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被领导者负责执行领导的意图,领导者则要直接对事情的结果负责。因为这种责任,领导者才必须深思熟虑,必须步步为营,必须有控制力和应变力,必须有心理承受力,换言之,一个团体中,领导者往往是最有责任感的人。
可以指定一些小事,让孩子当“负责人”,全权指挥,父母做下属。例如周末请朋友来吃饭,指定孩子当聚餐负责人,自己决定菜单和饮料、房间布置、如何排位置、摆盘子,充分考虑客人的喜好:有老人要准备什么?有小孩又要准备什么?当客人到来后,让孩子做主要接待员,陪客人说话,就算他觉得累、做得不好,也要让他坚持到最后,因为这次聚会是他的“责任”。在这样的锻炼中,孩子以最直观的方式,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叫负责任。
2.公正与诚信
领导者要有信用度,而且不能出现不公正现象。具有领导力的孩子,常常在孩子们的矛盾中充当仲裁者和协调者,因为大家信服他,相信他不会偏袒任何一个人,会就事论事地说道理,而且不会说谎,这样的孩子,不就是未来的领导吗?
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锻炼这种能力。夫妻吵架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当“法官”,判断究竟谁对谁错,让孩子初步学会“不偏私”和“公正”。教导孩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考虑爸爸妈妈各自的立场,然后以常识判断究竟谁的责任更大,
3.聪慧
领导者之所以处在领导位置,就在于他的头脑比旁人高明。这个高明并不仅仅是指智商,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经常看到一个初中毕业的老板,雇佣一批博士硕士?领导的聪明在于对全局的掌控力,对人员的调度力,还有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这都需要头脑。
不可否认,有些人天生聪明,他们看事情比常人多一分眼光,在孩提时代就能崭露头角。但是,一些天性愚钝的人,依然可以靠人格与后天培养的智慧,成为好领导。关键在于孩子是否愿意观察、思考,智慧可以从经验中提炼,也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
4.领导力
领导与下属,有时并不是职位高低,而是分工不同。领导负责的是全局,是调度;下属负责的是某个部分。两者互为依靠,应该友好相处,没有隔阂与芥蒂。但居于领导的位置,不能低声下气的哀求别人帮忙,而是要用自己的头脑、胆识、人品得到他人的信服,即使暂时没有信服,也要让对方摄于威势,按照你说的话去做。这就是“领导力”。
想要当领导,就要敢于让他人去做事,并且保证他人按你的话做,能得到更多的成就。领导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让孩子抓住任何一个提高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的机会,不管是当班干部还是组织学校活动,有机会一定要自告奋勇,哪怕会被同学们说“得瑟”,“拔尖”,也要勇敢地举起自己的手毛遂自荐,让老师注意自己的存在。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有一个心理惯性,一个孩子组织一次活动、两次活动,今后再有类似的事,他们想的第一个人选,总是这个孩子,这就是逐步积累而形成的“威信”。
从小培养孩子“人为我用”的意识
《西游记》这个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每年寒暑假,电视台都会把《西游记》电视剧重播一遍又一遍。相信你的孩子也对你说过无数次“孙悟空真厉害”、“猪八戒真好玩”、“沙僧很能干”。其实在这个故事中,就透露了强大的管理观念。
西行四人中,真正的领导者并不是孙悟空,而是唐僧。唐僧看上去什么也不会做,既没有通天的本领,还常常被妖怪捉走,让孙悟空他们大费周章去解救。但是,西行的主角仍是唐僧,他靠着三个徒弟、一匹白龙马的各尽其能,顺利由东土大唐走到了西天,取得真经。他做的,除了坚定自己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信念,就是对徒弟们的“善加利用”。
孙悟空本领高强,是一员大将,但他太有个性,必要时需要“紧箍咒”警告;猪八戒风趣幽默,力气大能干活,但他有偷懒奸猾的小毛病,需要时时督促;沙僧吃苦耐劳,毫无怨言,但他没什么主见,需要给他指出方向……做一个领导者,就是需要让手下的人发挥自己的本领,然后在关键时刻监督他们。还要时时把握事业的方向,不让他们出现偏离。
