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国际超级间谍档案
7533900000026

第26章 特殊双面间谍(1)

“狼穴”中的高手波波夫

波波夫是超级双面间谍,他是南斯拉夫人。1940年2月的一天,正在家中度假的波波夫忽然接到柏林来的一份电报,上面写道:“急需见你,建议2月8日在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大饭店见面。你的挚友约翰尼·杰伯逊。”波波夫看见电报后便火速赶往约定的地点。

波波夫这个双面间谍表演得很出色,图为波波夫在训练使用德国情报机关提供的机关枪。

约翰尼是波波夫在德国南方布雷斯高的弗赖堡大学结识的挚友。波波夫终于在约定地点见到了好友约翰尼。约翰尼是要策动波波夫当一名纳粹间谍,波波夫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就答应了好友的请求,并且觉得此举深合自己的心意。因为他正想借助自己国家的特殊地位(当时南斯拉夫还是与德国亲善的中立国)为反法西斯事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与约翰尼取得一致意见后,波波夫直接找到了英国驻巴尔干国家的商务参赞斯德雷克,并对他全盘托出了自己的计划:假借某个中立国之名,将5艘商船弄给英国。几天以后,伦敦就批准了这个计划,并且汇来了购船的钱。两周后,接到通知的约翰尼从柏林带来必要的文件,将德国货船易手他人。

事后,约翰尼对波波夫说:“我是阿勃韦尔(德国军事情报局)的人,上次请你帮助也是上头示意让我这么做的。他对你的行动非常满意,他希望能跟你好好谈谈。”波波夫一听,心里紧张得怦怦乱跳:“你们的头是谁?他为什么选中我?”

“我们的总头叫威尔希姆·卡纳里斯,他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和我们俩很相近。我在他面前极力推荐你,说你是个谍报天才,能派上大用场,于是便让我试一试。结果没想到你干得这么漂亮!我想,你一定对我的建议感兴趣吧?”

波波夫又去找了英国商务参赞,把有关情况向他一一说明。参赞觉得很有意思,要波波夫继续与约翰尼保持联系。“你所需要的情报我会派人送给你的。”参赞说。

过了半个月左右,约翰尼领来一位德国使馆官员,对波波夫介绍道:“这是门津格少校,我的顶头上司。他想跟你聊聊。”接着,门律格开门见山地说道:“我们在英国有许多情报人员,其中不少是很精干的。但是,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人,他到处能通行无阻。你的社交关系可以打开许多门路,有些情报不是马路上可以搞到的,你可以帮我们的大忙。同样,我们也会十分慷慨地报答你。

波波夫按照英国方面的授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并在第二天大清早跑到英国大使馆通报这个消息。这次与他接触的是英国军事情报第六处(MI6)驻巴尔干的头目,此公化名史巴雷迪斯。听了波波夫的报告后,这位情报官员说道:“你就准备为那些德国人‘效劳’吧。要设法与他们搞好关系,要求他们给你开展工作和作好旅行准备的时间。我的意思是他们有可能派你到伦敦或某个中立国家去。另外我还要告诉你,让他们知道你在伦敦有一个朋友,是位懂行的外交官,他目前急需用钱,而且你认为他可以帮你的忙,通过外交邮袋来传递情报。”

波波夫很快就放风给门津格,约他见面详谈。一见面,门津格就迫不及待地问道:“你那个当外交官的朋友是谁呀?”

