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原来乾隆
7528600000019

第19章 审美意趣(2)

作为大内皇宫、西苑三海、三山五园、避暑山庄,以及那数也数不清的离宫别苑的总体设计师,正如一个目睹圆明园美景的英国牧师所言,必须是"一位身兼诗人、画家、历史学家、美术品鉴定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别种天才的人物",这个人物只能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对圆明园的"规模之巨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这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自然引为自豪,但他所追求的又何止于此呢?正如乾隆自己所说的,"天空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实无逾于圆明园者!乾隆皇帝在园林建筑上孜孜以求的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宏伟壮观。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艺术上的审美趣味范畴,而具有强烈的政治美学色彩。

北京是辽、金以来具有一千余年历史的著名古都,但北京之有今天蜚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悠久文明的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乾隆皇帝。对此,戴逸先生有一段精辟论述:

(乾隆)在原京城的基础上,大加拓置,重新修葺,别出心裁,精益求精,使北京城的面貌焕然一新。无论建设的规模、工程的质量、技术的精巧、艺术风格的创新,均突破前代水平,在北京建设史上跨入了一个新阶段。京城内外的许多名胜古迹、园林景观,不是在这时始建,就是在这时扩充或修缮,没有一个封建统治者像乾隆那样,几乎在北京所有著名建筑和设施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如果没有乾隆长达六十年之久的营建努力,那么,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欣赏的、爱好的许多建筑、设施、景点将在大地上消失或者完全变成另外的样子,北京的耀人眼目的光辉亦将黯然失色。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京城中轴线上的皇宫,在乾隆时代经过了大规模的改建,才形成了人们今天所见的规模。乾隆改建皇宫,主要工程有建福宫、重华宫、慈宁宫和宁寿宫。

大内之外,京城中的土木工程则主要集中在营建西苑。西苑,即中南海和北海一带的宫殿苑囿,大半都是元、明旧址。在乾隆时代,中南海新建的亭台楼阁主要有宝月楼和紫光阁,其他各处则为重加修葺;而对北海的经营,则历时久而工程浩大,且多为新构。大体上,琼华岛白塔山以南多就旧址而重修,以北则以新建为主。

下面来看比市内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的对西郊"三山五园"的营造。

所谓"三山五园",即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

香山静宜园是乾隆最先营建完成的西郊园林宫殿,每年夏秋辄来此作数日之游,他深爱这里林壑的幽静,每来问景探奇,率多吟咏,积数十年得诗约一千三百余首。

从乾隆十四年开始,为准备圣母皇太后六十寿辰大庆,新建万寿山清漪园(即今颐和园)。至乾隆十九年清漪园基本完工,其大小景点百余处。全园以万寿山前山中段的大报恩延寿寺为中心,东段为勤政殿、玉澜堂、乐寿堂等宫殿,西段则有听鹂馆、石舫等景点;后山建有藏式寺庙和仿江南水乡小镇而布置的买卖街(亦称苏州街)。昆明湖可分为后湖和前湖两区,后湖清静幽深,富有自然意境,前湖水面辽阔,气象雄浑,其南有十七孔桥,如卧波长虹,与湖内广润寺(龙王庙)相连。

静明园在清漪园之西约四里,即玉泉山。静明园原有十六景,以四字标题,如玉泉趵突、竹炉山房、玉峰塔影、裂帛湖光、云外钟声等,后增十六景,以三字标题,有清音斋、华滋馆、冠峰亭、观音洞、试墨泉等,共三十二景。

畅春园在南海淀,作为在西郊理政引见官员之处。三山五园中,惟畅春园在乾隆年间无大兴作。乾隆以皇太后年高喜清适,故奉太后颐养畅春园中。

三山五园中的圆明园是乾隆皇帝营缮最勤、也最珍爱的一座御园。圆明园在畅春园北,与西约五里的清漪园一水相通。这里本是雍正皇帝居藩邸时的赐园,乾隆即位之初,在雍正御园的基础上,向东向北,"恢拓营缮,宏规大起",在乾隆九年以前,圆明园四十景告成,乾隆命唐岱、沈源等为每一景点绘一图,自己亲自题诗,成《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这四十景是:

