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一代名帅名将兵法——毛泽东兵法
7630600000006

第6章 纵横疆场 以奇制胜(2)

经过近三年频繁的游击战斗,毛泽东进一步阐发了以十六字诀为核心的游击战术。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写道":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与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展是一天天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用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十六字诀产生后,得到了当时的党中央的承认和推广。党中央于1929年6、7月间,把红四军前委的信转发给贺龙、湘鄂西前委和四川省委,指出"这些经验很可以作你们的参考。"后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更深刻地论述了十六字诀所包含的军事理论意义。他说":十六字诀包举了反"围剿"的基本原则,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后来的东西只是它的发展罢了。"

二、诱敌深入 打破"围剿"

1930年5月,爆发了蒋介石、冯玉祥和阎锡山的中原大战。红军在军阀混战的缝隙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主力部队发展到10多个军7万余人,地方武装近3万人。于是,中共中央决定组建正规军团。6月,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在福建长汀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赣南、闽西的第四军、第六军和第十二军合编为第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8月,红一军团与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合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和总前委书记,共3万余人。

红一方面军的建立,使红军在战略上更加集中,突破了在井冈山凭险取胜的游击格局,开始实现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割据区域日益扩大,政治影响日益广泛。

蒋介石对于红军的壮大深为恐惧。1930年8月举行"绥靖会议",确定"围剿"各个苏区红军的总方针,由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负责调动一批部队入赣。10月,蒋、冯、阎大战结束,蒋介石决定集中精力对付毛泽东。11月2日,鲁涤平将已到达江西的部队7个师又1个旅编为3个纵队,分别向我苏区逼进。

10月30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罗坊会议,制定破坏敌人围剿的军事方针。会上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按照中央和军委的指示,进攻南昌、九江,以迫使敌人转入防御,放弃"围剿"企图。毛泽东则认为,敌人已调动了7个师向我苏区围攻。在强敌进攻面前,红军决不能去冒险进攻南昌。南昌是敌人重兵驻守的地方,红军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攻打大城市,如果硬要以弱击强,那么不仅不能迫使敌人放弃"围剿",还有使红军陷入绝境的可能。在目前情势下,红军应先向苏区内退却,依靠苏区人民的支援和有利的地形条件,发现和造成敌人的弱点,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我之变化,然后集中力量,伺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打破敌人的"围剿"。这就叫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朱德、周以栗、彭德怀、黄公略等一批军事首长的支持。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称,罗坊会议,采取了他们"一生事业中最重大的步骤之一,---推翻立三路线"。会议决定,主力红军全部东渡赣江,在苏区幅员较大,地形好,群众好的赣江以东地区作战。

11月1日,朱德、毛泽东向红一方面军下达命令:方面军"拟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决以主力移到赣江东岸,机取樟树、抚州,发展新干、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崇仁、南丰、南城各县工作,筹措给养,训练部队。"鲁涤平发觉我军主力东渡赣江后,立即调第一、第二纵队尾追红军至赣江以东,寻求我军主力作战。

毛泽东以少数兵力配合地方武装分散在富田、东固、龙冈一带迟滞、消耗、疲惫与迷惑敌人,主力红军则秘密转移到苏区中部的黄陂、小布、洛口地区隐蔽集中。

12月5日,蒋介石亲自出马,发布所谓《告误入共产匪党民众书》,同时由南京出发,视察各地"共军叛乱"情况。9日,在南昌召集党、政、军高级官员举行"剿匪军事会议",决定攻击目标"是盘踞在赣南和闽西边境所谓中央苏区的朱德、毛泽东共军"。用蒋介石的话来说,叫做"此股一经扑灭,其余自易解决"。

蒋介石又一次调兵遣将,使"围剿"军队达到11个师又2个旅,共10万余人。设立了"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以鲁涤平为剿匪军总司令兼南昌行营主任,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用数路分进,南北合击的战法大举发起"围剿"。具体作战方法为":以主力由永丰、乐安方面进剿,并各以一部由广昌、石城及兴国方面协剿,将匪军包围于宁都以北及东韶、东固间地区而歼灭之。"12月底,深入苏区的敌军,在我苏区军民的不断阻击、袭扰下,兵力分散,补给困难,部队疲劳,处处扑空,士气沮丧,已充分暴露出许多弱点。毛泽东提出了"中间突破"的作战思想。他认为,进攻之敌虽强,但分成数路进攻,间隔距离大,又非蒋介石之嫡系部队,因而有利我各个击破。在这些部队中,张辉瓒的第十八师和谭道源的第五十师是"围剿"的主力军,张又是前线总指挥,两师各约1.4万人,红军有4万人,集中兵力一次打一个师,占绝对优势。打了这两师,东西诸敌就被分隔开来,有利于我军机动歼敌。

