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赵氏经络综合锻炼方法
7603400000043

第43章 十四经脉及穴位(19)

肩井穴:主治中风偏瘫、不语、头颈痛、臂痛不举、肩背痛、偏头痛、感冒、耳聋耳鸣、眩晕呕吐、乳腺炎、颈淋巴结核。不可重按、先补后泻。若深按休克,急补足三里。

二十七、人体脏腑之病的要穴

以宇宙自然之物命名穴名。

用天日月星辰命名:如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太白、天枢。

用地理名称命名:山陵丘墟比喻腧穴的形象——如承山、大陵、梁丘、商丘、丘墟等。以溪谷沟渎比喻腧穴的形象——如后溪、阳溪、合谷、陷谷、水沟、支沟、四渎、中渎等。以海泽池泉渠渊比喻腧穴的气血流注——如少海、小海、尺泽、曲泽、阳池、曲泉、涌泉、经渠、太渊、清冷渊等。以街道冲处市廊比喻腧穴的通路或处所——如气街、水道、关冲、五处、风市等。

用动物名称比喻腧穴部:如鱼际、鸠尾、伏兔、鹤顶、犊鼻等。用植物名称比喻腧穴部位:如攒竹、禾髎等。用建筑物形容腧穴部位:如天井、玉堂、巨阙、内关、曲垣、库房、府舍、天窗、地仓、梁门、紫宫、内庭、气户等。用生活用具形容腧穴部位:如大杼、地机、颊车、阳辅、缺盆、天鼎、悬钟等。

用人体解剖部位命名:如腕骨、完骨、大椎、曲骨、京骨、巨骨;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等。用人体生理功能命名:如承泣、听会、劳宫、廉泉、关元、气海、血海、神堂、魄户、魂门等。

用治疗作用命名:如光明、水分、通天、迎香、交信、归来、筋缩等。用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如阳陵泉、阴陵泉、阴都、阳纲、三阴交、三阳络等。

门穴:

章门穴:主治呃逆、口干喘息、少气、消化不良、肩臂不举、腰脊冷痛、腰痛不得转侧、胸胁闷痛、一切五脏之病、腹胀肠鸣、呕吐酸水、食欲不振、欲食不下、阴茎痛、阴囊肿痛、阴痒、阴挺、遗尿、疏肝理气、和胃健脾。

期门穴:主治胸中烦热、腹硬泻痢、大喘呕酸、胸胁痛、头颈强痛目眩、消炎止痛、开胸顺气、胸膜炎、肝炎、呕吐。

风门穴:主治劳风目眩、喘逆呕吐、多喷鼻塞、头颈强、胸背痛、身热卧不按、掐刺多泻之。感冒咳嗽、皮肤病。掐、点、擦、刺。

云门穴:主治伤寒喉痹、咳嗽气逆气短、胸胁肩背痛、手臂不举、胸中烦满。点、按、揉。

箕门穴:主治腿神经痛、尿闭或遗尿、腹股沟处肿痛。

殷门穴:主治腰背不可俯仰、坐骨神经痛、下肢痛麻痹、大腿外侧肿。

亚门穴:主治习惯性头痛、脑充血、脑膜炎、喉炎、聋哑、后头痛、脊髓炎、热盛、衄血、头重脊强。

命门穴:主治脊髓病、泌尿生殖系疾病、肠疝痛、腰痛、肾炎、带下、头痛、冷气腹痛。

耳门穴:主治耳聋、耳鸣、上牙痛、牙关紧闭、颜面神经麻痹。

神门穴:主治前膊麻痛、喘息、便秘、头痛眩晕、心跳、心悸、心痛、心烦、健忘,脾虚久泻、胃痛、失眠、吐血、狂悲狂笑,宁心安神、通络。

石门穴:主治小便不利、泄泻、小腹痛、脐硬、腹痛气淋、血淋、吐血、崩漏。

京门穴:主治肾炎肠鸣、腰痛、胁痛、肝痛、通调水道、止恐定惊、腹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水肿。

