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都不能从我们的内心深处掏走那个叫“热爱”的词汇。
弗雷德馈赠了我们什么
弗雷德仅仅是美国一个小镇上的一名普普通通的邮差,但今天他的名字已飞出了美国,走进了世界众多的国度,已成为比大牌明星还要抢眼的热点人物。目前,许多赫赫有名的大公司纷纷设立了 “弗雷德奖”,以激励自己的员工向弗雷德学习。随着美国著名演讲家马克·桑布恩的一部《邮差弗雷德从平凡到杰出》在世界范围内的空前畅销,弗雷德更是成为一种事业与人生成功的象征。对此,有人不禁要问:弗雷德究竟做了些什么?他馈赠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东西?
弗雷德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且看每天,他都带着阳光一样的笑容,把一份份邮件送给用户。
当他负责的小区搬来了新住户,他很快便登门拜访,自我介绍,了解住户的职业、爱好、需求等。
当有住户出差时,他会向其讨要一份日程安排表,掌握其归期。
当主人不在家时,他会把邮包打好包装,以防止窃贼因窥视到塞满邮件的邮箱而断定主人不在家进行偷窃。
当发现有人写错了地址,他就会想方设法帮助找到邮件的主人,并附上一份解释说明。
当主人不在家时,他会用鞋垫遮住邮件,以免丢失。
当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时,它会给每个用户写一封感谢信,即使自己亲手投递,他也会上面贴足邮票,严格遵守邮局的规定……
这就是邮差弗雷德他始终以阳光灿烂的心情,以时时想及他人的热忱,以持之以恒的不折不扣的认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从事的那份平凡至极的工作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创新服务。
是的,弗雷德所悉心照料的不过是一件件琐屑的小事,但在他的眼里、在他的内心深处,那却是一件件非常神圣的大事,他满怀爱意地面对之,倾心倾力地为之,给他人带去最满意的服务,也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愉悦。
就这样,弗雷德用默默的行动,启迪着我们即使是一份看似简单得如这邮差一样的工作,也会因从业者的热诚与精心,而从每一个平凡的细节中,都挖掘出无限丰富的内容;即使一生从事的都是一份卑微的工作,也完全有理由仰起头来,自信而坦然地像做一份伟大的事业那样,去细心地设计每一个目标,全身心地投入每一个环节中;即使面对的是单调、机械甚至枯燥的工作,也应抱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找到将其做得尽善尽美的方法和途径;即使是在人们最熟悉的常规场景里面,只要肯动脑筋,就不难发现许多创新的契机;即使终其一生也做不出什么辉煌的业绩,却完全可以因一份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享受到每时每刻的工作带来的无比的快乐……哦,邮差弗雷德馈赠给我们的有益的启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从我们的内心深处掏走那个叫“热爱”的词汇。
没错,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谁,只要点亮心中那热爱的灯盏,就一定会扫去生活中的许多暗淡,就一定会像弗雷德那样从平凡走向杰出。
有时,即使仅仅只是一个绚丽的甚至遥不可及的梦想,也同样可以迸发出神奇的力量,可以推动着我们走向理想的彼岸。
清晰你的人生目标
哈佛大学的一个人力资源研究课题组,曾经对数百名智力、家教、学历、生活环境等综合条件相差无几的年轻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关于人生目标明确度与长短度的统计结果如下:
27%的人没有人生目标;
60%的人有模糊的人生目标;
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人生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远的人生目标。
25年后,该课题组对当年接受问卷的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的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当前的生活状况和分布比例,与他们当年的人生目标调查情形联系极为密切,密切得颇为耐人寻味。
当年占3%的人生目标清晰而远大者,在随后的25年中,每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其中有的还遭遇过令人难以想象的人生挫折,但每个人都不曾改变自己当初的人生目标,他们朝着自己年轻时选定的人生目标奋斗不止。结果,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10%的那些人生目标清晰但短暂的人,也各自经过一番努力拼搏后,大都拥有了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成为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如教授、医生、工程师、部门经理等等,他们如今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事业和生活状况都在稳步上升。
当年那60%的人生目标模糊者,他们在后来的日子里大都没有进取的动力,喜欢随遇而安,虽然大多数人都拥有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但他们的生活大多较为平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可言。