正大光明 勤政亲贤 九洲清晏 镂月开云

天然图画 碧桐书院 慈云普护 上下天光

杏花春馆 坦坦荡荡 茹古含今 长春仙馆

万方安和 武陵春色 山高水长 月地云居

鸿慈永佑 汇芳书院 日天琳宇 澹泊宁静

映水兰香 水木明瑟 濂溪乐处 多稼如云

鱼跃鸢飞 北远山村 西峰秀色 四宜书屋

方壶胜境 澡身浴德 平湖秋月 篷岛瑶台

别有洞天 夹镜鸣琴 涵虚朗鉴 廓然大公

坐石临流 曲院风荷 洞天深处 天地一家

春乾隆九年之后,圆明园内扩建工程仍在继续,著名的如安澜园、文源阁,以及柳浪闻驾、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断桥残雪等都是乾隆中后期增建的。以圆明园四十景为主的百余个景点,从每组建筑来说,千姿百态,争妍斗胜,各具特色,而从全园的整体布局来看,它们又错落有致、和谐自然地分布在山峦湖溪之间。

从乾隆十年以后,他又在圆明园之东水磨村另辟新园--长春园,以作为归政后在西郊的颐养之园。因此,长春园虽不及圆明园大,但精致玲珑,集中了中西园林建筑的精华,鲜明地反映了乾隆的审美趣味。进长春园园门是澹怀堂,其西为前蒨园,蒨园后河北岸有小有天园;澹怀堂之北是淳化轩、含经堂;其东为如园,往北有狮子林。长春园北部的一段狭长地带筑有一组欧式建筑--西洋楼。今天人们所说的圆明园,不仅包括长春园,还包括圆明园东南的绮春园(即万春园),这三座园林总面积达五千二百余亩,仅次于承德的避暑山庄,从园林古建的艺术性来看,它又远远高于避暑山庄,以致欧洲人称其为"万园之园"、"无上之园",是"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乾隆时代续修或新修的皇宫和御园,包括塞外避暑山庄和其他离宫别苑在内,荟萃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把风景式园林的自然美与建筑式园林的人工美和谐地统一起来,烘托出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把南方园林的隽秀与北方园林的雄浑熔于一炉,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也打上了乾隆品味的深刻烙印。

下面从乾隆倾倒于南方园林之美看看乾隆品味的另一侧面。

首次南巡,一过扬州,乾隆便被江南风光之美所陶醉,他内心跃动着难以抑制的愉悦和兴奋,只要翻开他首次南巡留下的诗篇,就会感受到这个风雅天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欢快心情。在江南诸名园中,令乾隆激赏的是无锡寄畅园、苏州千尺雪、杭州小有天园和嘉兴烟雨楼。

乾隆驾至无锡惠山寄畅园时,园主秦氏近族九位高年老者已跪迎在园门外,乾隆在游园后赋诗云:

轻棹沿寻曲水湾,秦园寄畅暂偷闲。

无多台树乔柯古,不尽烟霞飞瀑潺。

近族九人年六百,耆英高会胜香山。

松风水月垂宸藻,昔日卷阿想象间。

及至苏州,乾隆策马前往寒山,看到从岩壁上如雪花一般直泻而下的千尺飞泉时,心中首先萌生的念头是,自己与此山水有说不清的缘分。此景名"寒山千尺雪",其地有飞瀑、流泉、奇石、古松,极为清幽,原为明隐士赵宦光所创,此时则范氏筑园于其地。乾隆性喜幽静,他在寒山千尺雪得到极大的满足。日后乾隆曾说:"昨岁巡幸江南,观民俗之暇,浏览江山胜概,寻古迹之奇,文物秀丽区也,其悦性灵而发藻思者,所在多有,而独爱吴之寒山千尺雪。"可见其对千尺雪情有独钟。

