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一代名帅名将兵法——毛泽东兵法
7630600000027

第27章 将帅之魂(1)

《曾胡治兵语录》云":带兵之人,须智深勇沉之士,文经武纬之才。"又说":营官不得人,一营皆成废物,哨官不得人,一哨皆成废物,什长不得人,十人皆成废物,滥竽充数,有兵如无兵也。"这是讲将帅之选的重要性。

毛泽东作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身边聚集着一批足智多谋、生死与共的军事将领。他们与毛泽东一道南征北战,创下了赫赫战功。毛泽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影响着他们。他们的智慧与才华也渗透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成为毛泽东军事理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靠他们来贯彻实施,毛泽东的兵法在他们的运用中闪耀出光芒。毛泽东与他们在战场上的默契配合,以及毛泽东的统将之术,是毛泽东兵法中极具光彩的篇章。

一、知人善任 因势利导

战争年代,毛泽东与他身边的将领们经过长期的共同战斗,结成了亲密友情。他对他们的指挥能力、性格特点知之甚深,故而能因其特点委以重任,同时又能因其弱点时时加以修正。使得他与前线将帅之间在战略思想上达到高度一致,形成一种指臂相连的指挥系统。其中,他对彭德怀、林彪、罗荣桓等重要将领的任用就是显著的例子。

彭德怀是我们党和军队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他无私无畏,英勇善战,在党和军队内享有崇高威望。他1928年10月率领平江起义的红五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合。他们在井冈山艰苦的军事斗争中建立起共同战斗的基础。

据彭德怀1970年在他的"第三次简历材料"中所述,他与毛泽东的第一次会面,是在宁冈县茨坪一家中农的住房里。彭德怀走进屋内,看到一个身材高大的人向他伸出手,操着湘潭的家乡口音热情地说":你也走到我们这条路上来了!今后我们要在一起战斗了!"从说这句话起,便开始了他们之间长达30余年共同战斗的历史。

在留守井冈山的战斗中,彭德怀率领红五军的800名战士,在极为恶劣的天气和缺食少衣的情况下,抗击着几乎20倍于己的敌人的进攻,拖住了敌人的兵力,掩护了红四军顺利地向赣南转移。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的战斗中,彭德怀担任红三军团总指挥。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彭德怀在龙冈、中洞、白沙、中村、建宁、高兴圩等战斗中,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勇敢战斗精神,率领红三军团取得了辉煌战绩。

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党内"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指挥,彭德怀在根据地内艰苦奋战,仍然无法打破敌人的"围剿",于是他建议红军打出外线,向闽浙赣边区进军,以破坏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这个建议与毛泽东的作战思想是一致的。但是,他们的建议被"左"倾路线的推行者斥之为"脱离根据地的冒险主义"。彭德怀只得率领东方军再次入闽作战,虽然,在他的巧妙指挥和指战员的浴血奋战下,东方军屡战皆捷,但最终未能挽回第五次反"围剿"的全局性失败。彭德怀曾愤怒地指斥"左"倾路线的军事指挥者李德是"崽卖爷田心不痛"。

经过正反两方面军事指挥的比较,彭德怀对于毛泽东的军事指导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在遵义会议前后,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同样,毛泽东对于这位性情忠直,英勇善战的指挥员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长征路上,彭德怀率军一路披荆斩棘,立下汗马功劳。1935年10月,毛泽东随一纵队首先到达陕北根据地吴起镇,紧接着彭德怀率二、三纵队也进抵吴起镇。此时,一路尾随红军之马鸿宾、马鸿逵和东北军的骑兵部队已追踪而至。

毛泽东发出命令":我们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彭德怀应命指挥迎敌,10月21日在吴起镇西南山上,将马鸿宾的三十五师骑兵团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落马溃逃。这时,东北军白凤翔部来犯,其骑兵先头团又被红军打垮,掉头逃命。另外三个团也同时被击溃。红军经过此次战斗,结束了敌人的追剿。

捷报传来,毛泽东欣然挥笔写诗赠彭德怀,高度评价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大无畏的作战精神:"山高路险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后来,彭德怀曾将诗的末句改为"惟我英勇红军",送还毛泽东,表现了他的自谦精神。

这首诗后来广为传诵,不仅是彭德怀一生最简洁最鲜明的写照,也是毛泽东与彭德怀相交至深的生动体现。此后,每遇战争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总是想到彭德怀,总是倚重彭大将军。

1947年2月,蒋介石召见他的西北军政大员胡宗南,具体部署进攻延安的军事行动,企图实现其"摧毁匪方党、政、军神经中枢,动摇其军心,瓦解其斗志,削弱其国际地位"的野心。