而剩下的那27%当年没有什么人生目标的人,25年后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沉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许多人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窘迫,情绪低落,常常自怨自艾,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主持这一课题研究的比尔·坎贝斯博士,在他的研究报告中,这样深切地总结道:“其实,有些问题非常简单,赢得人生的辉煌,最重要的便是拥有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那些旗帜一样飘扬在每个人生命旅途中的追求目标,越是远大而清晰,越能够激发人们奋斗的热情,越能够促使人们挖掘出自身的巨大潜力。”
是的,无论是眺望历史,还是打量现实,我们都会十分容易地发现:那些业绩卓然的成功者,原本综合素质与众人并无多少明显的差异,只是他们因心中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有了梦想热烈的召唤,从而有了顽强拼搏的激情,有了不断进取的坚韧,有了虽经坎坷依然坚定向前的执著。最终,他们才拥抱了令人羡慕的骄傲人生。
印在《中国青年》封面上的那句励志语“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之所以受到无数年轻或不年轻的读者的广泛喜爱,就在于它告诉了人们:目标与奋斗,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即使仅仅只是一个绚丽的甚至遥不可及的梦想,也同样可以迸发出神奇的力量,可以推动着我们走向理想的彼岸。
能够朝着自己清晰的人生目标,自信而从容地设计自己的人生,还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最佳生活境界。难怪歌德这样感慨:“能够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结起来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是,我们就没有理由拒绝那闪耀在心灵高地上的清晰而绚丽的目标,没有理由不为那样美好的目标而播撒心血和汗水。
无论什么时候,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到脚上,而应该投向无限的远方。
别光盯着你的脚
小时候,他家里实在太穷了,上中学之前,他穿的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布鞋,有时干脆打赤脚,从没穿过买的鞋。尽管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成绩,但那一份无以言说的自卑,还是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了。特别是当他穿着带有破洞的布鞋去上学的路上,他总喜欢一个人走在前面或远远地落在后面,他怕别的同学笑话他。
小学毕业那年,学校要开运动会。母亲原本已说好要给他买一双运动鞋的,但妹妹突如其来的一场病,花掉了家中仅有的一点儿积蓄,也打碎了他连续好几天的兴奋。于是,他悄悄跟同学换了比赛项目,去了赛场一角的跳远场地,因为看跳远的观众少并且离得较远,他可以脱掉那双难看的黑布鞋,光着脚往沙坑里跳。
但比赛进行到高潮时,班主任老师动员他去参加长跑比赛,因为他有希望帮助班级获得总分第一。他心里也很想为班级争光,可低头一瞅那双粘满泥巴的、灰突突的布鞋,他立刻脸红着拒绝了。老师看出了他的窘迫,想帮他借一双运动鞋,偏偏身边一时竟没找到一双合适的。
不知何时,父亲挤到了他身旁,不容商议地向他命令道:“快去跑吧,瞄准你心中的目标,别低头盯着你的脚,你的任务是拿第一。”
他不情愿地站到了起跑线前,目光掠过身旁那一双双运动鞋时,他的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眼泪都快要落下来。然而,发令枪响过,他和选手们一踏上跑道,他脑子里就什么都不想了,他只一门心思地快跑、快跑、快跑,他的耳朵里已经灌满了响亮的“加油声”,他看到了老师和同学们一张张为他激动的脸,还看到了刚刚出院的妹妹也站在人群中拼命地冲他挥手加油。
骤然,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涌注全身,他脚下虎虎生风,很快便冲到了最前面,脚步稳健地带领大家向前奔跑。
“抬起头来,挺直胸膛,瞄准你的目标。”父亲在场外大声地指挥他。
这时,他心里只想着拿“第一”了,脚步还在不断地加快,似乎有一种飞翔的感觉。他全神贯注地向前奔跑着,丝毫没有发觉一只鞋的脚尖处不知何时已裂了一个口子。
在众人的热烈欢呼声中,他第一个冲过了终点。这时,他右脚那只鞋张着一个大口子,像是在邀功似地呼嗒呼嗒地喘息着。而此时,他已完全被兴奋包围了,脸上已见不到一丝的难为情了。
“只要你的心里有目标,眼里也有目标,穿什么样的鞋,都不能妨碍你拿第一。跑赛是这样的,学习和做事情也是这样的。”父亲像个哲人似的教诲他。
就是那次比赛和父亲的一席话,让他深深地记住了一个道理——最重要的是瞄准心中的目标,而不是自己的脚。
此后,彻底地抛掉了心头的自卑的他,以异乎寻常的刻苦,考上了现成的重点高中,后来又成为全村第一个考到北京读大学、留学美国的人。如今,他已是著名的海盛集团的副总裁。
