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非药物疗法
7638700000009

第9章 糖尿病的科学诊断(1)

中西医对糖尿病的分型

要想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从本质上认识糖尿病,首先要了解糖尿病的分型。只有明确了糖尿病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才能正确判断自己所患的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从而在糖尿病的防治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根据目前对糖尿病的认识,医学上主要把糖尿病分为4类: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除了Ⅰ型、Ⅱ型、妊娠糖尿病,剩下的都叫做其他类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也叫继发性糖尿病,多由胰腺自身疾病或其他内分泌疾病引起,通常原发病治愈时,糖尿病随之消失,但也有少数患者转为糖尿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种类非常之多,但是它的病例数并不是特别多。所以目前最受关注的还是Ⅰ型和Ⅱ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致使体内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其主要特征是长期高血糖。随着病程延长,体内的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可以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如得不到合理治疗,则会导致双目失明、尿毒症、脑血管及心脏病变、下肢或足坏疽,甚至危及生命。绝大多数Ⅰ型糖尿病见于青少年,发病高峰为12岁,但也可见于老年人。

Ⅱ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Ⅱ型糖尿病的患者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工型糖尿病患者那样进行胰岛素治疗。

Ⅰ型和Ⅱ型糖尿病以前还有一种叫法,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由于这种叫法常常会引起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误解,现已被国际和国内的糖尿病界弃之不用。

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分型至今尚缺乏严格的统一标准,主要分型有以下几种。

(1)根据临床主要症状分类。在中医文献中,常把糖尿病称为消渴病。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脂膏。这种分类方法有些片面,因为临床上三多症状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同时存在,仅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故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经验之谈。

(2)根据阴阳偏盛偏衰分型,糖尿病分为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

(3)根据阴阳辨证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分型,糖尿病可分为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淤型共7个证型治疗。

1991年,全国中医糖尿病学会辨证标准协作组通过1504例糖尿病临床观察,把糖尿病分为5期5型论治,分期为糖尿病前期(Ⅰ期)、糖尿病症状期(Ⅱ期)、并发症早期(Ⅲ期)、并发症中期(Ⅳ期)、并发症重危期(V期)。

Ⅰ期:糖尿病前期。患者形体多数超重或肥胖,食欲旺盛,貌似健壮,精力体力有所减退;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餐后有高血糖及糖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血脂多数偏高;可伴有Ⅰ期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病机特点是阴虚为主。

Ⅱ期:糖尿病症状期。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等;血糖、尿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均高,血脂多数偏高;可伴有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病机特点是阴虚化热。

Ⅲ期:并发症早期。出现临床血管神经并发症.具有下列一项者即可:①早期神经病变。电生理检查运动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异常。②荧光血管造影或眼底镜检查,视网膜病变Ⅰ~Ⅱ期。③早期糖尿病肾病。在排除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原发性高血压、运动等情况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30~300毫克/天。④可伴有大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下肢血管病等。病机特点为气阴两虚,络脉淤阻。

Ⅳ期:并发症中期。并发症加重至功能失代偿,具备下列一项即可: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V期。②临床糖尿病肾病至肾功能失代偿。③糖尿病性心脏病至心功能失代偿。④典型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麻木疼痛、肌肉萎缩、顽固性腹泻、阳痿、神经源性膀胱等。病机特点为阴损耗气及阳,而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两虚,络脉淤阻,痰淤互结。

V期:并发症晚期。并发症严重,脏器严重损害,或器官及肢体残废,具有下列一项即可: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②糖尿病肾病肾衰进入尿毒症期。③糖尿病性心脏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紊乱、心力衰竭,甚至猝死。④糖尿病并发急性脑血管病。⑤严重的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病机特点为气血阴阳俱虚,痰湿淤郁互结。

不同的类型的糖尿病需要有不同的治疗方案,所以对每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了解糖尿病的分型,确认自己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是正确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和前提。

知识链接

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的区别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发病率>5%>95%家族史不明显明显占40%~50%发病年龄0~25岁2>40岁体重通常消瘦超重或有肥胖倾向发病情况一般呈急性,偶有缓慢逐渐发病症状症状明显多数无明显症状稳定性不稳定,波动性大相对稳定缓解只有蜜月期可以缓解超重者如体重下降可缓解发病方式急剧缓慢,很难确定何时发病胰岛素分泌减低减少或相对不足相关抗体阳性(90%以上)阴性(90%以上)治疗必须使用胰岛素有必要时使用胰岛素糖尿病病因释谜.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医学专家已归纳出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的几大因素。了解这几大因素,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病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对于糖尿病的有效防治亦有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医学上,继发性糖尿病的病因大多比较明确,多由胰腺自身疾病或其他内分泌疾病引起,主要可以分为胰原性糖尿病、内分泌性糖尿病、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血液真性红细胞增生性糖尿病。但是,绝大多数原发性糖尿病,至今病因未完全阐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是糖尿病的基本发病机理,至于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原因已知与下列因素有密切关系。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糖尿病最显着的一个发病因素。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很大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Ⅱ型糖尿病中其重要性达到90%以上,因此引起Ⅱ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Ⅰ型糖尿病。

2.肥胖因素

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证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25~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这是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患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3.长期摄食过多

目前,不光是国内,国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多”的概念。

饮食不节制而过多,导致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

除了以上几点对糖尿病病因的传统认识以外,随着医学的发展,对糖尿病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从电镜超微结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理生化学等多角度进行探索,近几年人们对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

4.病毒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着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但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5.妊娠因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6.自身免疫因素

糖尿病人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桥本氏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恶性贫血等。由于病毒感染,特别是柯萨B4病毒感染,使胰岛组织及β细胞产生炎症、破坏,引起了自身免疫反应。在病毒加抗体作用下,胰岛细胞进一步被大量破坏,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弱,从而导致糖尿病,特别是Ⅰ型糖尿病。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淋巴细胞浸润胰岛,β细胞受到损害,血中可检出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及胰岛β细胞膜抗体等证实糖尿病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7.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的。爱心提示哪些人可能成为糖尿病的“后备军”

对照以下列出的几条特征,符合1条的就属于糖尿病的“高危者”,符合的条数越多,患病的危险就越大。

(1)体重超重的青春期少年(10~14岁)。

(2)容易患病毒感染的少年儿童。

(3)有糖尿病家族史,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有糖尿病。

(4)长期烟民。

(5)年龄在45岁以上,工作压力大,体力活动很少的人。

(6)超重或肥胖,即超过理想体重10%,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腰围/臀围比值较高的肥胖人群)。

(7)曾经有过血糖异常。

(8)高血压患者。

(9)经常发生各种感染,久治不愈或者反复复发且经常无故疲劳者。

(10)曾经有过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后恢复正常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