如果在孩子兴致勃勃的看《西游记》之后,你告诉他这些话,引发他的思考,他可以很快弄懂其中的道理,聪明的孩子甚至会在自己当班委的时候,将这些话活学活用。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人是万能的,仔细思考团队中每个人的价值和作用,统一调度,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领导者,要学会用人,还要知道该用什么样的人,什么人适合做什么事。比如,孩子是文艺委员,要组织一台晚会。孩子首先会要求班上的同学踊跃报名,然后把关,确定一部分节目;还要请同学们推荐,把那些不好意思自荐的“能人”挖掘出来,再确定一批人;最后一部分,有赖于孩子平日的观察,亲自去找那些不爱参与活动,能力却好的同学。
再说晚会的节目准备,孩子需要安排出场顺序,也要安排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例如,群舞这个部分,领舞和某个舞者出了矛盾,孩子要想是否需要调整人员,或者想办法缓和他们的关系;相声节目太多,每个人说得都不错,这时候可以考虑群口相声;报名独唱的人更多,根本无法取舍,好吧,先来个小比赛,现场唱现场投票,唱的最好的上节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形成“用人意识”,如果多来几次,他就能手到擒来,甚至不费吹灰之力。
1.分析他人的长处与短处
不论是为了做事,还是为了交友,孩子都应该学会知人识人。要学会分析他人的长处与短处,了解对方做什么事可以做到满分,做什么事却永远不及格,然后才能确定最恰当的相处方式。例如,对一个整天喜欢看书的瘦弱书呆子,很难让他去当足球队运动员;而对于一个每天大谈NBA的运动爱好者,也很难与他坐下来谈谈自然科学的发展。
此外,要防止孩子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例如当孩子说:“班上有个人特别不卫生,衣服总是脏兮兮的,谁也不爱跟他玩。”这个时候就要问问孩子:“那他有没有什么优点?”让孩子主动去找别人的优点,这会让他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心胸。
2.要有预见力
一个有,培养孩子的预见性依然需要父母做“主力”。每个孩子都有几个好朋友,父母首先要把这些人记住,然后,当他们要做什么事之前,和孩子一起探讨“以XX的性格,做这件事能成功吗?”
结果出现之后,还要和孩子一起分析之前的预见是否正确,如果出错,是因为对他人的个性判断出错,还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事情的复杂度?然后推而广之,让孩子分析、预测更多人与事。小孩子对事情的预见性,对他人的“眼光”,就在这样的锻炼中一点一点培养出来。
3.注意方法
不管孩子想要做一个好领导,还是仅仅想做一个受人喜欢的人,都要教导他注意与人相处的方式,特别是他想让人家做什么时,更要注意方法。
有些人荣誉感强,只需要说“这关系到班级名次”,他就义不容辞地跟在身后;有些人虽然有热情,但也有惰性,需要摆出领导架子,随时催促;有些人个性倔,不喜欢有人在他面前称领导,这个时候就要好言好语的与他商量,甚至说点好话,他自然乐意配合;有些人需要领导屈就,例如诸葛亮,就需要大领导刘备带着左右手亲自去请,还要请三次才肯出山。对待他人,千万不可“一刀切”,而是要注意方法的转化,灵活处事。
还有,孩子年纪小,千万不要让他形成“认识的人必须有利用价值”这种功利思想,或者“我是领导我可以随意命令他人”这种“官本位”意识。要让他明白交际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尊重与友好相处,领导的本质是一个团体的不同分工赋予的职位。还有,“不要以为别人可以无条件为你做事,当你想要别人按照你的愿望行事,首先要达成别人的愿望才行。”
培养孩子的领导意识,并不是让他处处以领导人自居。人与人的合作有各种方式,这一次合作,他是领导;下一次合作,也许他只是个参与者,这个时候也要学会安守本分,听从调度,保证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不是事事都要求别人听从自己,非要当一号人物。真正的领导力并非每次都当领导,而是不管自己在什么位置,都能以自己的能力,让事情向最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他人的信任,成为当之无愧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