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就是这么率真
7636300000041

第41章 文人风骨PK大师才情(4)

题名状元时,文天祥刚刚21岁,他满腔抱负,为官清正,而且对改革政治有自己的见解。他曾上书皇帝,建议改革政治,扩充兵力,抗元救国。但朝中小人当道,他的言论得不到回应。景定元年(1260年),文天祥被任命为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但是他深知体制的腐败,不愿赴任,请求“祠禄”。朝廷应允了,命他做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的主管。仙都观是道教的宫观,这个职务是个闲差,当时25岁的文天祥甘于淡泊,不愿在官场尸位素餐,同流合污,而置身于政治旋涡之外。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就是文天祥所信奉的处世哲学。

景定四年(1263年),皇帝重新起用奸臣董宋臣,文天祥十分愤慨,毅然辞职,连个道观主管都不愿意涉足掺和。谁知朝廷并不如他所愿,将他贬到地方上任职,治理瑞州(今江西高安)。高安是个烂摊子,蒙古军已经把这里洗劫一空,房屋破损,生灵涂炭。不过,这倒给了文天祥一个用武之地,他实行惠民政策,不久,这里就百废俱兴。可是,好日子不长,理宗逝世后,度宗即位,重用奸臣贾似道。文天祥又上书谏言,结果得罪了贾似道,被免去所有职务。

被免后,文天祥归隐山林,得道观精神之髓,真正过起了隐士的生活。但他内心仍旧有效忠朝廷的潜意识,所以,朝廷在咸淳九年(1273年)起用他为湖南提刑时,他还是起程上任了。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赣州是他的家乡,他为乡人办事分外勤谨。他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10个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之这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但不到一年,蒙古大举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文天祥结束了15年起起伏伏的官场生涯,踏上戎马征程。

15年宦海沉浮,这位状元并没有位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要职,相反几起几伏,在地方上有所成就,一度退出政坛。道观主管的那段经历也许是最能概括他文官命运的缩影。

链接二:天下第一“棋士”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世人认识了文天祥这位坚贞忠烈的爱国英雄,也了解了他的许多忠孝情结和爱国逸事。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文武双全的抗元名将还是一位象棋高手,并且在象棋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地位颇高。他不仅棋艺高超,无敌江南,还发明了下盲棋。他还是第一个撰写棋谱书的人。

文天祥是传统文化熏染出来的知识分子,对“阳春白雪”的文化娱乐活动情有独钟,尤其是从小对英雄人物(比如屈原)的崇拜,更让他对英雄的这一爱好更加向往。因此,文天祥从小钻研棋艺,养成了弈棋的习惯,并成为一种嗜好。他不仅水平天下无敌,而且在象棋理论上也非常有修养。他不是一般的棋手,也不是普通的象棋爱好者,而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棋艺家。从平时的休闲,到行军打仗之余的娱乐,再到寻求沙场战事转机的琢磨,象棋在文天祥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哪怕是身陷囹圄,他也没有停止棋事活动,而且经常摆弄棋局,思考着狱中的斗争策略,演示其人生的抉择和战斗风格。他还设计出了《玉屠金鼎》、《单骑见虏》等40局棋谱,奠定了他在中国象棋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些棋谱也成为后人学习棋艺的必修功课。

文天祥对象棋的贡献还在于发明了下盲棋,盲棋就是通过记忆,将棋局印刻、反映在脑海中,棋手之间通过交谈来移动脑海中的棋子,形成对弈。文天祥下棋还有一绝。他爱游泳,喜欢一边游泳,一边以水面为棋盘,凭记忆与棋友下盲棋,这需要很强的水性和记忆力。盲棋绝技在中国源远流长,文天祥是有史实记载的最早下盲棋的人,被称为盲棋的开山鼻祖。

人生如棋。弈棋,不仅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而且蕴含了许多人生的道理。“纷纷玄白方龙战,世事从他一局棋。” 文天祥是一位下棋高手,所写的这些咏棋诗也很精妙,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体验,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文天祥寄情于棋、与世无争的淡泊心态都在这些诗中流露出来,一个文人情怀的高洁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与征战沙场的华丽形象相得益彰。

链接三:踏寻文天祥

文天祥的忠烈之气万古流芳,当年他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追随,而今,后人对他的祭奠和纪念也从未停止。

文天祥墓在他的家乡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骛湖大坑之原的一个墓园便是他的安息之地。走进墓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上面镌刻着“仁至义尽”四个大字。而后是一条47米长的石头道路,寓意文天祥47年不平凡的人生路程。神道两旁,青松翠柏成行。文墓的所在,是一座虎形山,从山下仰望墓茔,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筑可谓独具匠心:不左不右,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茔,呈圆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狭长直立的石台阶,整个造型如一柄利剑,不偏不倚刺入虎口之中。这一切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着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不屈的性格。

