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制力: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
7621600000007

第7章 走出失控的怪圈(3)

几乎所有人都面临这个问题。我们在为家庭学员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如果一对夫妇在结婚时能正确地预期到有什么正在未来的生活中等待着他们,即使最终与他们的想法有差别,他们仍然感到幸福。与此相反,则往往婚姻不幸。

换句话说,你必须放弃追求“全天候的幸福”,这恐怕只有神话故事中才有。你要清醒地告诉自己,眼前这位迷人的王子将来一定会变成青蛙的模样。

“那么,面对这个事实,我可以接受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未来的婚姻生活收获幸福的概率就很高;反之,则经常发生波动和遇到挫折。

关键是你期望的“从此以后”一定要准确地反映你们(或者你自己)的能力,否则你就会遇到麻烦。比如你和伴侣之间的问题会加重,你会在人生的追求过程中得到太多的失落感,从而站到失控的心理边缘。

“现在我明白了,当伴侣有压力时,他就可能变得不完美。”蒂娜说,“许多人,尤其是新人,总是期望他们的关系是完美的,即便是在压力的情况下。现实并不是这样时,他们很失望,因此,才有了更多的压力和不满。”课程中心的詹姆斯博士说:“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意味着要降低他们原来的期望,而对于其他的人,也有可能是提高期望,他们必须找到自己的原则线,不能太低,但也不能太高。”在需要的时候,放低对自己的期望,给自己一个学习的时间,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支持。因此,你不妨从现实的事情开始:

1.刚找到一份工作,接受较低的薪资和职位,这没什么,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你孤芳自赏。

2.允许自己犯一些错误,要找出原因,但不要过于苛刻,否则你将寸步难行,再也爬不上去。只要你能看清自己的目标——它必须是高度合理的,并且向着目标一直努力,那么对你来说,这些都是暂时的困难而已。

3.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苛求别人,也不要拿着一面镜子只照别人。应该同时照一照自己。你必须明白,没人指责你,并非是你完美无缺无懈可击(多数人这么认为),也可能是别人表现得太宽容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有勇气公开承认这一点)。

音乐疗法

最近两年,我们在课程上重点介绍并让学员体验到了音乐对于失控的出色的治疗作用。音乐治疗是一种廉价易行的高效方法,它对于时间没有苛刻的要求,任何人在自己的家中和办公室就可以进行。而且,根据科学研究显示,某些音乐特有的旋律与节奏能使人的血压降低,基础代谢和呼吸的速度减慢,使人在受到压力时所产生的生理反应较为温和。基于牢固的科学依据,我们在自制力课程中推广了音乐治疗。

在欧美国家,将音乐配合医疗体系,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及生理治疗之中,已不是新鲜的事了,这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还是一门陌生的新兴方法。人们还可以透过音乐的物理作用,直接对体内器官产生共振效果。因为声音是一种振动,而人体也是由许多振动系统所构成的,比如心脏的跳动、胃肠的蠕动和脑波的波动等。

当听到音乐产生的振动与体内器官产生共振时,大脑就会命令人体分泌出一种特殊的生理活性物质,调节血液流动和神经,让人变得富有活力和朝气蓬勃,改善精神状态。

在提升创造、思考力方面,音乐具有主动的和积极的功能,它可以引导出重要的α脑波。特有的音乐节奏与旋律,能够使我们平常较常用的主管语言、分析、推理的左脑,得到休息;相对的,它对于掌管情绪、创造力、想象力的右脑则有刺激作用。综合来看,它对于创造力、信息吸收力等潜在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强的效果。

在19世纪初期,音乐用来促进病人的睡眠。无数的经验表明,失眠患者聆听适合的音乐,确实可以减少安眠药及镇定剂的使用。

美国医学审查委员会早已经公布:大多数的安眠药在病人使用两周后就会失去疗效。基于上述的种种原因,音乐治疗渐受重视。

在课程中,我们会让学员了解使用不同的音乐,它们(音乐)都有一个共同点:音乐的节拍都约等于人类心跳的速率。

节奏太快或太慢的音乐都不适于用来促进睡眠;节奏太快会让人紧张,太慢则会令人产生悬疑感。音乐的类型也会影响脑部血液的循环,有的音乐会增加脑部的血量,使血液活动顺畅;有的则会降低血液循环的速度,缓和外界的刺激。当你在餐厅吃饭时,柔和的音乐可使食欲增强消化顺利,充分享受用餐的满足和愉悦,但是旋律快速的舞曲或节奏强烈的进行曲,则会使用餐的心情突然紧张,进而影响到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最后就会在我们的情绪上体现出来。