液门穴:主治惊悸妄言、寒热头痛、暴聋、目赤、牙痛、手臂痛不能上下。

郄门穴:主治惊恐畏人、神气不足、吐血、心痛。

幽门穴:主治健忘、呕吐、心烦闷痛、胸痛、气逆食不下、不食、小腹胀满。

金门穴:主治足痛麻痹、张口摇头身反折、脑卒中、小儿惊厥、疏风活络、筋抽搐膝胻痛、足跟痛、脚肿、外踝痛、小趾麻木不仁、癫痫等。

肓门穴:主治心下痛、大便坚、乳腺炎、胃病、十二指肠病、慢性肾病。

魂门穴:主治肝病、胃病、消化不良、胃痉挛、胸膜炎、胸背连心痛。腰背强痛不可屈伸、腰胯痛、肾连心痛、腹中雷鸣、大便不解、食不下、小便赤、疏肝利胆。

冲门穴:主治神经痛、睾丸炎、肠气满、寒积腹痛。

关门穴:主治胃病、肠炎、水肿、积气、不欲食、身肿、肠鸣、腹泻、遗尿。

梁门穴:主治胁下积气、不思饮食、大肠滑泄、完谷不化、胃病、结肠炎、腹胀、胃脘痛。

海穴:

血海穴:主治气逆腹胀及血症、妇科病、形体劳伤气血不足、生殖器病患、膝痛、月经过多或提前、荨麻疹、神经性皮炎、股内侧痛、理血止痒。

少海穴:主治寒热、气逆呕吐、牙痛、头痛、目眩、颈椎病、肘挛、手颤、上肢痛、指冷、颜面神经麻痹、胁痛。

小海穴:主治寒热、风眩、癫痫、耳聋、目黄、颈项肩臂痛、小腹痛、齿颊肿痛、心区痛。

照海穴:主治咽干、呕吐、四肢倦怠、嗜卧、麻痹、肾病、小腹痛、痫病夜发、妇科病、目疾、咽喉痛、失眠、小便频数、月经不调,治阴跷脉之病。

气海穴:奇病久治不愈、腹胀肠鸣、脏虚气憋、闪腰、岔气、神衰、五淋、小儿遗尿点、按、先泻后补。

英文缩写穴名:国际上统一用经络名称的英文缩写与穴位的序号来命名,如手太阴肺经的穴位用英文“Lung”的缩写“LU”作为代表,“中府”是肺经的第一个穴位,故称为“LU1”。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阿是穴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

二十八、急症经络穴位按摩疗法

脑卒中不语:手足瘫痪,是阴症,应先补后泻,先治对侧后治患侧。取百会穴、肩髃穴、手三里穴、合谷穴、风市穴、委中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

脑卒中不省人事:取金门穴、合谷穴、人中穴、大敦穴,取别穴无效时再取亚门大敦穴。

脑卒中口噤不开:取百会穴、人中穴、承桨穴、合谷穴,无效时再取大敦穴。

脑卒中口眼歪斜:取人中穴、听宫穴、翳风穴、地仓穴、承浆穴、颊车穴、合谷穴,取以上各穴见效后复发再取听宫穴。

不知人事休克症:取百会穴、人中穴、气海穴、中极穴、左臂曲池穴、少泽穴、中冲穴、右臂尺泽穴、合谷穴、左足行间穴、右足内庭穴。

疝气攻痛:取左右带脉、左右大敦穴。

心跳:取太溪穴、太渊穴、乳根穴、大陵穴、神门穴、外关穴、巨阙穴、心俞穴、通谷穴、曲泽穴、间使穴。

胃腹痛:揪命门穴(与脐相对的第十四椎),取响三下再使患者仰卧,以枕垫腰,从心窝向下推按,且按且走,至小腹下,十数次可愈。或加点乳根穴、肾俞穴、鱼际穴、太渊穴、膈俞穴、胃俞穴、足三里穴,即刻见效。

