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估自己承受力的人喜欢逞能,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他偏偏要去做,等到真的做不到,或者结局不理想,他又会自怨自艾,怀疑自己的价值。其实,谁都不是完美的神仙,也没有人会把谁当做神仙,因此何必对自己要求那样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永久性的劳累?有些人的承受力的确高于常人,但他们也是最不快乐的人,他们不会向任何人诉苦,任凭苦闷在心灵上积压,这压力永远不会消失,一年比一年沉重,最后完全把他们压垮。
生活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感性而温暖,人们需要坚强地抵挡风雨,也需要在淋湿的时候接过别人递来的伞,一味在风雨里奔跑的人,最终会倒在越来越大的雨中,而那些懂得缓解压力,懂得向人求助的人,却能够坐在温暖的房间,享受一边热茶,听一句旁人贴心的话——不必让自己活得太累,把压力让别人帮忙分担,不是给人添麻烦,而是增加了人与人的信任和关怀。
提醒21:忘记身份,给自己定制一个心灵假期
【幸福箴言】
当你时刻提醒自己的身份,身份就是一把锁,把你禁锢其中。
2003年夏天,晓慧经历了一次长达半年的失业,终于又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份经历让她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想法。她自己出钱创办了一个网站,专门组织同城聚会,聚会活动丰富多彩,有时是去城市周边登山,有时是一起聚在老茶馆喝大碗茶,有时是一堆人在湖边谈天说地,有时候是集体看一个电影。
晓慧的初衷很简单——在她失业期间,心情郁闷,总希望能找个人说说话,或者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娱乐,她想给同样郁闷的人提供一个缓解情绪的场所。网络上很多人喜欢晓慧的这个创意,愿意在工作之余让自己尽情放松。
这个网站叫做“心灵假期”,宣传语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给心灵放个假。”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种交流方式,晓慧的网站已经从最初的个人小站,变成了大型公共网站。
03年的时候,同城聚会并不普及,如今,同城活动已经成为都市人放松心灵的重要方式,在一群陌生人中,老板不再是老板,不需要板着脸;小职员不再是小职员,无需口是心非地附和别人,所有人都摆脱了自己的身份。和身边的人打个招呼,就可以海阔天空地神侃,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简单,人的心情也变得简单明快。
有这样一个笑话,儿子见爸爸愁眉苦脸,问爸爸说:“爸爸,你为什么这么烦恼?”爸爸说:“我烦恼你什么时候长大。”儿子说:“那么,从现在开始,我来当爸爸,你来当儿子,你就不用烦恼了!”——孩子的话虽然天真,却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身份往往是一切烦恼的起源,当父母的担心子女,当老板的担心公司,老师担心学生,学生担心成绩,病人担心身体……只要想到自己的身份,人们不由愁眉苦脸。
如果一个人暂时忘记自己的身份,父母可以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老板可以像员工一样不再担心公司尽情玩乐,老师可以放下心中的担心,学生也能恢复天真,病人能像健康人一样开怀大笑。就像晓慧的网站倡导的——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心灵假期,忘记自己的身份,尽情享受生命。
琳达是玫琳凯公司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每天,她的粉红色跑车总是最先出现在公司,她的公文夹里夹着秘书写给她的各种提醒,在她办公桌旁边的墙壁上,贴着秘书昨晚做好的今日日程表,长长的日程表让她不禁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今天又是劳累的一天。不过,她并不像其他白领一样,认为自己的工作乏味劳累。
琳达每周都会为自己安排假期,每周三晚上、周五晚上是她去看电影或者健身的时间,周六她都窝在家里赖床,周日出去游玩,她说:“假期必须像工作一样雷打不动,才算真正的假期。”
除了管理公司,琳达还有一个任务——给公司的新进职员上课,琳达首先拿自己的生活教育员工们,她要求员工给自己安排假期,因为“一个人只有爱自己,才能真正爱他的工作。”
事业有成的琳达给新进职员上课,首先教授的不是职业操守,不是如何工作,而是如何给自己制定假日,琳达明白,只有懂得爱自己的人,才会爱生活,爱他的工作,这种积极的力量能够让人的心情和身体保持最恰当的平衡,给公司带来最大的价值。
琳达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她知道自己工作忙,就强制规定了每周的假期,强制自己暂时脱离“公司高层”这个身份,回到人群中,看电影,吃美食,健身旅游,在这个过程中,她只将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同样放下了自己的身份。当闲暇时间越来越少时,休息也要有计划,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放松,什么时候找人缓解一下压力,都可以写在计划表里,作为生活的辅助项目,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情。
