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呈圆形,中心部分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城楼;城楼正中上方是四个金色的小五角星以半弧形环绕一个金色的大五角星。国徽的四周,是由两把金色的麦稻穗(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统称为谷穗)组成正圆形的环;麦稻秆的下方交叉点上,是一个金色的圆形齿轮。齿轮的中心交织着红色绶带,绶带向左右绾住麦稻穗而下垂,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分。
天安门是座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明清两代,天安门是封建王朝颁发诏书的地方。有时还在天安门前为大将出征祭路等举行仪式。过去,天安门称为“承天门”,是皇帝出入的“专门”,普通百姓非但不能出入,甚至连看一眼的权利都没有。辛亥革命后,天安门前封闭的广场打开了,人们可以自由地走进天安门。后来,革命青年和其他革命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把天安门广场作为革命集会和示威的场所,先后在这里爆发了“五四”运动“三·一八”运动和“一二·九”运动。解放以后,这里又成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和盛大集会的场所。北京的天安门,已经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五颗金色五角星的含义:一星最大,居上中;四星较小,环拱于大星之下,成半弧形排列。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个小五角星各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人民所包括的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五颗五角星的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护。
五角星的颜色为金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色相协调,像红霞一片,金光闪闪,色简而庄严,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齿轮象征工人阶级,麦稻穗象征农民阶级,二者的紧密结合说明了中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战争与和平时期,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同心协力,为了祖国的独立与繁荣稳定发挥出各自的作用。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金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既庄严又富丽。
5.3关于国徽的故事
1949年8月28日,政务院召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开会讨论国徽的图案时,参加国徽设计工作的高庄在会上说:在塑造国徽模型时,我有一种愿望,就是要使我们的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健康、更坚强、更程式化、更统一,并赋予更崇高的民族之魂和时代精神,希冀我们的国徽的艺术性提到国际水平,永放光芒。
高庄的热切愿望,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1950年9月20日正式颁布的国徽图案,完全体现了人民的愿望。这一凝结了无数人心血的平面图案,要由高庄雕塑为国徽立体模型,这是一件艰巨而又无上光荣的任务。
高庄接受任务后,首先对平面的国徽图案进行仔细研究,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原图中的稻麦秆向外弯曲,是重头的,杂乱的;红绶的飘带,缺乏来龙去脉;天安门有城墙不正的感觉。高庄认为,赋予国徽更崇高的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是修改工作的指导思想。组成国徽的素材,如国旗,天安门、齿轮、麦稻穗、红绶,是由中央规定了的。如何利用这些素材组成图案,并由这些来表现精神面貌和艺术效果,则完全可由艺术家发挥聪明才智了。
高庄抱着这样的信念,反复构思,精心比较。他把麦稻穗改成分行并向上,并赋予刚柔相济的不同性格。红绶带改成有规律的穿插,与天安门城墙相呼应,给人以坚强,安定的印象。其他的地方也作了一些修改,如天安门的大小、华表的位置,国旗上五角星的距离,等等。总之,修改后的国徽图案,整体与局部变化统一,庄严自然美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魄和时代精神。
在修改国徽图案和塑造国徽立体模型的过程中,高庄参考了大量资料,自己还买了一尊佛像和几方秦、汉、隋、唐的铜镜作为参考、借鉴。为了使国徽更完美、壮观,他把做好了的国徽石膏模型与原平面图案放在一起,让人们比较、评论、听取意见,不断修改,以求臻于完美。至今,高庄仍珍藏着当年制作的石膏国徽模型。
高庄在工艺美术方面造诣很深,木刻和素描很有功力,深得美术大师徐悲鸿先生的赞赏。几十年来,他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为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显著的贡献。高庄教授在80岁的时候,曾作诗言志:
老牛老来甘埋头,步步耕耘不求酬。青草吃饱已足乐,白骨愿入艺人手。
这首诗反映了这位为人民做过卓越贡献的艺术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永不停步的可贵精神。国徽图案中关于麦穗的一段趣事。1942年冬,宋庆龄在为欢送董必武回延安举行的茶会上,重庆郊区农民送来了两串颗粒饱满的麦穗,在炉火的映照下,麦穗显得金光灿灿,一位同志由衷地赞叹道:“真像金子一样!”宋庆龄接着说:“它比金子更宝贵。中国人口80%都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丰衣足食了。”