文天祥纪念馆位于吉安县新县城当缅山,1991年底开馆。这里松柏常青,进门便是“正气堂”,令人油然而生一股凛然之气。在这里,文天祥生平事迹共分六个部分展出:(1)少年立志,尽忠报国;(2)宦海沉浮,忧国忧民;(3)起兵勤王,扶危社稷;(4)万里羁囚,慷慨悲歌;(5)咏心写史,一代诗豪;(6)千古俎豆,万世楷模。值得关注的是,这里展出的展品有300多件,有雕塑、书画作品、拓片、照片、文物等等,是了解文天祥事迹的可靠依据。

表忠祠建于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是为赞颂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由邑生吴子昌提请广东提学章拯恩准,令海丰知县杜表、县丞陈义、教谕林右、训导万秉和等协力同心,于五坡岭上建立的。陈祥在表忠祠之前又建了“忠义牌坊”,在表忠祠后建了“方饭亭”。明、清两朝曾多次重修此亭,后来,表忠祠和方饭亭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现存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重修的,但文天祥的画像碑刻是原有的。

各地的文天祥祠,也是百姓缅怀这位英烈的见证。目前有北京文天祥祠、温州文天祥祠、深圳文天祥祠、南通文天祥祠,都建于明清两代,不仅是瞻仰文天祥的好去处,而且是难得的珍贵文化遗址。

宝贵的遗址还有“文山城墙”。文山城墙位于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城北芒砀山的莲花山,城垣旧址长5000余米,宽4.5米,高约3米,外侧利用天然山脊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头垒砌而成,更多为夯土所筑,十分壮观。遗址后经造林、开路,破坏严重,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但地下墙基尚存。这是当年文天祥一手筹建的城墙。因为这里是元军南侵必经之路,筑城墙能对元军形成第一道防守。文天祥组织军民昼夜赶工,用几天几夜就完成了这个本需要三五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事。后来人们说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建成城墙,是因为文天祥的抗元气节惊天地泣鬼神,感动了天地,于是后人又将这段城墙称为“鬼城墙”。

孤独智者——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哲学思想是有创造性的,是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人性,太人性的》、《快乐的知识》等。

1844年10月15日,尼采与当时的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同一天出生在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就是他的家。他的父亲和2岁的弟弟都在他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年幼的尼采过早地体会到了生命的阴暗面,天生敏感的他性格更加忧郁。他25岁就被聘为教授,是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的学者。但是他的学说并没有在他的时代激起波澜,直到20世纪才听到了一些回音。

孤独的声音——“上帝已死!”

尼采是一位天才,这是无疑的。他就像汹涌的波涛,虽然一遍一遍地拍打着岸边沙滩,但是却难以摆脱浸透进沙土的命运。他的声音再高亢、再独特,也最终淹没在了犹如黑洞一般的茫茫人海中,没有激起半点回应,哪怕是反对或者咒骂。

尼采说,孤独者有三种状态:神灵、野兽和哲学家。看来,他是将自己当作哲学家,放在神灵、野兽之列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与他达成共识——他说“上帝死了”!他总是时时提及他的“超人哲学”、“永恒轮回”、“权力意志”学说,可是连他的朋友也理解不了他,因为他们认为上帝是不可能死的。

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是说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和终极目的。当一个人放弃基督信仰以后,基督的道德标准也随之被放弃,信仰崩溃,无从信仰,人生陷入一种虚无。“上帝已死”是说明人类再不能相信这种宇宙秩序的方法,因为他们已经无法识别这种秩序是否真正存在。尼采认为,“上帝已死”不单令人对宇宙或物质秩序失去信心,更令人否定绝对价值——不再相信一种客观而且普遍存在的道德法则。

事实上,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上帝死了怎么办,他们宁可追求虚无也不愿意无所追求。但尼采就这么想的,就这么说了,不管世人愿不愿意听,愿不愿意接受。

因为孤独,他看起来更加狂妄和痛苦,他曾经说过:“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死后才出生。”这次真的让他说中了。20世纪,他的观点引起学界的热烈讨论,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杰克·伦敦、福柯和德里达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萧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还有我们熟悉的鲁迅。

尼采孤独着,思考着,也痛苦着,从无人理解、无人能达成共识,到独善其身,埋藏于自己的思想世界、哲学世界,远离现实世界,孤独就像一个魔鬼慢慢啃噬着他的心灵,并且在内心不断升华。

1889年,突然的灾难降临了。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终于再也找不到享受孤独的理由,他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他被送到精神病院,在母亲的照顾下进入了他生命中混沌的最后十年……

“叔本华保佑!”