3月13日,胡宗南集结15个旅14万余人的兵力,由洛川、宜川之线分两路向陕北发起进攻。进攻的第一天就在前沿阵地投弹59吨。真可谓来势汹汹,不可一世。

3月16日,胡宗南军已突破我防御部队的第一线阵地。延安处于敌人重兵压境的危急情势之中,谁来力挽狂澜,保卫陕甘宁边区?毛泽东选中了彭德怀。

3月16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边区各兵团及一切部队",自三月十七日起,统归彭德怀、习仲勋同志指挥"。彭德怀乃出任西北野战兵团统帅,直接指挥西北战场上的野战部队作战。

敌强我弱,敌攻我守,保卫延安的担子是何等的沉重。在1949年1月召开的西北野战军党代表会议上,彭德怀曾回顾道:当我回到延安,在王家坪开会,中央命我负责西北。有的同志说,队伍只两万多人,是不是太少了呢?我在会上讲了,不是人少的问题,问题在于我能不能代表这两万多人的勇敢,做他们的表率。自然,彭德怀所拥有的决不仅仅是代表两万多人的勇敢,他还有着在战场上调动敌人,打击敌人的高超的指挥艺术。

1947年3月26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宣告了他的第一个作战部署。电报说:胡宗南目前寻求我主力决战,我们拟顺应敌人企图,诱敌向东,集结五个旅隐蔽于青化砭西北山梁后与安塞之间。此区地形好,粮多,群众好,能封锁消息,待敌深入至甘谷驿、岔口之线及其以东地区时,我争取三至五天休息,然后东进敌后,寻求机动,歼击九十师、一师。每次只歼敌一个团至多两个团,求得在一月内连续打两三仗,停止敌人进攻。毛泽东在回电中赞道":积极歼敌方针极为正确,部署亦妥。"不负毛泽东所托,彭德怀在陕北的第一仗就歼敌3000人,敌三十一旅旅长以下无一漏网,使得我军士气大振,信心倍增。

此后,接二连三,陕北战场捷报频传。彭德怀以两万之众,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歼灭了胡宗南部十余万人,使西北野战军发展到八万余人,并收复了延安。

1950年10月,当朝鲜战争烽火蔓延,中国东北边境面临严重危急的时刻,彭德怀又一次应召入京面见毛泽东。毛泽东对他说":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北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我们的意见,这担子,还得你来挑。"聂荣臻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彭德怀10月4日到北京,第二天参加了政治局会议。彭德怀同志历来勇敢果断,中央决定他去指挥志愿军,他表示坚决执行命令。"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表明,毛泽东正确地选择了彭德怀这样一位大智大勇的指挥者。在这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中,彭德怀指挥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和以美国为首,由16个国家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战争。彭德怀以他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祖国赢得了崇高的威望,为世界和平作出了伟大贡献。

战争年代的林彪,也是一员骁将。他1928年认识了毛泽东,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参加了井冈山的所有重要战斗,并且在战斗中日益显露出军事指挥才能。毛泽东逐步提升他为营长、团长,并且最终将战斗力最强,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一手培育锻炼出来的红四军交给了年仅24岁的林彪,由他担任军长。

毛泽东对于林彪"善用疑兵,声东击西,隐蔽自己,善于奇袭和伏击,善于从侧翼和敌后发起进攻和使用计谋"的指挥才能十分欣赏,常常在战场上委以重任。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这个师不负毛泽东所望,开出去便旗开得胜,在平型关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打破了日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和威风,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

同时,毛泽东对于林彪的思想经常施以耐心细致的帮助与教育。当林彪在井冈山上对于革命前途表示悲观失望,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时,毛泽东回复他后来题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信件,深刻阐述了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述了在农村建立政权,可以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正确思想,对林彪进行了推心置腹的帮助与批评。

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后,林彪对于建立陕北根据地的方针不理解、不满意,提出带一部分部队去陕南打游击。他还在瓦窑堡会议以前上书中央要求把红军主要干部调出,由他带到陕南打游击,并且说这比在陕北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更重要。毛泽东看了信以后当即对林彪进行了批评,指出他在战略问题上与中央有分歧,要他改变主意。

毛泽东经常直言不讳,甚至十分严厉地批评林彪,同时也注重他的军事才能,大胆发挥他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毛泽东注意到林彪有专断独行,难以相处的毛病。他打仗很稳重也很灵活,但个性很强,不愿听取别人批评。自从林彪担任团长以后,同各届党代表大都搞不好关系。

