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三:曹操的用人之道
祢衡本来也是曹操想用的一个人才,但是他的狂妄自大最终逼急了曹操,只能借刀杀之。事实上,从祢衡数落曹操的那些手下干将来看,他们并非祢衡所藐视的等闲之辈。分析曹操的用人之道、领导之才,曹操之所以要设计杀掉祢衡也许是维护他的人才团体统一的需要。曹操平定荆州后起用的王粲说过一句话:“明公您平定冀州,一下车就忙着整顿军队,收录豪杰,委以重任,依靠他们雄霸天下。现在打下荆州,您又起用这里的贤才,让他们担任官职,使天下人民归心,愿意做你的臣民。文才武才都愿替您尽力,这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才做到的事啊!”王粲无疑是看透了曹操的求贤之心。细数曹操得到的人才,可以察觉到他的用人之道不外乎三招:
计出百端求奇才。曹操用尽一切伎俩吸引自己需要的人才,不仅在各地征集,在基层部下中提拔,而且设计挖墙脚,让敌人的得力干将主动来投诚。除了这两计,还有接受推荐、纳降,更有让人哭笑不得的硬逼、强抢!司马懿和阮瑀就差不多是被强抢过来的。当年曹操派人多次招司马懿不成,曹操就说:“司马懿三请不来,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这才害怕了,答应了他的委任。征用阮瑀的时候也是,阮瑀不从,逃到了山里,曹操下令放火烧山,才得到了阮瑀。这些招数为曹操赢得了不少天下奇才,他的力量很快充实起来。
恩威并施用善才。求才还须用才,曹操的用人之道蕴含了出色的领导艺术。他对人才能够使其各尽所能,各扬其长,而且常常以高官俸禄为诱惑,激励臣下立功。
笼以权术成核心。曹操的用人之道有一个不容小觑的“点睛之笔”,那就是用权术将人才的心思、精神笼络起来;而且通过设置各种相互配合的部门或官职,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防止了权力集中,整个权力系统只有他一人为核心。这样,无论这些人才多么能干,掌握的权力有多大,势力发展成什么样,他们都始终坚信自己是曹操的属下,而且只能作为他的属下才能发挥才干。所以,不管是从体制上还是从人心上,曹操都是唯一一个核心,这就是他用人智慧的精髓所在。
宦海倔才——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因号东坡居士而被唤作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诗词歌赋几乎样样精通,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更是独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除了作文,苏东坡还擅长作画,他喜作枯木怪石,画风重在神似;苏轼的书法也堪称一绝,行书、楷书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这样一个大才子、一代文豪,却仍然摆脱不了仕途艰险的命运。
宦海浮沉志,九品亦传奇
恃才傲物的文人为官之路几乎没什么差异,要么起起伏伏,要么一贬再贬。苏东坡一生“混迹”于仕途,做官的这条路走得也跟别人没什么不同,也许唯一的不同就是他即使被贬官到最低级别也依然展现了他的精彩。
苏轼20多岁开始走上仕途。那时,北宋朝廷正值政治危机的关口,处在王安石变法时期,欧阳修以及苏轼的许多师友对王安石的变法有不同见解,因政见不同而被迫弃官离京。苏轼的政治思想是比较保守的,又见到一些普通百姓因为王安石新法受到损害,所以,他也对变法不赞同,于是上书朝廷反对变法。这样做的后果无异于他的师友们,他被调离京城,任杭州通判。在杭州三年任期结束后,他又先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这期间,他勤政爱民,政绩显赫,与民同乐,深得民心。
这些年的九品芝麻官,苏轼倒还做得安稳,可是这样的祥和大约十年之后被打破了。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刚到任湖州,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人故意扭曲夸大他诗文的意旨,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锒铛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在监狱的日子充满了险恶,几次差点掉脑袋,相传皇帝曾经让小太监假扮罪犯试探苏轼的忠心,结果苏轼保持了一贯的淡定,经受住了考验,所以,在坐牢103天后,被活着放了出来,而且还能继续做官。即使这时已经被降职到毫无实权的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也就是现代的民间自卫队副队长),也对政治失去了信心,但苏轼仍然对文学、对生活保持着热情。这时期他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还开垦了土地,种地为生。“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他在这时期起的。
后来,宋神宗驾崩,年幼的宗哲宗即位,朝堂之事由高太后代理。她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重新入朝为官,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后一路高升,平步青云至翰林学士知制造,相当于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正三品!此时,重新翻身的保守派开始压制新法派,新法被废除得一干二净。苏轼觉得,这跟当初新法派抛弃旧法、压制保守派是“一丘之貉”,于是他又向皇帝上书进谏。这下就得罪了保守派,新旧两股势力都容不得他,他自求外调,来到了阔别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建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疏浚西湖,同时将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垒成一道堤,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在杭州的惬意日子仍然不长,元祐六年(1091年),他被召回朝,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外放颍州。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三年之后,他被贬到了更远的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又担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今属江苏),享年64岁,御赐号文忠(公)。所以,苏轼可算得是“历典八州,行程万里”了。
诗显柔美,画藏傲骨
苏轼为世人所敬仰,首先是因为他文学上的造诣,诗、词、文都尽显风采,这也是他众多才能和成就中最具独特价值的内容。
苏轼的诗现存约2700余首,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文风尤其是在作词上体现出来,首开豪放一派,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总览苏轼的300多首词作,虽然真正属于豪放派的不多,大约有十分之一,但是这部分词作别具一格,反映了苏轼虽怀才不遇,但仍积极仕进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及情感。这部分词作多是被贬到密州、徐州时所作,能保持那样的积极心态,在古代文人中实不多见。他努力在追求的是一种理想风格,大多描绘了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言辞激昂、优美,情感充沛,又略带悲凉,让人读来在感动、欣赏、赞叹的同时还有一种隐隐的感同身受。除了这一类以外,苏轼还写了许多婉约风格的词作,显露出男人柔美的一面。比如一些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的篇章,尽显绚烂多姿的风貌。这部分词作占了苏轼全部词作的十之八九,其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其中流传千古的至理名篇。