战斗目标明确后,红一方面军抓紧进行政治鼓动和临战训练。红军在小布召开了"反围剿誓师大会"。会场两侧挂着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这幅对联最集中地反映了红军反"围剿"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兵法在这一时期的集粹。毛泽东在誓师会上作了动员,分析了敌弊我利的必胜条件,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信心。

会后,红军由小布出发,轻装向北运动,在通往源头的道路两旁埋伏下来,专候谭道源师从芦峰岭下山。结果,我军12月25日和27日两次设伏,谭道源没有上当,不敢贸然挺进,坚守源头坚固阵地不出。红军向谭道源部运动的情况,却使张辉瓒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红军要从谭道源阵地突围出去。于是留一个旅守东固,自己率师部和两个旅向龙冈急进。

毛泽东得知张辉瓒师孤军深入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在龙冈布围。30日上午,张辉瓒师与我交火,红军迅速切断了敌军从西北方向增援和龙冈敌军的突围道路,把张辉瓒师团团围住。在激烈的战斗中,一时天气突变,风雨骤至,敌军锐气顿时减杀。红军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于下午4时许发起总攻,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一起冲杀,张辉瓒师立时溃散,四处窜逃。黄昏前,战斗全部结束。

这一仗",张辉瓒的主力两个旅和一个师部,连师长在内九千人全部俘获"。毛泽东后来赞道,龙冈一仗打得很理想,反"围剿"的第一仗,就全歼敌人,不漏一兵一卒,这在战争史上也是少见的。事隔不久,毛泽东又兴笔填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正在增援途中的谭道源听说张辉瓒被活捉的消息,如惊弓之鸟,匆匆由源头向宁都县的东韶撤退。

1931年1月1日,红军司令部发出胜字第一号命令":方面军决以全力扑灭谭师。"红军战士发扬了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冒雨勇猛追击,担任诱敌任务的小部队和地方赤卫队截住了谭道源的后卫团,歼敌两个营。3日,我主力部队在东韶追上谭师,立即向敌发起攻击,歼灭该师一个多旅,缴获各种武器2000余件,谭道源残部仓皇逃向临川。至此,蒋介石已无法挽救整个"围剿"的败局了。

毛泽东诱敌深入的破敌法取得了巨大成效,仗打得有声有色,蒋介石狼狈不堪地败了第一个回合。对此,国民党的史书作了深刻地检讨":匪军盘踞赣南地区,蔓延滋长,已达年余;凭借苏区组织,从事作战准备;灵活运用正规战术与游击战,行动机敏,分合自如。且熟悉复杂地形,得内线作战之利。故能彻底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国军之一部,以达其突破围剿之目的。"对我苏区民众配合作战的情形,国民党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说":此次围剿,匪军确能控制民众,刺探军情,传递情报,并封锁消息;乘我军搜索警戒及构筑工事有欠周密之际,袭击龙冈,转犯东韶。"如果说,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成功带有很大程度上的游击战加运动战色彩的话,那么,第二次反"围剿"则充分展示了红军在运动战中的出色本领。

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为了不给共军以喘息的机会,仅隔4个月,就组织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这次由军政部长何应钦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增派王金钰第五路军,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等部队到江西参加"围剿",加上第一次"围剿"部队,总兵力达到20万人。

国民党称":我南昌行营第二次围剿,仍以赣南朱、毛匪军主力为目标。惟鉴于第一次围剿系因兵力不足,进剿部队准备不周,急进深入,以致造成失利。故此次围剿原则,以集中优势兵力严密包围,采取缓进稳扎稳打为宗旨。"具体作战计划为":以主力分别由东、北、西三方面进剿,一部由南面协剿,并依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原则,将匪军严密封锁,逐渐紧缩包围圈,断绝匪区物资来源,最后一举而歼灭之。"