他就是我的表哥李仲达。在向我讲述上面这个真实的故事后,表哥真切地感慨道:“虽然我现在脚上穿的都是价值上千元的国际名牌,但我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到脚上,而应该投向心中的远方。只有不断地加速前行,才会抵达希望的终点。”
由此,我想到了一位肯尼亚中长跑世界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我的冠军是赤脚跑出来的,这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因为我的眼睛总是瞄准第一。”
这一件芬芳的小事,让我久久地感动不已,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富有者那颗澄净的心。
芬芳的100美元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世界巨富洛克菲勒像往常一样简单地用过早餐,便开始忙碌地处理起一天的繁重工作。
突然,他的目光停在一封陌生的来信上面。写信人是纽约市的一个自称叫保罗的乞丐。信中,保罗向洛克菲勒提出借100美元,以渡过眼前的生活难关,并承诺等他以后有了钱会加倍偿还的。洛克菲勒望着那几行七扭八歪字,轻轻地笑了笑,他以为保罗所谓的借钱,只不过是在向他变相地乞讨而已,但他还是按信上留下的地址,亲自给保罗寄去了100美元。
没想到,一周后,保罗写得十分认真的借条竟翩然而至。洛克菲勒轻轻扫了一眼借条,微微一笑,便将其随手放到了一边,他心里并没有想过要保罗还钱。不过,保罗的郑重其事还是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数年后,洛克菲勒早已忘却了当年保罗借钱的事,但一张来自伦敦的汇款单和一封特别的感谢信,给曾经的往事续写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保罗在信中告诉洛克菲勒:当初向他借款是因跟几个乞丐打赌,因为他的同伴都认为像洛克菲勒那样的巨富根本不会相信他的话,更不可能随便借钱给他这样街头随处可见的乞丐的,他在寄出那封借钱的信后就认准自己输定了。当他很快便收到洛克菲勒亲笔签名的汇款单时,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极其认真地给洛克菲勒写下那张欠条。接着,他开始思索该怎样经营自己今后的人生。
几经挫折,他成为休斯敦一家著名船厂的职员。今天,他终于能够欣慰地兑现当年地承诺了。他在信中一再感谢洛克菲勒“是您当年对一个乞丐慷慨馈赠的那份信任和尊重,温暖了我的那个冬天,甚至可以说是温暖了我的后半生,即使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也没有花掉那100美元……”
洛克菲勒一生向社会慈善和福利事业慷慨捐赠不计其数,但这一件芬芳的小事,却让我久久地感动不已,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富有者那颗澄净的心,看到了超越了身份、地位、名望等等世俗的东西以后,那心灵与心灵的相握所飘逸出的那些醇香岁月的美好。
人们往往只注意到那些成功者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却很少留意他们的一些琐屑的举止,其实那里面正蕴藏着成功的秘诀。
50美分与5000万美元
迈克是纽约一家小报的普通的记者,他非常敬佩当时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汽车大王”福特,很想从福特那里学到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个周末,迈克正在一家不大的酒店里与几位朋友小酌。忽然,他眼前一亮,只见几位身份显赫的企业家正从一个房间里走出,其中一位正是福特,他手里拿着一张菜单径直走向那位服务生,微笑道:“小伙子,你再算一下,看看是不是有一点儿误差。”
年轻的服务生飞快地瞟了一眼那菜单上的一串数字,很自信地回答:“尊敬的福特先生,没有错啊。”
“请别着急,你再仔细算一算。”那几位福特宴请的企业家已朝门口走去,他却很有耐心地站在柜台前。
看着福特那认真的样子,年轻的服务生没有再核算,而是不以为然道:“是的,因为零钱准备得很少,我便多收了您50美分,但我认为像您这样富有的人是肯定不会在意的。”
“恰恰相反,我非常在意。”福特很坚决地纠正道。
“那就算您付给我的小费吧。”服务生被福特的如此斤斤计较搞得有些难为情了,忙给自己找了一个摆脱尴尬的借口。
“不,小费我已经付给你了,这50美分是你应该找给我的零头。”福特固执地坚持道。
服务生只得低头花了一番辛苦凑够了50美分,满怀歉意地递到一脸坦然的福特手中。而此时,福特宴请的朋友已坐到车子里面了。
对着福特快步离去的背影,年轻的服务生低声嘀咕了一句:“真是太小气了,连50美分也这么看重。”
“不,小伙子,你说错了,他绝对是一个慷慨的人。”目睹了刚才那幕情景的迈克抑制不住激动地站了起来。
“他是一个慷慨的人?”服务生一脸的困惑不解。
“是的,他刚刚向慈善机构一次捐出5000万美元的善款。”迈克拿出一张一周前的报纸,将上面的一则报道指给服务生看。
“可是他刚才……”服务生仍不明白如此大方的福特,为何还要当着那么多朋友的面,去计较那区区的50美分。
“他懂得认真地对待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钱,懂得取回属于自己的50美分和慷慨捐赠出5000万美元,是同样值得重视的。”就在福特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小事中,迈克忽然领悟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成功经验,那就是——没有理由任何不认真地对待眼前的每一件事,无论它多么重大还是多么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