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7639600000037

第37章 对文明的探索(8)

走进今天的罗马博物馆,人们可以看见一座奇特的青铜塑像:一只母狼侧着脑袋,竖起耳朵,龇牙咧嘴,警惕的眼睛注视着前方;母狼腹下有两个男婴,他们正贪婪地吮吸着母狼的乳汁。这座青铜塑像不但是上乘的艺术佳品,而且讲述着一个关于罗马城起源的传说。相传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被希腊人攻陷后,该城的英雄伊尼亚来到意大利海岸一个叫拉丁的地方建立城市,世代为王。当国王努米多尔在位时,他的弟弟阿穆留斯篡夺了王位。不久,努米多尔的女儿与战神马尔斯生了一对孪生子。阿穆留斯下令把孪生子投入台伯河,谁知孩子们被水冲到了河滩上。饥饿的婴儿号啕大哭,引来了一只母狼。但母狼不仅没有吃掉孩子,反而用乳汁喂养他们。后来,一位牧人将他们抱回家抚养。兄弟俩长大后,杀死阿穆留斯,夺回了王位。公元前753年,兄弟俩在台伯河畔建起了一座城市。哥哥罗慕洛斯以自己的名字给新城命名为“罗马”。

七丘之城

母狼哺婴毕竟只是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多少历史真实性?罗马城建立的真实情况到底怎样呢?考古学家们认为,罗马建城的年代要比传说中晚得多。它是由拉丁人在台伯河南岸的7座小山丘上建立的,所以又被称为“七丘之城”。到公元前6世纪末时,先后有7个王统治了罗马城,称为王政时代,这正是罗马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罗马城设有由所有氏族长组成的元老院和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王。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推翻第7个王的残暴统治,进入了共和时期。从此,罗马文明开始一步步走向成熟与辉煌。

罗马圆形竞技场探索

中世纪的英国诗人贝达曾经说过:“圆形竞技场崩溃时,就是罗马灭亡之时。”这里的圆形竞技场是指罗马的科洛塞穆竞技场,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称为“古代世界最宏伟最高超的建筑”,罗马人更是以其作为罗马帝国精神的象征,扬言“科洛塞穆永不倒”。这个圆形竞技场究竟是怎样的建筑?它真的永不倒吗?

竞技场的构造

竞技场的中心是表演区,场地呈椭圆形,长达86米,宽约57米,奴隶们在此表演角斗或者用来斗兽,以娱观众。因为表演区的地势很低,比最前排的贵宾席还低5米,所以灌满水后就可以用来表演舟船海战。在表演区下面还有地下室,约有80个房间,设施齐全,上面有厚实的木板,下面有排水的管道。竞技场全用砖石修筑。底下两层用巨型石柱和石墙砌就,可承担巨大的压力。拱顶用泥沙和石砖为建筑材料,牢固耐磨。上面两层的外壁用华石进行装饰,十分气派。整个建筑的重量自下而上逐渐减轻,下层最牢固,但上层也很坚实,所以罗马人有“科洛塞穆永不倒”的谚语。

科洛塞穆竞技场

科洛塞穆竞技场位于罗马古城区的威尼斯广场南面,是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维斯巴夏在位时修建的,始建于公元72年,历经8年后,由其子提图斯完成。在拉丁语中,“科洛塞穆”的意思是“巨大的”。这个竞技场是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以其庞大、坚固、精美和实用而闻名于世。这座古代世界规模最大的竞技场,外墙高485米,相当于现在一个12层大厦的高度,总占地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观众席可容纳5万人。它的主要用途是进行角斗表演、海战表演和戏剧演出。

庞贝古城探索

1750年,一群意大利农民在维苏威火山下修筑水渠时,发掘出了一个古代城市的遗址。原来,传说中那个神秘消失的罗马城市——庞贝,就在他们的脚下。它被完整地密封在占地近065万平方千米的火山岩屑里,已经沉睡了一千多年!让我们来揭开这座死亡之城的神秘面纱吧。

火山灰里的死城

考古学家一层层地挖开火山岩屑,发现庞贝城埋在地下5~6米深处。整个庞贝城大约18平方千米,四周围绕着4800多米长的石砌城墙。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各有两条笔直平坦的大街组成一个“井”字形,把全城分成9个城区,每个城区又有许多小街小巷纵横相连。金属车轮在大街上碾出了深深的车辙,历历在目,仿佛马车刚刚驶过一般。在大街的十字路口设有高近1米、长约2米的石头水槽,用来向市民供水。水槽与城里的水塔相通,水塔里的水通过砖石砌成的渡槽从城外高山上引进来,然后分流到各个十字路口的公共水槽中。城西南有一个长方形广场,是全城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广场周边建有官署、法庭、神庙和市场。