红军经第一次反"围剿"后,数量减到了万余人,但士气高涨,群众兴奋。为了准备新的反"围剿"斗争,毛泽东着重抓紧地方武装和地方工作的配置。他把中央苏区划分为十个游击区,建立了东、西、南、北、中五个指挥部,布下了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他要求各游击区以独立团、警卫营等地方部队为骨干,领导赤卫军、少先队,运用游击战术,积极执行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盲敌等十项任务。毛泽东充满自信地指出:龙冈战后",我们不但得到许多枪械子弹的充实,而且地方武装也增多了四千杆枪。在广昌、宁都、永丰、乐安、南丰,以至三都、七堡各地新争取到数十万的群众,都有相当的武装组织,并且已经组织了五路赤卫军,划分了十个游击区,决定了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作战的具体方法。"诱敌深入的方法,给进攻苏区的国民党军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他们哀切叹道":因共匪实施坚壁清野极为彻底,粮食早经共匪搜括殆尽,不能就地采购。以致各师每前进一地,即须预备囤积粮秣;并须讲求运补及护送方法。进入匪区愈深,则愈感困难。"1931年4月中旬,苏区中央局在青塘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问题。毛泽东提出了"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并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

4月19日,朱德、毛泽东在青塘向红一方面军发出命令":以极迅速行动首先消灭王金钰敌军,转向敌军围攻线后方与敌军作战,务期各个消灭敌军。"5月中旬,红军在东固山区埋伏20余日,终于等得王金钰第五路军右翼部队脱离富田坚固阵地,落入我白云山埋伏圈。我军一仗歼敌第二十八师大部和第四十七师一部,各路红军会师富田。接着,我军主力乘胜于5月17日由富田向水南追击,19日,在白沙截住逃敌,全歼敌第四十七师一个旅和第四十三师一部。21日,我军乘势直下南团,在中村歼敌第二十七师近一个旅。此后,我军日夜兼程,向东急进,27日晨直逼广昌城下。守敌第五师凭坚顽抗,我军激战终日,攻克该城,歼敌一部。31日,红军出敌意外地攻占建宁城,歼敌三个多团。

我军在半个月中,从赣江之畔一直打到闽北山区,横扫700余里,五战五捷,共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枝,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毛泽东高唱凯歌,填词一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第二次"围剿"的失败,使蒋介石恼羞成怒。他很快于1931年6月调集30万人马,亲任"围剿"军总司令,聘请英、日、德等国的军事顾问参与策划,浩浩荡荡又发起了第三次"围剿"。蒋介石采取"长驱直入"的战略,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捣毁苏区,然后再深入"清剿",临行时切齿发誓:这次"围剿"如不获全胜,就舍命疆场。

毛泽东决定继续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蒋军气势汹汹进入苏区后,遭到苏区群众和地方武装的不断阻击与袭扰。红军主力则从建宁出发,绕道千里,折回兴国集中。蒋军在苏区内狼奔豕突20余日,一直找不到红军主力。当发现红军在兴国地区后,国民党军立即以主力分路向西向南急进,企图压迫红军于赣江边而消灭之。红军则避敌主力,打其虚弱。8月5日,红军主力从崇贤、兴国两地敌军之间20公里的空隙中秘密东进,随后秘密接近敌第三路进击军,在莲塘、良村、黄陂连打三仗,歼敌1万余人。当蒋介石掉头向东,企图寻歼我军主力于宁都以北时,毛泽东命红十二军伪装主力向东北方向开去,我主力红军则越过敌人的密集包围,悄悄回到兴国集中休整。

红十二军与敌保持一定距离,牵着蒋介石的鼻子走,一路翻山越岭,专挑崎岖难走的路走,把敌人主力拖了近半个月。当蒋介石发觉上当再掉头向西时,红军主力已在兴国休息半月,而国民党军则已疲惫不堪,受尽折磨。战场上红军与国民党军的优劣之势已十分明显,蒋介石遂不得不下决心退却。红军则乘势实施"敌退我追"战术,9月上旬打两仗,歼敌4000余人;9月13日又一仗,歼敌一个师。

毛泽东后来生动总结了第三次反"围剿"的绝妙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