黒白痧:头痛出汗、口渴、泄泻恶寒、冷厥不眠、俗名绞肠痧、取百会穴、膻中穴、丹田、列缺穴、委中穴、大敦穴、窍阴穴、手十宣穴。

白痧症:腹痛泻,四肢冷厥,食指筋黑,不得睡眠,取天府穴、列缺穴、大陵穴、手足十宣放血,百会穴、劳宫穴、大陵穴、水分穴、委中穴。

舌肿胀痛:取金津穴、玉液穴、人中穴、承浆穴、涌泉穴、合谷穴。

腹内寒痛:取内关穴、手三里穴、中脘穴,无效再取关原穴、水分穴、天枢穴、足三里穴。

胁肋痛:先取支沟穴、章门穴、期门穴、外关穴,再推行间泻肝经,治怒气中封穴、期门穴,挫闪肋痛取阳陵泉穴。

心胸痛:取大陵穴、内关穴、曲泽穴。

虫食、疳积、气冷胃痛:取足三里穴、上脘穴、中脘穴、大陵穴、内关穴、曲泽穴。

阴寒偏坠:取归来穴、大敦穴、三阴交穴。疝痛取关门穴、关元穴、水道穴、三阴交穴、会阴穴、归来穴。

黑痧胀、腰痛发热、恶寒、腰背强痛不得卧:取百劳二穴、大陵穴、列缺穴、手足十宣放血。

两手拘挛、筋紧不开:取少商穴、中诸穴、尺泽穴、曲池穴、手三里穴、肩髃穴、合谷穴、阳池穴。

挫闪腰胁痛:取人中穴、尺泽穴、支沟穴、委中穴、阳陵泉穴、昆仑穴、束骨穴。

腰脊强痛:取人中穴、委中穴。小便不通,取阴陵泉穴、气海穴、三阴交穴。如遇三阴转,气闭再取阴谷穴、大陵穴、合谷穴、。

转筋:(1)用拇指重点承山穴,再用食指重拧,立止抽筋。(2)用掌心拍打委中穴、承山穴亦可立止转筋。(3)用指甲刺破踝尖穴,捏金门穴、京骨穴。心脏衰弱,点按鸠尾穴、上中下脘、补气海穴、肝俞穴、三里、印堂穴、人中穴、承浆穴、劳宫穴。三叉神经痛、泻承浆穴、人中穴、印堂穴、颧髎穴、上关穴、下关穴、合谷穴,也可刺太阳穴挤血。

二十九、人体杂病经络穴位按摩

对于杂病、瘀聚疼痛处要多用泻法,酸痒麻木之处多用补法。凡身体沉重而关节疼痛者、多取十二俞穴治疗;凡痉挛骨痛者可补魂门穴、阳陵泉穴。凡头痛头风取至阴穴、金门穴治疗,凡筋膜、肌肉拘挛不伸者取申脉穴治疗、凡全身气血滞流者取复溜穴治疗、凡胁肘痛取支沟治疗、凡腰腿疼痛取环跳穴、委中穴治疗。部分循经取穴以治杂病,按所主病之经取其中之要穴一二。即如:(1)人体上部杂病,按摩手阳明大肠经,点取其中合谷穴、偏历穴、曲池穴、肩髃穴、二间穴、三间穴、商阳穴、手三里穴。(2)人体中部杂病,按摩足厥阴肝经,取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阴包穴、章门穴、期门穴。(3)人体下部杂病按摩足太阴脾经,取公孙穴、太白穴、三阴交穴、血海穴、阴陵泉穴。(4)人体前胸杂病,按摩足阳明胃经,取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翳屋穴、膺窗穴、乳根穴。(5)人体后背杂病,按摩足太阳膀胱经,取风门穴、腰愈穴、八髎穴、委中穴、膏肓穴、膈俞穴、隔关穴、胃仓穴、志室穴、肓门穴、申脉穴。以上穴位对人体上中下前后各部杂病的治疗均有效果,但一定要记住“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古训。

三十、知补泻续经脉

补泻概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因此不论遣方用药,还是针灸推拿,都非常重视补泻的运用。补虚泻实是治疗大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