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张老师的策略,一上场我就开始加速,一下子就领先其他运动员十多米,而且我步伐轻松地一路领先,在全场雷鸣般的呐喊助威声中,我越跑越有劲儿,距终点不足50米时,我开始奋力冲刺,希望后面两名队友也能加速追赶超过我,实现赛前破纪录的愿望。
结果,当我第一个撞线冲过终点,打破纪录时,我的队友还被我甩下了五六米远呢。
我激动地扑向张老师的怀抱:“张老师,我跑了第一名。”
张老师欣然地:“这是我早就预料到的,记得我跟你说过的,三个月后你就是这个项目的第一名,你现在是让这一天提前了。”
后来,我的1500米和3000米,都跑出了全县第一的成绩,我取胜的原因非常简单——每天多领跑5米。与此同时,令我欣喜的是自己的短跑成绩非但没有下降,还有了长进,在各类短跑比赛中,也没少拿第一。我知道,这是我一直在坚持领跑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我还把张老师的训练方法自觉地运用到了文化课的学习上面,对那两门基础薄弱的学科,我每天多投入一点,每次考试都努力争取进步一点点,不断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结果,我的总成绩逐步提高,后来我竟考入了我原来一点儿都不敢奢望的名牌大学。
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我由衷地去感谢张老师,感谢他不仅培养了我坚定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力,还让我懂得了走向成功的秘诀。
是的,在现实生活中,若能像我当年“每天都领跑5米”那样坚持不懈,就能把自身的某些弱势逐步转变成优势。同理,我们要实现心中远大的目标,只需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必将赢得一个质的飞跃,创造出连自己都会惊讶不已的奇迹。
不陶醉于已有的收获中,纵然遭遇了所谓的失败,那样孜孜进取、求索的人生,也足以令人羡慕和敬仰。
品尝下一块巧克力
汤姆·汉克斯曾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喜剧演员,但他不甘心总是在舞台和生活中扮演一个无名的小角色,他一面刻苦地向那些优秀的演艺人员学习演技,一边不断地尝试各种被别人视为不可能演好的角色,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挫伤他进取的勇气。终于,在1988年,他凭借在影片《飞越未来》中的出色表演,赢得了很大的声誉。
1993年,汉克斯在影片《费城》中饰演了一个患了艾滋病的男同性恋者。以他当时的名气,出演这样一个边缘人物是具有很大风险的,因为1993年正值同性恋话题初入好莱坞时期,牵动了艾滋病毒危机意识,主流片场对此的态度是极为谨慎的。但汉克斯为了拓宽戏路,抛却了许多世俗的顾虑,大胆地进行了艺术尝试,并以其优秀的表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一年后,凭着在影片《阿甘正传》中杰出的表现,他第二次荣膺奥斯卡影帝。
在巨大的成功面前,汉克斯没有让响亮的名声绊住自己继续探索新角色的脚步,此后几乎每年他都有新片问世,且每个角色都给人全新的感觉。从1995年《阿波罗13号》中的宇航英雄,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上尉,到1999年《绿色奇迹》中的监狱长,汉克斯以其对角色深刻的艺术把握、炉火纯青的细腻演技,塑造了一大串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次次赢得无数的掌声和鲜花,被影评家们誉为“戏路之广、对角色塑造力之强无人能出其右”的杰出表演大师。
像一位不知疲倦的跋涉者,汉克斯一次次攀上艺术巅峰,又一次次向新的高峰挺进。2000年,他接演了后来颇为轰动的影片《漂流者》,因为片中角色的需要,他饱尝了极大的辛苦,在一个月内减肥55磅,而且在环境极为恶劣的外景地摸翻滚打了好几个月。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不幸流落到孤岛上的联邦快运公司的小职员和一只排球的故事,其中一个多小时没有一句台词。这对演员的演技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但汉克斯以其臻于完美的表演,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现代罗宾逊”形象。
当有记者追问汉克斯是否曾害怕过失败,是否畏惧过因新角色的不成功而有损其国际影星的声誉?汉克斯果决地回答道:“没有,我从来没有畏惧过失败,因为我把每一个将要接手塑造的角色都看作是一块巧克力,需要细心地品尝,而我要知道下一块巧克力的滋味,只有一个最简单的好办法——亲自去品尝。”