杭州胜景指不胜屈,首次南巡,乾隆则以为湖光山色"为南屏最佳处者",莫过于汪氏家园,遂赐名"小有天园"。这里的妙处,恐怕还是它蕴蓄着一种为乾隆所迷恋的如佛似仙的幽远意境。

乾隆对浙江嘉兴烟雨楼早慕其名,首次南巡,泛舟百顷南湖,对昔日吟诵烟雨楼的诸多诗作的意境,有了直观的感受。

第二次南巡,乾隆又对苏州府城中的园林狮子林产生了浓厚兴趣。狮子林,原为元朝菩提正宗寺的一部分,相传是元代画家倪瓒亲自设计的,他所绘《狮子林图卷》更使狮子林之名广为流传。乾隆时编辑的《石渠宝笈》即藏有倪瓒狮子林真迹,因此,对狮子林乾隆也心仪已久。乾隆二十二年春车驾抵苏州,狮子林已易主为黄氏私园--涉园,乾隆惊叹其"假山似真山",命将内府所藏倪瓒《狮子林图卷》邮往印证,并赋诗志其事。

至于浙江海宁陈氏隅园,那是乾隆二十七年三次南巡初阅海塘时驻跸之地,皇帝改其园名为"安澜园"。

上面提到的寄畅园、寒山千尺雪、小有天园、狮子林和安澜园等江浙名墅,确实紧紧地牵动着乾隆皇帝的心,他有幸亲临其地,但又因不能常置身其地而未惬于怀。因此,先后命随行的画师绘图以归,以便在御园以及经常临幸的离宫中仿建。

最先仿建的是寒山千尺雪,乾隆命在西苑中南海淑清院建"千尺雪",那里有明代假山乔木,峭蒨喷薄之形与吴中寒山千尺雪相似,但其地却没有自然的飞瀑景色。随后在避暑山庄找到一处"飞流漱峡,盈科不已",有天然之趣的地方,亦命名"千尺雪",可惜那里并无松石古意。最后在京东蓟州盘山行宫(静寄山庄),才找到了堪与吴中千尺雪气势、意境相比的天然景致。于是,相度其势,结庐三间,额以"三尺雪",乾隆才满意地叹道:"寒山千尺雪固在是!"

同样,苏州闹市中的狮子林,乾隆亦"令吴下高手"肖其现制,在长春园、盘山行宫和避暑山庄各选一景。长春园中的狮子林以假山取胜,先有狮子林、虹桥、假山、纳景堂、清阁、藤架、磴道、占峰亭八景,后又添八景:清淑斋、小香幢、探真书屋、延景楼、画舫、云林石室、横碧轩、水门。

无锡秦氏的寄畅园则仿造于清漪园万寿山东麓,定名为"惠山园"(嘉庆时改称谐趣园)。乾隆记此事云:"江南诸名墅,惟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赐题曰"寄畅"。辛未(乾隆十六年)春南巡,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东麓,名曰"惠山园"。一亭一径,足谐其趣,得景凡八。"这八景是:载时堂、墨妙轩、就云楼、澹碧斋、永乐亭、知鱼桥、寻诗径和涵光洞。如今圆明园、盘山和避暑山庄中的千尺雪与狮子林等仿江南名园的景点皆不可复得了,唯有万寿山东麓林木掩映中的谐趣园可供游人寄兴抒怀,这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

海宁陈氏的安澜园亦仿建于长春园中,烟雨楼则仿建于避暑山庄青莲岛上。乾隆南巡入浙,往往在霏霏春雨中登上烟雨楼,吟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而驻跸山庄望雨时,据说登斯楼亦"率有雨",且"试之屡验",因此御制诗有云:"湖楼肖嘉兴,烟雨其名善。南巡实每副,北驻亦屡眷。"

乾隆皇帝在京师御园和外地离宫中,仿照江南名园或南国风景意境而营建的景点所在多有,以致晚清文人王闿运以"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这样的诗句作了生动贴切的概括。

修建西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