后来,林彪当了红四军军长以后,毛泽东就曾颇费苦心地为他寻找一位好的搭档,即军政治委员。作为红四军政委,除必须具备立场坚定、观念正确、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等基本条件外,还要有宽广的胸怀。既要有坚定的原则性,在非原则问题上又要有容人的度量,善于忍让、谅解,以利于搞好和林彪的团结。毛泽东选中了罗荣桓。

罗荣桓到红四军任职后,在抓训练、抓生活的过程中,坚持把政治工作作为军队的生命线,深入部队,宣传鼓动,部队搞得生龙活虎,热气腾腾,使得红四军的广大指战员在生活艰难、战斗频繁的日子里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斗志。后来,林彪除了指挥打仗外,对于军事训练、政治工作、生活供给等问题索性交给罗荣桓去管了。

罗荣桓与林彪相处时间较长,他十分注意遇事与林彪商量,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谅解,与林彪配合得很好。毛泽东对此很满意,曾对身边的同志说":团结得很好吗?"罗荣桓在四军,不是跟林彪罗荣桓待人宽厚、忍让,但是在原则问题上,他是毫不让步的。1947年6月,罗荣桓由苏联回国,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政委、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等职,再度与林彪合作,领导和指挥东北解放战争。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发出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指示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锦州。林彪对先打锦州有犹豫,罗荣桓深刻领会了毛泽东的战略意图,表示坚决执行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方针。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解放军迅速攻克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义县及锦州郊区的敌人据点,将锦州紧紧包围起来准备实行总攻。10月1日,罗荣桓签发了《准备夺取锦州,全歼东北敌人》的战斗动员令,指出:锦州之战有很大可能发展成为敌我主力的大决战。我军必须下最大决心拿下锦州,使打锦州之役发展成为打援、打突围之敌,乃至成为对解放全东北都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在酝酿南下打锦州时,林彪迟迟下不了决心。他的主要顾虑是:一、缺粮缺油,汽车只带了从后方南下单程的汽油;二、后方运输线太长;三、怕傅作义由关内北上,锦州攻不下,大量汽车、坦克、重炮会因无汽油而撤不出来。这些顾虑当然不无道理。罗荣桓重点抓了后勤运输工作,过细安排了后勤保障,林彪南下的决心增强了。然而,就在南下途中,10月2日清晨,林彪得到情报说葫芦岛增加了四个师的敌兵,他又担心在攻锦州时,被沈阳、锦西、葫芦岛之敌所夹击,又犹豫起来,命令暂停前进。当晚22时,他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发了"AAAA"字的特级电报,表示想改变作战方案,提出回头打长春的另一方案。

3日清晨,罗荣桓得知林彪发电报的事情后,立即拉着刘亚楼找到林彪。罗荣桓建议林彪仍然执行打锦州的决定,认为现在几十万大军已拉到辽西前线,锦州外围据点已肃清,敌情变化不大,不能轻易改变中央已经确定的作战方针,否则,会影响解放全国的战局。林彪正在犹豫之际,经罗荣桓的据理力争和严肃忠告,立即打消了回头打长春的主意。

最后,由罗荣桓起草了给中央军委的电报。电报说":我们拟仍攻锦州。只要我们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之可能,至少能歼敌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这份电报经林彪修改后,于3日上午9时发出。

毛泽东在接到林彪企图放弃攻打锦州的电报后,万分焦急,于3月17日时连发两份电报,批评林彪回师打长春的错误想法,指出打锦州的计划不能再改变。直到收到罗荣桓起草的这份电报,毛泽东才如释重负,放下心来。他在回电中说":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又说":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希望你们按照你们三日九时电的部署,大胆放手和坚持地实施,争取首先攻克锦州,然后再攻锦西。"在林彪、罗荣桓的精心部署和指挥下,辽沈战役中的攻锦和阻援战斗打得都很出色,很好地实现了毛泽东在东北战场的战略预想。

事隔多年之后,毛泽东对于罗荣桓在辽沈战役中的重要作用仍然念念于怀。1963年,罗荣桓因病逝世后,毛泽东深情地写诗《吊罗荣桓同志》,其中有句道":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字里行间,浸透着毛泽东对其委以重任的知心战友的深厚情谊。

二、集众之长 共筹帷幄

毛泽东在作战指挥上通常未雨绸缪,明确提出自己在战略和战役战术上的主张,同时,他也善于和身边的指挥员们共同商讨作战方针,集思广益,找出作战良策。1932年初,他与林彪、聂荣臻共同指挥的漳州战役即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