与诗词的柔美相比,苏轼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就不显得那么淡定了。他的画作多以竹子和怪石为题材,除了审美的需要外,也许更多的是隐藏了他对政治的失望、抱怨和不与为伍的清高。今天,苏轼存世的画作有《潇湘竹石图》、《偃松图》、《枯木竹石图》、《古木竹石图》。有趣的是,这些画的内容,都离不开枯木和怪石。在苏轼的笔下,石头又瘦又丑,枯木都打着360度的拐弯儿,完全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审美。苏轼“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米芾曾经问他:“何不逐节分?”苏轼说:“竹生时,何尝逐节生?”米芾又对他画的枯木怪石作了阐述:“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可见苏轼作画不是仅仅追求形似的;相反,他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在画中寄托了自己的人格原则和道德亲疏。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为绢本,长105.6厘米,高28厘米,整幅画的内容非常简单,一片土坡,两块怪石,怪石下顽强的生长出几丛稀疏的幼竹。这些细碎的幼竹清新自然,与清代画家郑板桥的竹子截然不同。郑板桥画的竹子,笔法劲瘦挺拔,布局疏密相间,竹叶间具有一股孤傲之气;苏东坡笔下的竹子则参差生动,一簇簇充满了天然之趣。
从这些画作收藏印章和题跋上可以看出,《潇湘竹石图》受到了历代收藏家们的喜爱。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人们不仅从中审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形态美,还从中窥见了苏轼人格的清高与高傲。
一个人的菜——东坡菜系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书画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自己一手创制了许多味道鲜美而且流传远广的菜肴。历史上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菜肴并不多,而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菜不只“有”,而且不止一个,其中最著名的一定就是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
东坡肉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创制的。当时黄州的猪肉很便宜,对此还流传着一首关于猪肉的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就买了猪肉仔细烹饪,只是加一点点水,再加上盐、酱油等调料,慢火烹制,做出来的肉油而不腻、香气四溢。东坡肘子的做法也类似,只是材料从普通猪肉换成了猪肘子,肉质更加鲜美。等到苏轼再到杭州任官时,百姓们很爱戴他,也学着他的方法做菜,于是这道菜名噪一方,“东坡肉”、“东坡肘子”的美名广为流传,至今是杭州一带的地方名菜,而且也逐渐成了全国百姓饭桌上的常见菜。甚至是只要用这种烹饪方法做的菜,都可以冠以“东坡××”的菜名。
苏轼除了会烧肉,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知道他又是来蹭饭的,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戏耍了一把!
除了正餐菜品,苏轼还精通中医药学,讲究美食养生。他经常到山野里去挖掘一些药食两用山草野味。一次,他走到一片稻田附近,突然看到他平常喜爱吃的野荠(荸荠),便想解解馋,于是用衣服捧着荸荠来到附近的寺院,借用灶火煮粥。 这种方法熬煮的粥,有清热、利尿、平肝、和血、化痰的作用。苏轼还爱吃玉糁羹(山芋煮成的)。他常常下厨自己煮着吃,并且称这是健脾益气的佳品。麦门冬饮也是苏轼喜欢的饮品,他将麦门冬饮制成具有口腔保健、安神催眠作用的家常饮料,并作诗说:“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苏轼创制的菜肴品种繁多,特色鲜明,足可以称为一个菜系。到了今天,再试着做点东坡菜品,细细品尝,也许还能察觉到苏轼的生活态度和情趣——这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菜……
链接一:才女苏小妹
据野史记载,苏小妹是苏轼的妹妹,精通经理,才貌双全,民间流传有很多她与两位哥哥互相鞭策、斗嘴斗智的故事。
一次,苏轼听说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佛印和尚静静听着,一直一言不发。话题慢慢地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衲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鄙视地说:“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只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倒扬扬得意起来,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衲自愧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得意地把这事给苏小妹讲,苏小妹说:“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苏小妹的经典传说当是“洞房夜,难秦观,苏轼投石相助”的故事。秦观也是北宋词坛有名的才子,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娶苏小妹的新婚之夜,秦观多喝了几杯,当他要进洞房时,苏小妹却紧闭房门,吟了一句“双手推出门前月”,要秦观对出下联方才让进洞房。秦观已经喝多了,一时徘徊庭前,苦思冥想难得下联,迟迟不得进门。有家丁将此事报告给了苏轼。妹夫迟迟对不出下联,苏轼难免担心,他慢慢来到花池旁出神。过了一会儿,他急中生智,俯身拾起一块石子,向花池飞掷过去。只听“咚”的一声,一下子惊醒了秦观,秦观兴冲冲地说道:“有了!”然后对接道:“一石惊破水中天!”见秦观吟出如此绝妙的下联,苏小妹很是高兴,自然欢喜地打开房门,放秦观进入了洞房。从此,苏轼飞石助秦观的佳话也相继传开。这件事情还被专门编排成一出京戏——《苏小妹》,赢得了广大戏迷观众的喜爱。
苏小妹的才能实属女子中所罕见的。在苏轼高中榜眼后,苏家父子、苏小妹和秦观聚在花园里庆祝。父亲苏洵命题作诗,诗句中要带“冷”“香”二字,而且要符合当时的情景。苏洵为了起带头作用,首先吟了一句“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秦观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蜡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秦观正要笑他模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其间一家人的才华和和谐尽显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