庞贝城的兴起与灭亡

公元前10世纪,庞贝还只是一个小部落,以农业和渔业为主要活动。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征服了这一地区,并将之作为海上商道的一个重要据点。后来,庞贝在罗马的强大军事威胁下屈服了,成为一个繁华的罗马城市。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了。瞬息之间,火山喷出的灼热岩浆遮天蔽日,四处飞溅,庞贝遭遇毁城之劫。令人疑惑的是,庞贝城离火山还有一定距离,居民们为什么没能及时逃走呢?一些科学家认为,火山喷发时空气会被岩浆和火山灰所含的大量硫、磷等有毒元素污染,庞贝人应该就是被这种毒气熏死的。但近年来,科学家竟发现庞贝城的地层中有一些火山喷发时所特有的粉尘物质。人们会因为不断吸入这种含有粉尘的空气,而最终窒息死去!也就是说,这种物质很可能就是杀死庞贝人的真正凶手。

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佛塔探索

佛教在印度产生,由释迦牟尼创立。然而,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却不在印度,而是在印度尼西亚。它就是婆罗浮屠佛塔,位于距中爪哇首府日惹市西北39千米处的克杜峡谷,是公元8~9世纪的萨兰德拉王朝留下的历史遗迹。佛塔工程之浩大,建筑之壮观,被世人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之一。

佛塔的构造

这座佛塔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自下而上的十层可分为塔底、塔身和顶部三大部分。塔底呈方形,周长达120米,塔墙高4米,下面的基石亦高达15米,宽3米。塔身共五层平台,越往上越小。第一层平台离地面约7米,形成环绕在佛塔四周的宽平台。其余每层平台依次收缩2米,四周装栏杆以变平台为走廊。顶部由三层圆台组成,每个圆台都由一圈钟形舍利塔环绕,共计72座舍利塔。在这些同一圆心的舍利塔中央,是佛塔本身的半球形圆顶,离地面35米。这种宗教象征性建筑融合概括了佛教的大乘佛理。渐次升高的十层,象征菩萨成佛前的十地。塔底代表欲界,此界中人们摆脱不了各种欲望;五层方台代表色界,此界中人们已摒弃各种欲望,但仍有名有形;三个圆台和大圆顶代表无色界,此时人们不再有名有形,永远摆脱了世间的一切桎梏。

婆罗浮屠

婆罗浮屠是世界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佛塔基座上刻有160块浮雕,这些浮雕的内容全部取自佛经故事。佛塔中部的五层塔身和围墙上也有1300块精美浮雕,描绘了佛祖解脱之前的生活场景,还有一些表现的是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浮雕所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这座佛塔的名字融合了印度尼西亚文化,并不是印度佛教文化简单的移植。“婆罗”一词来自梵文,是“庙宇”的意思;“浮屠”是古爪哇文,意为“山丘”;“婆罗浮屠”即“山丘之庙”。佛塔上有佛像1000多尊,大型浮雕1400余幅,所以这座佛塔又被人们称为“千佛塔”。

吴哥古城探索

吴哥古城是柬埔寨的象征,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明珠,与埃及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观”。重现于世的吴哥古迹,具有独特和永久的魅力,这使世人为之倾倒、赞服,同时又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遐想和无数疑惑。

大小吴哥的建造

12世纪前半叶是吴哥王朝的全盛时期。信奉婆罗门教的高棉国王苏利取跋摩二世,为了祭祀“保护之神”毗湿奴,同时炫耀自己的功绩,建造了着名的吴哥城(小吴哥)。大吴哥位于吴哥城的北部,是跋摩七世统治时期建造的新都。吴哥城宏伟壮观,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有各式各样非常精美的宝塔寺院和庙宇。吴哥城的中心建筑是巴扬庙,它和周围象征当时16个省的16座中塔和几十座小塔,一起构成一组完美整齐的阶梯式塔型建筑群。考古学家们估计,在这座古城最繁荣的时候,至少近百万居民生活在这儿。它的每一块石头都精雕细琢,遍布浮雕壁画。其技巧之娴熟、精湛,想象力之丰富、惊人,令人难以置信。时至今日,吴哥古城的大部分建筑虽历经沧桑,仍岿然不动。

吴哥王朝的瓦解

在柬埔寨历史上,放弃吴哥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一度强大的吴哥王朝的瓦解。那么,吴哥古城为什么会被遗弃呢?中国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结局与暹罗人的不断入侵有关,外敌的侵犯促使高棉人作出了撤离吴哥的最终决定。暹罗人的不断强大使高棉人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日益衰竭的国力使高棉人无法应付暹罗人的挑战,只好采取回避的方法。另外,高棉王族之间的内部矛盾斗争也是其衰亡的原因之一。15世纪上半叶,吴哥王朝被迫迁都金边。曾经繁华昌盛的吴哥城,杂草灌木丛生,逐渐被茂密的热带雨林所湮没。从此,它留下了一系列的奇谜和悬案,有待后人去探索研究。