就这样,汉克斯以不断地“品尝下一块巧克力”的人生态度和敬业精神,一次次赢得了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为世界亿万观众奉献了一块块“别具风味、甜美无比的巧克力”。在1996年,他还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以60年代摇滚乐为背景的影片《挡不住的奇迹》,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多才多艺,推出了又一块“颇具魅力的巧克力”。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在品尝一块块巧克力,决大多数人一生只品尝过一种或几种巧克力,便因畏惧困难或因一时心满意足而放弃了继续品尝其他的巧克力,但有人却始终不满足地不断去品尝“下一块巧克力”的滋味。于是,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拥有太多的平凡之辈,而那为数不多的一次次创造生命辉煌的杰出英雄,就诞生于那执着地品尝人生中“下一块巧克力”的人群中。
虽然“下一块巧克力”的滋味未必都是好的,但不陶醉于已有的收获中,依然满怀热情地去体味人生中的“下一块巧克力”,其过程本身就是对生命潜能的最大开掘,纵然遭遇了所谓的失败,那样孜孜进取、求索的人生,也足以令人羡慕和敬仰。
只需把目光放远一点,别计较眼前一时的得失,在选好的位置上,踏踏实实地干下去,耐心十足地坚持下去,用行动和事实证明自己的优秀,自然会拥有一份理想的收获。
学会把冷板凳坐热
那年,他师大毕业,被分到了一所中学,只教了两学期的课,他便开始厌倦那份自己曾很向往的工作了。于是,他没跟家里人商量,就跳槽到了一家广告公司。做几个月的文案工作,他又好高骛远地去给一位公司老总当秘书。但这份许多人认为很体面的工作,他仍没坚持多久,便感觉没什么意思,很快又转到了一家几经比较才最后认定的公司。
在那家著名的合资公司里,他开始干得很有激情,不久便升了职,加了薪水。于是,他以为这回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准备雄心勃勃地在那家公司里好好地干出一番成绩来。他向上司提了不少自以为很合理的建议,上司也曾当面给予他一些赞赏和鼓励,公司也曾采用过他的两点小小的建议,可他还是莫名其妙地感觉到自己受了一些冷落,尽管他工作很卖力,也小有成绩,可整整两年间,该加薪时没给他加薪,该提职时没给他提职。思来想去,他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了。一时间,他心里苦恼透了,真想一下子甩头离去。
五·一放长假,他回到了许久没回去的老家齐齐哈尔。见到早已退休在家的年过七寻的爷爷正翻看一本厚厚的机械制图书,手里翻来覆去地比划着,像当年上班时那样,极专注地在琢磨着什么。他不禁好奇地问爷爷为何退而不休,爷爷说他曾工作过的重型机械厂最近接了一项加工大型配件的任务,可加工技术一直不过关,影响了产品质量。
闻此言,联想到自己这些年来的坎坷经历,他便跟爷爷感慨——这年头,要做好一份工作,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只有小学文化的爷爷,很不客气地打断了他满腹的牢骚:“那是因为你心太浮躁了,没学会把冷板凳坐热。”
“嗨,都什么年月了,还搬你那套旧理论?”很小的时候,他就经常听爷爷用这样的话教训父亲和他,所以他很不以为然地轻声回敬了爷爷一句,有点儿不耐烦地转身离去。
爷爷没有再说什么,因为他要急急地赶到工厂去帮助解决一个技术难题。快天黑时,重型机械厂的马厂长用小车亲自把爷爷送回来了。那位领导着近万人的马厂长非常恭敬地扶着爷爷走上楼来,嘴里还不断地感慨着:“真是不好意思,现在还要麻烦您老出山,看来还真得拜托您老,今后多给咱厂子培养几个高级技工,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理论是一套套的,一到关键时刻就……”
“甭急,等他们坐住冷板凳就好了。”爷爷颇自信地说道。
“我听老师傅们讲,虽然您文化水平不高,可工作四十年,搞了200多项技术革新,您带的很多徒弟现在都是厂子里的技术骨干呢。”马厂长一脸的敬佩。
“我能取得那点儿成绩,全是因为他能坐住冷板凳。”爷爷自豪道。
“可惜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最缺乏就是您这种可贵的忍耐力,他们好高骛远、斤斤计较,稍遇挫折,就怨天尤人或轻易地放弃了,这也是他们本应该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功,却反不如父辈的最主要的原因……”马厂长和爷爷不经意的对话,像一缕清新的风,拂过他的心陌,激起一波波涟漪。
是啊,虽然爷爷只有小学的学历,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十级车工,成为那家著名的国家大型企业几代人敬佩的绝对的“高工”。而他受人敬仰的最大秘诀,就是他曾毫不在意的那句熟悉的老话——把冷板凳坐热。没错,当“智慧”已经失灵、“天才”无能为力、“机智”和“技巧”黯然褪色、种种尝试都宣告失败之时,只要还坐在那个冷板凳上,还保持着“不动摇的忍耐力”,就终会把板凳坐热,终会等来希望的成功。
重新回到那家公司后,多有醒悟的他内心已平静了许多,眼睛也不再紧紧盯着曾经很关心的实际利益,自然也就不再计较什么名利上的得失,不再抱怨遇到的某些不公平,只是埋头默默地拼命工作,让自己像爷爷那样,极有耐心地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情,把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干得越来越出色。
就在他尽情地品味忘我的工作给自己带来的那种无法言说的快乐时,他竟不期然地受到了公司上下的充分肯定,一连串的荣誉纷纷降落到他的头上,职务也在不断地提升,他甚至享受到了公司给予的他连做梦都不曾想到的优厚的待遇,自豪地迈入众所公认的成功者的行列……