不懂生活的人不需要假期,普通人等待假期,聪明人则会为自己制定假期,如果工作太忙,无暇分身,他们也会适时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他们会提前结束工作,回家泡个一个舒服的澡,看一本早就想读的书,给朋友打个长长的电话,在他们看来,能使自己摆脱日常生活,放松心灵的活动,都是放假。这种假期不需要很长时间,却能达到最佳效果。
可见,真正的假期并不是一次出游旅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关爱自己,用心经营自己的精神园地。
提醒22:送别人一份小礼物,给自己一份好心情
【幸福箴言】
人的快乐不在于能为自己做什么,而在于能为别人做什么。
这一天,汤姆先生下了车走入家门,迎接他的是他养的拉布拉多猎犬,还有他温柔的妻子,妻子发现,汤姆手里提着几个袋子,手中还抱了一个大盒子。
“今天是什么日子,你买了这么多东西?”妻子问先生。
“今天我听了一节关于生活的课程,讲师说,每个日子可以是感恩节,都值得纪念,如果能经常为身边的人送上一份小礼物,感谢他们带给你的幸福,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好。为了纪念这件事,我买了这些礼物给你们。”说着,汤姆先生送太太一双鞋,送儿子一款新出的赛车游戏,送女儿一只泰迪熊,就连那只拉布拉多猎犬,也得到了一罐高级狗罐头。
此后,汤姆先生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他时不时送妻子一朵玫瑰,妻子衰老的脸渐渐因爱情的滋润焕发了青春;他每个月都会带儿女去游乐园,让他们充分体会童年的乐趣,他还会给千里之外的父母寄各种小礼物,给他们惊喜。汤姆先生自己,也在家人的笑容中体会到了生命的充实和丰富。
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著名的感恩节,这一天,人们要对他人表示感谢。汤姆先生说,每一天都是感恩节,应该经常送小礼物给身边的人,感谢他们带给自己的幸福,表达自己的心意。在汤姆先生心中,妻子为他操持家务,儿女为他带来欢乐,父母给他生命让他长大,都是值得感激的事。当他身边的人体会到他的真诚,也产生了强烈的被重视的感觉,于是,幸福以汤姆先生为中心开始传播。
细想我们的生活,有多少人、多少事值得我们感激?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扶助之恩……西方有感恩节,我们的国家自古就倡导“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记住别人的好处,就要想办法报答,我们的能力有限,也许做不了更多的事,但这份心意却不能缺少。人与人的温情,往往就体现在一份微小的心意中。
一位作家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作家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当时物价低,稿费也低,他只得到五元钱稿酬,班上同学知道这件事后,都起哄让“大作家”请客,作家不知道五元钱能做什么,去饭店吃一顿,买不了多少东西,倒显得自己小气。
作家很快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请全班同学去附近票价低廉的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还买了很多爆米花和雪糕发给每个同学,一场电影下来,作家还剩下一元钱,班上的同学十分开心,很多年后,还说起这次聚会。他们说这次聚会虽然简单,却明明白白地感受到了作家朴实的心意,在贫瘠的年代,这份心意为他们带来的快乐,比任何事都珍贵。
古语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作家用微薄的稿酬请全班同学看了一场电影,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让同学们在多年之后还能回忆起这次聚会,这份快乐来自作家的慷慨,也来自同学们体会到了作家的心意——当幸福属于更多的人,幸福的程度就会加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冷漠,昔日邻里之间只隔一道矮矮的院墙,经常能坐在一起话家常,如今小区的住房,邻里之间隔着厚厚的墙壁,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邻居的名字和长相。在办公室,在社交场,无形的墙壁把每个人分割,这道“看不见的墙壁”,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而堆砌的,当一个人过分看重自己,忽略他人,他们不会想到自己为他人做一些事,也不会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心意。现代人总是希望“得到”,却不记得应该为他人送上一份礼物,让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感激。
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同理,没有付出就没有真正的快乐,“送别人一份小礼物”,不一定是贵重的东西,甚至不一定是一个实在的东西,有时一个微笑,一句充满关怀的话,就能让心情颓废的人振作,让踟蹰的人下定决心。
有时候,一个人的善意对他自己而言,只是一根小小的点燃的蜡烛,对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却是黑夜里唯一的明灯。感恩与赠送,都是细致的心思,使自己变得温柔,给他人带去惊喜,能够做到的人,都是生活中的艺术家,时时刻刻都在为自己、为他人播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