另外,并非任何悦耳的音乐都可以达到提升心灵的疗效,一份联合研究小组的科学报告显示,如果我们聆听的乐曲无法让自己感到亲切的话,神经不可能得到放松,压力也无法解除,这是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

为自己假设一次更坏的体验

在第二节课的最后,我推荐学员和读者多在自己的生活(练习)中采取“下行假设”——就是假设一种比事实结果更坏的结果,以此来减轻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心理现象:思维活动针对的不是已发生的事实,而是与事实相反的另一种可能性。人们迟到的时候,会认为“如果早点动身就不会迟到了”;一场失败的考试结束后,他会觉得“要是再加把劲这次考试就能及格了”。

这就是一种反事实思维,即与事实相反的假想。一个人外出没带雨伞被淋得像只倒霉的落汤鸡,他会想要是带雨伞就不会挨淋了。如果说淋雨是一种既成事实,那么想象带雨伞不会挨淋就是与事实相反的思维。

它的运转形式是“如果……,那么……”。比如:“如果刚才没买那件衣服,现在就可以买这件了。”一个反事实思维包括两个部分:虚假的前提(“如果刚才没买那件衣服”)和虚假的结论(“现在就可以买这件了”)。根据发生的方向,我们可以将反事实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上行反事实思维,一种是下行反事实思维。上行反事实思维就是“上行假设”,它是人们对于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件,想象满足某种条件,就有可能出现比真实结果更好的结果。例如,“如果比赛能到比赛场地进行过适应性训练的话,那么今天这场球就不会输”。

下行反事实思维,也称为“下行假设”。它是指可替代的结果比真实的结果更糟糕,如“幸好比赛前到比赛场地进行了适应性训练,要不然今天这场球肯定会输”。

比如在奥运会上,我们经常发现,那些获得铜牌的选手往往比获得银牌的选手更开心。这是因为,铜牌得主运用的是下行假设,即如果我发挥得稍微差一点,就与奖牌失之交臂了;银牌得主运用的则是上行假设,即如果我发挥得更好一点,就能登上最高领奖台了。由此引发的,是两个人在结果出来后截然不同的情绪:铜牌得主兴高采烈,银牌得主则垂头丧气。

学员蒙特曾经历过一场车祸,和他一起的朋友撞成重伤,他也多处骨折,情况比他的朋友还要严重,医生告诉他:“再偏离1公分,你的肋骨就插进了心脏,你会当场丧命。”当家人去医院探视时,蒙特的心情非常好,他感激上帝能让自己幸存下来,就对家人说:“如果我运气不好,今天就已经在世界上消失了,现在只是骨折,没什么大碍。”

蒙特康复很快,一个月后就出院了,医生说他只要在家休息就可以。而另一位朋友虽然伤势比他的轻,却在医院待了足有50天,伤情反复频繁,因为他的情绪十分消极。他在病房时而发火,时而沉默,脸色阴沉,郁郁寡欢。当家人安慰他时,他生气地说:“如果我不搭蒙特的车,就不会出车祸,也就不会躺在这里!我真是不幸!”

在生活中,在碰到负面事件的时候,人们最容易产生类似于银牌选手的上行假设,就像蒙特的这位朋友。他们常常会设想事情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现在却出现了不能接受的结果。“我真没用!”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从而变得消极和悲观。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向蒙特学习,多进行下行假设,可以设想:事情要是做得稍微差一点那就糟了。在面对难度很大的问题时,下行假设能够帮助我们疏导糟糕的心情,维持身心的平衡,不至于因为突如其来的失败而情绪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