叔本华是尼采的上帝。这不是谎言。1867年,尼采在瑙姆堡服兵役,在燎原的战火声中,尼采低声祈祷:“叔本华保佑!”

1865年,20来岁的尼采在大街上闲庭信步,拿起旧书摊上一本有关“意志”“表象”的书翻看,这一看不要紧,他爱不释手了。这本书就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由此,尼采与叔本华隔着时空相遇了。尼采欣喜若狂,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阅读这部著作,心中充满了神经质的激动和兴奋。那时,年轻的尼采已经开始了哲学的思考,纠结于常人意识不到的痛苦体验中,甚至对世界、人生有着绝望的体验。他说,叔本华的书就像专门为他而作,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映照了他的世界、他的人生。

尼采非常困惑:为何像叔本华那样的天才会被现世所抛弃,其伟大的著作为何只在书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叔本华由此成为这个青年心中的偶像,直至成为他的上帝。这种影响很快就显现出来,同年,尼采因拒绝参加复活节圣餐而引起了家庭的恐慌。

尼采从叔本华的人性、欲望和意志的原点出发,却走得比叔本华更远。透过“欲望”,叔本华看到了痛苦。他说,使我们痛苦的,并不是外界那些物质的得失,而是我们自身永远躁动不安、奔腾不息的欲望。所以,叔本华是悲观主义大师。而尼采已经从悲观中向前走了一步,透过“欲望”,他看到了生命意志的“流射”,看到了创造,看到了权力。其实,由意志到征服,再到权力,是一个必然的逻辑。尼采在他的自传体著作《我这个人》中说,他生了病从来不看医生,征服疾病就是他生命意志的体现。

尼采被认为是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他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不可遏止地创造一切、转变一切和超越一切的权力意志;把叔本华消极的悲观主义发展为奋发向上,争做超人、强者的行为主义。

女人堆里的光棍儿

大哲学家一般都是光棍儿。与叔本华一样,尼采也一生未娶。但是,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尼采这个光棍儿是生活在女人堆里的,受女人的影响也很深,本不应该疏离女性。

幼年的尼采从父亲和弟弟死后就一直与母亲、妹妹一起生活,在女人堆中长大,受女人照顾,犹如贾宝玉。同样生活在如花似玉的女人堆里,贾宝玉惬意地体会着各个角落的脂粉香,深深地沉浸在“女人是水做的骨肉”中,见了女人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气逼人。而尼采却恰恰相反,他对女性表现出了一些鄙视和轻蔑。

这可能是他的妹妹伊丽莎白造成的。伊丽莎白一直试图从尼采的著作中断章取义,将弟弟装扮为一个沙文主义者,尼采就处于与妹妹的长期对抗中。但是,在这位哲学家离世以后,伊丽莎白自然可以肆无忌惮了。她手上有尼采的全部遗稿,包括那部尼采已经放弃成书的《权力意志》。她显然不会放弃这个绝佳的好机会,于是纳粹执政后,她便与纳粹政府合作完成了《权力意志》。在此过程中,伊丽莎白从《权力意志》遗稿中挑选对宣传纳粹有利的格言,还对一部分格言进行了篡改。这个女人对尼采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他死后的许多年,也许他关于“拿着鞭子进到女人中”的观念就是针对她的。

事实上,尼采是渴望爱情、渴望异性的,他终生都渴慕着异性的爱情、慰藉,爱情是他生命的理想;但他自卑而又高傲的心性让他与爱情失之交臂。

美丽聪明的莎乐美是他溺水的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可是,这根充满希望的稻草还是随着流水消逝,对尼采的打击是巨大的。1882年,也就是尼采38岁的那年,尼采在一次旅行中经人介绍认识了魅力四射、聪明性感的俄国少女莎乐美,还成了她的老师。很快,这位导师就单方面地坠入了情网。他约了这位美丽的女人到卢塞恩旅行,沿途,向她娓娓叙述往事,回忆童年,讲授哲学。这无疑是这位天才导师一辈子中与女人最和谐的一段日子。但是,他不敢直接向莎乐美吐露衷肠,而去求助他的朋友雷埃,让他替自己求婚。殊不知,就如同今天偶像剧中的三角恋一样,雷埃自己也爱上了莎乐美。莎乐美对这两位追求者的求爱都没有允诺,尼采只能与她保持着普通的友好接触。然而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却对他们的友谊满怀妒恨,恶意散布流言蜚语,挑拨离间,使他们终于反目。仅仅5个月,尼采生涯中的这段幸福小插曲就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