。”
大量阅读的必要性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欣华很小的时候,他更多接触的是童话和儿歌。在童话的世界中,欣华很快乐。他感到幸福,觉得很有意思。
到了大一点的时候,他就开始接触少年文学了,包括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以及适合他的少年小说。这对他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读科幻,继续发挥想象的空间;历史故事,使他了解世界的发展;写同龄人故事的小说,使他了解自己和身边的朋友。
再大一点,欣华就开始接触世界文学、古典诗词、科技常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读物,以及在他理解范围之内的哲学读物了。这时候,他就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漫游了。不管他以后从事什么职业,读书的乐趣都会伴随他的一生。如果只接触范围很小的某一类图书,他的兴趣不会总停留在那里。一旦孩子的耐心到了尽头,恐怕他以后根本不会再去读书,就失去了读书的兴趣了。在对欣华的读书观念的培养上,妈妈一直坚持的是水到渠成的观点,保持活泼的读书状态。
在欣华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他看不同的书籍。让欣华总能接触新的未知领域,使他认识到在书的世界里,没有尽头,只要愿意,总能不停地发现新的东西,发现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神秘地带。
到达了第三个阶段,就是欣华开始接触各类书籍以后,爸爸妈妈就觉得没有必要去为他设定界限了。欣华自然会主动寻找、探索。
在欣华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以后,爸爸妈妈就鼓励他这样做。欣华在开始的时候是发表对书中人物的看法。那时欣华还小,在爸爸妈妈给他讲完童话故事,或者到他可以看童话的时候,他会表示同情、喜欢、憎恶书中具体的人物。再后来,欣华就可以用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于书以及书中人物的评价。
爸爸妈妈并没有要求欣华一定要在看完一本书后写下他的看法。这同样是在主观性上,欣华自己觉得有必要表达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感情写出来,目的不一定是非要别人看,是因为活泼的思想使然。
保持活泼泼的读书状态,的确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恒心,需要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和喜爱。但孩子一旦做到了,父母也就不用担心欣华与书籍的亲密关系了。这时,书就成了孩子真正的亲密伙伴,陪伴孩子的一生。
在对欣华读书的引导上,他的爸爸妈妈不只挑名著给他看,而禁止他接触野史之类的书籍。因为野史之所以可以存在,并且继续发展着,与名著并存,或者说分庭抗礼,自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和道理。我们没有权利去忽视它,并且剥夺孩子的阅读权利。其次,要想让孩子了解整个文化历史的全貌,野史也是必要的补充,不然将来孩子难免对文学的认识出现偏颇。
欣华对于野史的兴趣,丝毫也不亚于对名著的兴趣。这可能是因为既然野史是道听途说来的,它的文字极具大众化,很容易被欣华接受。如《聊斋志异》虽然用文言写成,但稍微具备一些文言知识的人就可以顺利阅读。
还有,野史表达的主题大多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正好符合了欣华的阅读习惯,野史的文章氛围也极易引起欣华的阅读兴趣。欣华的阅读为他后来的专业方向奠定了基础。
爸爸经常把自己看过的一些文学书籍找来给欣华看。读书要读名著,这是爸爸的一贯准则。在短短的几年里,欣华几乎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图书馆的名著。爸爸经常锻炼欣华的跨越性思维,从中国古代的秦始皇到当今美国的克林顿,他带领欣华自由地畅游上下五千年。读书,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在家中摆满各种有趣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顺手拿来翻看与欣赏。不过可别忘了即刻对孩子给予鼓励。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喜悦,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要使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使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这需要身教。天天大约3岁时,曾对她妈妈说:“爸爸一看书,为什么就不理我呀?书比我还漂亮吗?书比我乖吗?爸爸干吗那么喜欢书呀!我也要看书,我要读书。”这一段天真幼稚的“孩子话”充分说明,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你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对待书报总是兴趣盎然,孩子便会觉得读书一定很有趣,对书籍充满着好奇。这时,你可以先选择孩子能听懂且有兴趣的内容给他讲,孩子稍大些就可找一些童话故事念给他听。当孩子慢慢喜欢上这些美丽的故事后,就可以教他自己去看书了。
把读书作为一项消遣活动。在茶余饭后闲暇时间,在轻松的气氛下,安排一小段时间,与孩子一起读几分钟书。也可以在外出游公园时,带上一两本书,在公园里,在郊外,在河边,在清新的空气下,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与孩子一起读上几段书。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图书世界,使读书成为孩子的消遣之一。
大多数的孩子都善于模仿。如果你们家中一屋子都是书,而你也是爱书人,相信孩子在此熏染下,一定会很快进入情况。不妨经常拨冗陪孩子一起回忆,他坐在你的怀里,聆听你小时候听来的,或最近读到的故事。不要勉强孩子看书。读书是一种习惯,必须培养,不能强迫。如果你使用暴力,多半只会令他更厌恶阅读而已。
德国哥廷根大学儿童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快速培养孩子的秘诀》一书中向父母们提出了11条如下建议:
在婴儿牙牙学语时,就可以让他们接触五颜六色的书本。不妨让“书”一词作为孩子最先学习的单词之一。
6~7岁的孩子可以拥有自己的小书架。最好教他们爱惜图书,书页如有损坏,不妨让他们学会自行修补。
鼓励孩子利用零花钱来购买图书。
支持孩子与小伙伴们交换图书阅读。
大力表扬孩子用“压岁钱”给孤儿院的同龄人赠书。
经常带孩子上书店或参加书展。在观看电视节目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注意有关新出版儿童读物的广告或信息。让孩子自己选购和借阅图书。节日或生日给孩子送礼物时不妨首先考虑送书。
好书可安放在孩子容易取到的地方,以便他们能反复阅读。
时不时和孩子对某本刚刚读完的书做出评论,特别要鼓励孩子说出与原书作者不同的意见。要让他们知道,书上说的东西也并非百分之百的正确,重要的是学会分析。
如果家附近有图书馆,可以为孩子办一张借书卡。孩子们由此会懂得,并不是想看的书非得全部买下。但与此同时又一定得要求他们对借来的图书更为爱惜,以便让每本图书都能拥有更多的读者。
注意引导孩子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比如,读了一本有关动物的故事书,就可带领孩子上动物园看看,并鼓励他们与书本对照,自由发表对各种动物的外貌、品性、特征等的看法。外出旅游时,更可以利用书本上的历史、地理等知识“活学活用”。
当孩子稍大,也读过不少书时,不妨鼓励他们自己写一本薄薄的书出来。这样做一可以消除孩子对书籍的神秘感,二可引导他们既爱书又不做书的奴隶。当然,孩子写书并非一定要“出版”,可在家庭或亲友中传阅。据悉,美国每年有10万多名儿童在尝试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