当时,周恩来也在茶会上,他抚摸着麦穗,意味深长地说:“等到全国解放后,我们一定要把麦穗画在国徽上。”1949年全国解放后,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时,经周恩来总理建议,麦穗就这样画在了庄严而美丽的国徽上,用来代表我国的农民,与齿轮图案放到一起,象征人民共和国的政权基础是工农联盟。
5.4国徽的制作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规定了国徽图案中两把麦稻穗组成正圆形的环。齿轮安在下方麦稻秆的交叉点上。齿轮的中心交结着红绶。红绶向左右缠住麦稻而下垂,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从图案正中垂直画一直线,其左右两部分,完全对称;图案各部分的地位,尺寸,可根据方格墨线图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如制作浮雕,其各部位的高低,可根据断面图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国徽的涂色为金红两色:麦稻、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的底及垂绶为红色,红为正红(同于国旗),金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泽之金)。
人民共和国在一片凯歌声里迎来了建国一周年纪念日。在这喜庆的日子里,第一枚金光闪闪的国徽,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赫然高悬,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其庄严神圣的风采。
人们可能想不到,在天安门城楼悬挂出的第一枚国徽是木制的。在新中国刚刚诞生一年的时候,依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要制作一枚通体金属的国徽并非易事。在国徽的主体石膏模型制作成功并获批准时,国庆一周年的日子已渐渐接近,赶制金属国徽已来不及,只好临时赶制这么一枚木质国徽。
木制的国徽做好了。然而,要把它悬挂到高高的天安门城楼二层檐上,在当时也是件具有相当难度的事。那个年代,安装设备异常简陋落后,不像现在有高空作业的升降机。国庆节的前一天,张仃带着工艺美术社的一班人马硬是靠一节一节地搭脚手架,把国徽挂到了天安门城楼上。
然而,木制国徽毕竟是临时性的应急之作,一经风吹日晒它容易变形开裂,还必须制出金属的把木制的替换下来。实际上,在国徽立体石膏模型制作出来后,有关部门已把铸造金属国徽的光荣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是我国的工业基地之一,第一机床厂又是有名大厂。接受这项光荣任务后厂领导挑选出全厂铸造技术的尖子焦百顺,由他带领两名工人组成专门的铸造小组,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
焦百顺和他的同伴们都深深懂得,铸造国徽,是一项光荣和自豪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一项严肃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必须拿出过硬的功夫,一丝不苟地精心细做。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从模具制作到最后浇铸,都有相当的难度。为了保证浇铸出来的国徽平整光滑,纹理清晰,凹凸有序,尤其是要保证麦稻穗的麦粒、稻粒及其长须清晰、美观,就必须有十分精密准确的模具。焦百顺和他的伙伴们经过认真仔细的反复试验,终于制作出了合格的模具。接下来就是往模具中浇金属液。按照设计要求,国徽的质地为铜铝合金。其中铜占8%,铝占92%。两种金属的熔点不一样,温度高了低了都不行,恰当的火候难以掌握。焦百顺等硬是凭着精湛过硬的技艺和为新中国铸造国徽的无比自豪感,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反复试验,闯过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终于提前成功地铸造出近10枚直径分别为1000毫米、600毫米和400毫米的国徽。
1951年5月1日,在人们欢庆国际劳动节那天,沈阳第一机床厂铸造的一枚直径为1000毫米的金属国徽正式悬挂在天安门,换下了原来那枚木制国徽。
这是天安门悬挂的第一枚金属国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艺水平不断提高,象原来那种困难已经不成为问题了。于是,使用高新材料制作既轻便又美观的国徽自然地成为当务之急。由于铝质材料非常轻便,又比较易于加工,且美观牢固,于是,以后的国徽都采用铝质材料制作。
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国徽的制作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原来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都曾规定,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悬挂的国徽由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统一制作,并对悬挂国徽的机关和各级政府悬挂的国徽尺寸做了具体规定。1983年1月,江苏省吴江县红星玻璃钢厂向各地发函称:本厂采用玻璃钢材料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自去年生产直径为67厘米的国徽以来,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数百个单位订货等等。还根据一些单位的需要,试生产了直径1米的国徽。江苏省吴江县红星玻璃钢厂未经授权,自定规格,擅自制作和出售国徽是完全错误的。对于不符合规格的国徽应当全部销毁。作为国家的象征,国徽从制作开始就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面对庄严的国徽,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心头都会涌起一种圣洁的感情。利用制作和出售国徽来谋取暴利,满足私欲,是为全体中国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在国际上,更会损伤中华民族的形象。每一个热爱祖国、珍惜祖国荣誉的中国人都应该像爱护生命一样热爱我们的国徽,珍视国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