“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此人绝对可靠。”

“那太好了!”门津格一边说着话,一边扳开公文包的锁扣,伸手取出一个金属小瓶,说:“瞧!你把这个东西给你的朋友,这是密写剂。”接着,门津格又吩咐约翰尼负责向他说明如何使用密码、如何接头联系等具体事项。

这次见面结束后,波波夫便作为一名德国间谍展开了自己的“业务”。几星期后,按照约定地点,史巴雷迪斯向他下达了一项重要任务——搜集“海狮行动计划”的所有情报。与史巴雷迪斯谈话以后,波波夫又带他会见了两名新近吸收的情报员,一个是他的哥哥伊沃,另一个是大学同窗尼古拉斯·鲁卡斯。于是,英国在南斯拉夫的情报网壮大起来。

门津格告诉波波夫即将被派往英国,要求他搜集有关英国的城市地貌、人口分布、政府机构、军事设施等情报。他顿时明白此行的任务是为“海狮行动”提供轰炸目标。半个月后,在罗马维亚芬尼多街的巴黎咖啡馆,波波夫呷着咖啡,等待着与他接头的人。他把一份南斯拉夫的《政治报》打开,把一包“摩拉乏”牌香烟和一盒南斯拉夫火柴放在桌上。(这是事先商量好的接头暗号。)不一会儿,一位教授打扮的人就走到他的近前,和他搭上了话。暗语对上后,两人雇了辆马车向国家公园驶去。

教授在靠近公园的地方停了车,交给他2000美元,并告诉他一会儿有个朋友来见他。果不其然,这位朋友就是约翰尼,他带来了上峰的指示和关于“海狮行动”计划的变动情况。他对波波夫说道:“海狮行动计划暂时搁浅了。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要亲自指挥战鹰狂轰伦敦和英国的港口,因此原定行动不变,希望你能马到功成!你的领导人是卢道维柯·卡斯索夫少校,真名叫欧罗德。他是阿勃韦尔驻里斯本的头目。这是在欧洲最主要的情报站。你可用公用电话和他取得联系,说找卡尔·施米特接电话。然后会暗示你,他很高兴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见到你。”

波波夫搭乘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班机飞往英国首都伦敦。一下班机,MI6处的乔克·堆斯福尔把他接到了萨瓦饭店。在这里,他见到了MI6处BA1科的科长罗伯逊,这个人专门负责编造对付敌人假情报的鉴别工作,工作名称叫“塔尔”。在塔尔的陪同下,波波夫终于踏进了他真正的服务机构——MI6处的大门。这是一套由情报机关租用的舒适的公寓式建筑。在这里,大约有十二三个官员对他轮翻进行了4天严厉的审问,就差对他拷打了。在一切都表明真实可信后,他又被带到一间摆设考究的办公室里,被引荐给一位50来岁、身材瘦弱的权威人士。经介绍,他才知道眼前这位军人就是赫赫有名的MI6处负责人斯图尔特·孟席斯少将。

在稍事休息后,波波夫便在MI6处人员的协助下,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搜集工作”:拍了一个伪造飞机场的照片,记录了一些飞机和军舰的数目与型号,描绘了重要地区的地形图……并利用卡斯索夫给的莱卡照相机,拍了许多海军方面的“情报”。就这样,波波夫用密写的方式为卡斯索夫提供了大量的伪情报,并谎称由于情报太多、体积太大、份量太重,不宜邮寄,必须回里斯本当面转交。实际上,这是为尽快地回到德国情报机关,刺探他们的内部组织而设置的一条妙计。

回到德国后,卡斯索夫在一所别墅里对他进行了一番细致且持久的审讯。他对情报的每个细微末节都要追根寻底,从各个不同角度来盘问,以便发现新的动向。

就在这时,英国方面又把嘉黛和狄克发展为双重间谍。与阿勃韦尔经营的其他双重间谍不同。他们分别取了一个代号,叫“胶水”和“气球”。鉴于嘉黛的父亲是个纳粹党党员,所以塑造成出于爱国的动机才为德国充当间谍。她专门利用她的社会关系去搜集政治情报和机密,以及有关新的军事司令员和其它新的任命等情报。狄克打扮成出于贪财的动机,向德国谍报部门频频输送准确的情报。从此波波夫手下有了两名新成员,于是组成了一个小组,英国情报当局取了一个新的代号,叫“三驾马车”。

