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孩子的第一本专注力训练书
7602000000023

第23章 专注力之纪律约束法:无规矩不成方圆,有引导才有正路(5)

的确,很多父母都无奈地感叹:孩子拿自己的话当耳旁风,对自己的教导置若罔闻,三番五次地犯同样的错误。也有的父母抱怨:孩子经常有意无意地逃避教育和管理,总是散漫又随意,完全没有责任感的束缚和限制。

其实,出现这样的局面,很可能是孩子对于自己的行为缺乏责任感造成的。而根本的原因,还是父母在他们犯错之后,没有给予相应的惩罚导致的。

换句话说,当孩子犯错之后,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惩罚,那么情况就很难彻底地的改变,孩子也就无法懂得自律,建立责任心。

因此,从教育方式上来说,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是正当的教育行为,这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方法之一。但是,惩罚也要适当,不能选择过于粗暴的方式,要让孩子意识到对错是最为重要的。

【案例】

佟严是个7岁的小男孩,正处在“七岁八岁狗也嫌”的年龄,难免犯一些错。一次,他下课时在教室里踢起了足球,把教室的玻璃窗打碎了,破碎的玻璃划伤了一个同学,虽然伤得不重,但却把大家都吓得够呛。

事情发生后,老师打电话叫了佟严的爸爸妈妈到学校来。

晚上,佟严看到爸爸妈妈从学校回来以后坐在沙发上都沉着脸不说话的情景,知道这次自己闯祸闯得有点严重了。他主动承认了错误,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知道错了,我不该不遵守纪律在教室里面玩球,伤到了同学,这太危险了。以后我会改正的。”

妈妈非常生气,觉得儿子并不是真心认错,马上就要打佟严。这时候爸爸说话了:“你知道吗,一个不懂得自律的人就是不负责任的人,这样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发展的!犯了错就要承担后果和责任,你现在就去写一份检讨,一会念给我听,然后明天去学校交给老师。另外,作为惩罚,你这个月的零花钱取消了。我这么做是为了让你记住这件事的教训,希望你以后能学会自律,不再让我们失望。”佟严听完之后低着头回去写检查了。

看着这个决定也让佟严闷闷不乐,妈妈突然发现,其实惩罚的方式有很多种,等到冷静下来想,幸好当时没有盛怒之下体罚孩子,要么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爸爸妈妈找方法】

如果你是佟严的父母,你会怎么办呢?

可能很多家长会和佟严的妈妈那样,生气之下训斥孩子,甚至打孩子。但要知道,孩子已经认错了,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如果不去管孩子的情况直接惩罚,很可能会惩罚过重,等事情过去后,孩子和父母之间可能会出现隔阂。

如果像佟严的爸爸那样,面对孩子犯错,进行合理的惩罚,其实更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自律、自我约束;能使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是对的,为什么要坚持下去,什么事情是做不得的,应当怎样改正。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不由着自己的性情做事,也不容易发生同样的错误。

1.家长在施罚前后,必须和孩子沟通

惩罚不是劈头盖脸的训斥,那样的话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更容易让孩子形成逆反心理,更加不听父母的教导。所以,在惩罚孩子前后,父母有必要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行为和后果到底有哪些关系,惩罚对自己又有什么意义。这样讲更有助于孩子学会自我约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惩罚也要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控力的发展往往比较缓慢,而好奇心和求知欲则发展迅速。针对这种情况,在他们身上出现过失和逃避责任的情况就会比较多。这时候,如果父母不注意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那么最终的教育成效很可能会远离施教的初衷。

3.尊重孩子的人格

我们常说“对事不对人”,在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方面同样要做到如此。父母在惩罚孩子的过程中要时刻都清楚地认识到:惩罚的对象是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惩罚是以教育目的为前提的。所以,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父母的教育方式首先要保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更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孩子。

惩罚要与奖励并重

【本节关键词】

公平 客观 注意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长们的教育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很多家长摒弃了传统的打骂,不再以粗暴教育来管教孩子,越来越注重理性教育,希望通过正面的方式来鼓励孩子、激励孩子。但是,无论什么都有双面性,虽然不打骂孩子是进步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舍弃惩罚。

反过来说,如果只有惩罚的话,那么也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对于家长来说,要奖惩分明,奖励和惩罚并存,才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案例】

壮壮既聪明,又活泼,老师和父母都很喜欢,加上壮壮是家里的独苗,更是被宠上了天。爷爷奶奶很疼他,父母也将他视作小皇帝,从来没有打骂过壮壮。

他的父母认为,孩子不能打,应该用正面、积极的方式教育儿子,壮壮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就时常鼓励他,每当他有了一点成绩,爸爸妈妈就会夸赞他;而做错了事情的时候,父母也多是安慰,即使是壮壮自己的责任,父母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随着壮壮年龄的增长,口头的奖励不管用了,父母思考来思考去,决定给予一些实质性的奖励。妈妈总是用玩具引诱壮壮:“乖儿子,你快点完成作业,妈妈就给你买变形金刚。”“宝贝儿,你要是考100分妈妈就给你买一个psp游戏机。”就这样,循循善诱让壮壮一点点进步。

壮壮的父母看到儿子的进步都非常高兴。但是,到了壮壮5年级的时候,问题出现了。他变得非常骄纵,认定了父母不会动手打自己,总是闯祸。爸爸妈妈一说他,他就顶嘴:“我自己心里有数,再说我,我下次就不好好学习了!”而且,每次让他做点事,壮壮都提一堆条件,不满足就不干,还苦恼,这回他爸爸妈妈开始反省了。

【爸爸妈妈找方法】

壮壮的爸妈很显然是希望孩子能够积极向上的,为此,他们从不惩罚孩子。但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没有了惩罚,孩子做事总有些有恃无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就怎样,甚至做些事情都要和父母谈条件。

这是因为,孩子的是非观还没有发育健全,需要父母引导和规正。可以说奖励和惩罚是并存的,虽然这些手段不是目的,但确实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家长要通过惩罚和奖励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1.惩罚和奖励不是目的,是手段

有的父母对于奖励和惩罚利用的不好,有时甚至让孩子觉得,奖励才是自己的目标,或者惩罚自己才是家长的目的。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想法时,家长就要反省了。

无论惩罚也好,奖励也罢,都只不过是帮助孩子的手段而已。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家长不能二话不说,连个解释的机会都不给孩子,直接惩罚,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到委屈,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难免会产生反叛心理。

而不视情况,直接奖励孩子,没有激励的语言的时候,孩子就会将奖励当做最终目标,这样反而会让孩子的认识有偏差,不利于发挥手段的最佳效用。只有家长明了了惩罚和奖励的目的,这些手段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2.采取合适的措施

有的时候,父母对于奖励和惩罚有不同的认识,认为惩罚就是打骂,或者奖励就一定是物质上的。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大人们的想法而已。如果惩罚和奖励的措施采取不当,就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不但没能起到作用,还有可能让孩子的认知出现偏差。

其实,孩子需要的可能并不是玩具,而是家长的认可,孩子怕的不是父母的打骂,而是父母的不认同。所以,可以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夸赞孩子,鼓励孩子,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也不要横眉冷对,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孩子才能渐渐板正那些不良习惯,集中注意力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