原来,有些成功并非想象那样艰难,只需把目光放远一点,别计较眼前一时的得失,在选好的位置上,踏踏实实地干下去,耐心十足地坚持下去,用行动和事实证明自己的优秀,自然会拥有一份理想的收获。
其实,人生亦是如此。举目世界,往往是那些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善于“把冷板凳坐热”的人士,才会取得耀眼的成功。而那些见异思迁或患得患失者,尽管他们不乏聪明,但仍难免要有许多的失落,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读懂得“毅力”这个词汇的深刻内涵。
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他如何开发和运用个人的智慧。
用脑袋扛液化气罐
五年前,杏花村走出了三个打工仔,没有一技之长的他们,在遭遇了一连串求职失败后,都找到了一份纯靠出卖力气的工作——受雇于罐气服务站,给那些住在高楼层的居民搬送液化汽罐。虽说这份工作十分辛苦,每天楼上楼下地来回忙碌,常常累得汗水湿透全身,他们却很高兴,因为每个月能赚几百块呢。
面对他们赚回的一沓沓粘满汗水的钞票,村里体格健壮的老少爷们儿们再也坐不住了,春节一过,便纷纷搭帮结伙地奔赴各大城市,很满足地做起了液化气罐搬运工。
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跛脚的他,瘦弱得像个麻杆,也急着要进城打工。村民们便笑他想赚钱想疯了,就他那弱不禁风的体格,连拎袋米都直喘粗气,他要是去扛液化汽罐,非得被压趴下不可。
父母也拦他:“那种力气活儿,你干不了的,咱不能跟着眼热。”
“我承认没他们有力气,可我有一颗不笨的脑袋,我一定要赚比他们还多的钱,回来让他们看看。”他一脸坚定地扔下这句豪言,便在众人一片怀疑的摇头中,独自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直奔那个正在崛起的城市。
时近年关,出去扛液化汽罐的打工者们陆续地回来了,每个人都带回数目不等的钞票,唯有他寄回来一封信,告诉父母他找到赚钱的门路了。拿着信,父母哑然,村民们也大多摇头,没人相信他会找到更好的赚钱门路。
春天走,冬天回。村里的男人们年年去城里扛罐赚钱,因扛罐的人越来越多,钱一年比一年难赚,大家沮丧而无奈,出去的人越来越少。五年后,村里再没一个人出去扛罐了。
这一年春节,曾一次次写信告诉父母赚到大钱的他,衣锦还乡了。他亮出的那个存折,让所有村民的眼睛都瞪大了——那一长串数字,比他们五年里积攒起来的总和还要多上十倍。
难道他淘到了金子?众人惊讶地上下打量着依然瘦弱的他。
他微微一笑:“我和你们赚钱的门路一样, 你们是用肩膀扛罐,我是用脑袋扛罐。”
用脑袋也能扛罐?面对那些困惑的目光,他侃侃而谈,道出了自己致富经验——原来,他进城后,立刻学别人的样子,也办了一个灌气服务站,自己当上了老板。起初,手里没有足够的本钱租车、雇人,他就以高出别人五成的工资,搞年终总结算。他还放远目光,采取低利润经营策略,先不着急赚钱,而是着力培育灌气客源,提高服务质量。结果,他的灌气服务站生意越做越好,辐射区域越来越大,他存折上的数字也就飞快地上窜起来……
恍然大悟的村民们纷纷敬佩地挑起大拇指,啧啧地赞叹他真是聪明,赚钱赚得智慧。
他就是住在我老家后院的葛军,如今他已举家搬到西安,正以优惠的工资广招家乡打工者,雄心勃勃地准备把自己的灌气站办成一个多方位服务的大公司……
在知识经济愈演愈烈的今天,对于那些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打工者来说,再像过去那样单纯地靠力气打工已经越来越难了。他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增长技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智力潜能,利用聪明智慧,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聪明的葛军学会“用脑袋扛液化气罐”,就是一个极好靠智慧成功的范例。
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这样说过——“不止是在经济领,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他如何开发和运用个人的智慧。”
的确如此。那些简单的、无需多少思考的工作人人可为,但其含金量自然也是很低的,要想真正地掘到丰富的金矿,必须首先打开自己智慧的宝库,拿出闪烁智慧光芒的工具。
无论是谁,都不要忘了——你的肩膀上还扛着脑袋,那绝对是你最大、最好的人生资本,能智慧地运用之,拥抱成功就不再是艰难的事情。
许多令人仰慕的辉煌的大成功,都是由眼前的一个个琐屑的小成功组成的,今日踏实的“手高眼低”,往往孕育着明日欣喜的“眼高手高”。
我感谢自己曾经“手高眼低”
那年师大毕业时,学习成绩优异,且喜欢舞文弄墨、有多篇作品发表的我,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想方设法地进那些令人羡慕的报社、电台等宣传单位,也没有去欢迎我的那所曾经实习过的省重点中学,而是在许多老师和同学不解的目光中,毅然地背起行囊,去了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