为了获取德国方面的信任,“三驾马车”制订了一个名叫“迈斯德计划”的洗钱方案。以往阿勃韦尔对“逆用”间谍的情报费总是用外汇支付。按照英国的法律,凡进入英国的外国人,其所带外汇都得换成英镑。换钱时,每张英镑上的顺序号都要记下来。一旦情报小组中的一人被捕,那么从他腰包里的钞票号码上就可以将其他的人一网打尽。为了避免被“发现”的危险,“三驾马车”找到了一个有钱的戏院老板,后者同意由他出面兑现英镑,然后用他帐上别的钱来支付给“三驾马车”。

不久,德国准备对英国进行毒气战。波波夫通过“气球”送给德国情报机构一个情报,说明英国已对毒气战作好了一切准备,从而使德军完全打消了发动毒气战的念头。同时,“三驾马车”还喂给敌人许多政治情报,这些情报对战争没有直接影响,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威望。大部分通过“胶水”送过去的政治情报在反对最高统帅部的心理战中起了作用,“马基雅维里计划”就是其中一例。

英国海军想让德国人对东海岸的水雷区产生一个错觉,“三驾马车”的任务是把虚构的布雷图送给德国人。为此,“三驾马车”设计了一场戏:有一个叫伊文·蒙太古的英国海军参谋总部人员,因为是犹太人,因此对德国人要打赢那场战争怕得要死。他听了许多关于集中营的可怕的故事,如把人放进烤箱里烤死等等。因此他希望从德国人那里得到某种人生保险。达斯科乘机和此人结成了好友,并请求他把那些绝密的海防图设法送给德国人。

于是,有关英国海军的水雷布置图就这样到了“三驾马车”手里,而德国情报部门对此一直深信不疑,把它作为绝密情报呈送给元首,使希特勒打消了从东海岸进攻英国的想法。

波波夫的假情报使德国人混淆视听,加重了战争失败的心理压力;同时使德国军队在西线保持最大的数量,从而减轻苏联前线的压力。在“斯塔基行动”中,波波夫向德国情报机关提供了的情报,使其相信在加来港地区正准备发动一次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这就诱使德国空军进行侦察,并把轰炸机群引诱到英国皇家空军的后院,使之处于易受攻击的境地。

波波夫向德国提供了一个伪造的海图行动,即“马基雅维里计划”。他把伪造文件和书信放到一个英国军官的死尸上,然后让这具死尸随着海浪冲到西班牙海岸去,表面上看来这像是一次飞机失事。死尸上的文件中有关于向希腊进攻的绝密宗卷。而同时,波波夫又在向德国人的报告中说有许多英美军人应召在苏格兰接受跳伞训练以及英国方面对最近的一起飞机失事事件顾忌重重等消息,使德国人开始相信盟军进攻希腊的结论。柏林当局立即派增援部队去希腊,向撒丁岛派了增援部队,潜水艇也奉命开往克里特。结果,西西里的防御力量削弱了,使巴顿将军得以兵不血刃地冲进巴勒莫城。

盟军同意波波夫策划的用飞机失事来向纳粹传递假情报的方案。图为波波夫穿军装的得意神情。

有一天下午,波波夫去要活动经费,并抱怨说给自己的钱太少了。卡斯索夫见状连忙解释道:“请相信我,我们已尽了全力。为什么我们没有给你们更多的钱呢?原因是我们把一大笔钱给了我们的一个情报员,这个人出身清贫、地位低微,但他向阿勃韦尔提供了难以相信的重要情报。”波波夫问是什么情报。上司告诉他有军事的、政治的、甚至有德黑兰会议记录和盟军将要进行的一次大型两栖登陆的准备性消息。波波夫故意说自己不相信,因为一个地位低下的人不可能搞到这些,他必须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

卡斯索夫说:“我告诉你吧,事实上他是你的同乡,离杜布罗夫尼克不远。”

波波夫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英国军情六处。他们从各方面推测认为,此人很可能是阿尔巴尼亚人,因为杜布罗夫尼克离阿尔巴尼亚边境最近。MI6立即开始对所有能接触德黑兰会议记录的人员进行了排队摸底。很快,范围就缩小到英国驻安卡拉大使的一个阿尔巴尼亚籍的随从身上,此人的化名叫“西塞罗”,最终挖出了这个非常阴险的间谍。

美女双料间谍

玛塔·哈丽的美貌曾让人百看不厌,但谁能想到如此美丽的女子竟是个双面间谍。

一战期间,玛塔·哈丽是巴黎红得发紫的脱衣舞女,但更是一位周旋在法、德两国之间的“美女双料间谍”,跻身历史上“最著名的10大超级间谍”之列!然而,法国反间谍部门却指控哈丽用“枕边风”帮德国人窃取情报,并给法国带来巨大损失,造成5万名士兵身亡!1917年10月15日,她被以“叛国罪”的名义处死在巴黎郊外。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1986年之后,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考勒斯对这段历史提出全新解释,并于日前抖出“绝对内幕”——他的外曾祖父便是当年负责审理哈丽“间谍叛国”案的主审法官埃尔·波查顿!由于老婆婚后“红杏出墙”,在波查顿眼里女人一下子全成了“祸水”,作为当时混迹巴黎社交圈的“花蝴蝶”哈丽,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波查顿的“报复首选”!

于是哈丽曾经为法国方面贡献众多德军情报的事实被刻意忽略,一纸判决令将她推上了刑场:一来为众多阵亡法军士兵报了“国仇”,二来也为法官波查顿报了对女人的“家恨”。

玛塔·哈丽原名叫玛嘉蕾莎·吉尔特鲁伊达·泽利,出生在距离荷兰北部莱瓦顿市附近的一个小镇。她父亲是位荷兰农场主,母亲是个印度尼西亚爪哇人。东西方混血的泽利,既有光洁的皮肤又有一头东方人的黑发。然而童年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欢乐的记忆,父亲在破产之后便与母亲离婚,小泽利跟了父亲生活。

随着一天天长大,泽利出落得楚楚动人,既有东方的神秘风韵,又不乏白种女人傲人的身材。报上的一则征婚启事成就了她生命中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婚姻,丈夫是一名曾经离异的军官。泽利嫁进门后才发现,原来丈夫时常酗酒,并在酒后殴打她,更不幸的是他们的儿子由于中毒意外身亡。后来,泽利与丈夫离婚并争取女儿的监护权,可是不依不饶的前夫竟然不服法庭判决私下绑架了孩子。

1904年,孤身一人的泽利不名一文地来到了花都巴黎。为了生计,她不惜在一位巴黎剧院经理面前表演起了脱衣艳舞。在那个年头,很少有人敢表演如此大胆出位,剧院经理立即被她这种“带有神秘东方气息的婆罗门艺术”给震住了,当即拍板将她录用,并且还给她起了个艺名——“玛塔·哈丽”,意即“马来人的太阳”。成了职业舞娘的哈丽从此越跳越红,成了当时巴黎红得发紫的舞星。1905年的《巴黎人报》如此评价道:“只要她一出场,台下的观众便如痴如狂。”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统帅部的军官巴龙·冯·米尔巴赫在看到哈丽为几个工业巨头作即兴表演时,感到这是一块难觅的间谍好料。于是,“惜材心急”的他派人私下出价2万法郎诱她下水。一直以来,历史上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天资聪颖过人的玛塔·哈丽很快将她的“表演”天才运用到间谍这一新行当里,利用自己无坚不摧的“强大武器”——柔顺的躯体,从那些贪图欢乐、迷恋女色的大臣、将军的口中源源不断地套取情报。可是历史学家菲利普·考勒斯经考证后却认为,哈丽虽然收下了那2万法郎,也曾多次引诱法国高级军官上床,可是从未向德军出卖过任何有价值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