蓝田遗址中石器探索

蓝田猿人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陈家窝村和公王岭。1962年以来,考古学家相继在蓝田遗址中发现了200多件石器,有尖状器、手斧、刮削器、石片、石球等。这些出土的石器,表明蓝田猿人只会用锤击方式制造工具,而且制作得相当粗糙,器形尚不规整,石器类型也不多,往往一器多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算手斧了。长期以来,考古学家一直把手斧视为欧洲旧石器早期文化的特征,因而蓝田遗址中的这一发现使得学术界感到困惑。这些石斧是远古文化交流的结果,还是蓝田猿人的独立发明,至今仍是个不解探索。此外,蓝田石器里有一种制作比较粗糙的石球。石球大小不一,和石球一起还发现了大批被人为砸碎,显然是古代猎人们吃剩的野马、羚羊等动物骨骼,因而可以推断石球是一种狩猎武器。蓝田猿人怎么使用它们呢?现在还是个谜。

北京古人类用火探索

在北京西南50千米的地方,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镇叫周口店,考古学家曾在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一个大岩洞里发现了举世瞩目的北京猿人头骨化石,以及粗糙古朴的生产工具和大量吃剩下的被抛弃的各种兽骨。在出土的古物遗迹中,人们发现了成堆的灰烬以及灰烬中被烧过的骨头、石头,还有未经燃烧的炭块。经火烧过的骨头,表面已出现裂纹,颜色也变成了蓝、绿、灰褐以及黑色。烧过的石头也都裂开了,有些埋藏在灰烬中的石灰岩变成了石灰。从成堆的灰烬可以看出,北京猿人已经有了控制火和管理火的能力。火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座伟大的丰碑,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程。但是,在50万年前,北京猿人是怎样取得火种,怎样管理和利用火,又如何使火保持不灭的呢?所有这些问题仍然是北京猿人留给我们的谜。

半坡彩陶上的人面鱼纹探索

彩陶是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很多。彩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象形装饰纹到几何装饰纹演变的过程,这正是原始绘画由写实到写意的发展过程。象形装饰纹多描摹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无论是张口吞食的鱼,还是奔跑的鹿或侧立的鸟、跳动的蛙,都栩栩如生,极富生活气息。彩陶最令人回味无穷的就是那神秘的人面鱼纹了。人面鱼纹呈圆形构图,画面由人头和鱼组成,圆圆的脸上有一对笑眯眯的眼睛,鼻子呈倒立的“T”形,嘴巴笑哈哈地大张着,嘴两边噙着两条鱼。它究竟表现什么含义呢?是人吃鱼吗?可能不会这么简单。它出现在以擅长描绘自然物的半坡人时代,大概有更深层的含义。看来,这半坡人的哈哈大笑与着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神秘莫测了。

众说纷纭

目前,学术界对人面鱼纹的解释已经出现了近30种说法。有的认为,它反映了远古的图腾崇拜;有的认为,它是巫师的面具;还有的认为,它是婴儿的出生图。无论半坡人用它表达什么思想意识,这种把丰富的社会内容凝聚于绘画艺术之中的创作动机,都是令人惊叹的。这也正是原始艺术的魅力之处。在创作之初,它也许只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然而其创作形式却包含了人类最珍贵的特性之一——实践中的自由创造。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它的真实含义,但它给人带来的那种强烈的印象和美的感受,将使人产生对远古历史的追忆。

人类石器时代新谜团

2002年,考古学家从四川省宝兴县厄尔山出土了800件石制品。这些石制品表面有窄形条纹和规律的齿状痕迹。经初步确认,这正是古人遗存下来的前所未见的石制品。它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古人的一种石器加工新工艺——凿制石器。厄尔山山势较险峻,其下多为耕地,大量凿制石器就于此“现身”。据介绍,虽然这批石制品皆为凿制,但它们在器形和加工方式上都很接近打制石器和细石器的特征,因此它们在形态上带有早期文化的风格,但是其独特的制作凿痕又明显带有金属器时代的烙印。这些凿制石器到底是原始社会的史前遗存,还是青铜时代或铁器时代的石器遗存?谜底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揭开。

石器做的开颅手术探索

大汶口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生动写照,这里有关于5000多年以前原始人生活的点滴记录,特别是在一个头骨上的发现,引起了人们无限的猜想和兴趣。在大汶口出土的一个墓主的头骨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三个小型的椭圆形穿孔,孔的周围有明显的刮削及骨组织修复的痕迹。这表明5000多年前的这位古人曾经接受过开颅手术,并且在手术后还活了一段时间。因此,专家认为,这三个小型的椭圆形穿孔不是锐利的刮削痕迹,而是手术后康复的痕迹。这一切都说明,这是一起成功的开颅手术,而且还是用石器工具做成的!

大开眼界的发现

没有任何资料告诉我们,这位古人为什么会接受开颅手术。但我们知道的是:在大汶口文化时代,人们只会磨制锋利的石器和用骨头做成骨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给这个人做手术的“医生”是用石器做的开颅手术并用骨针缝合了伤口。他们究竟是怎么用石头打开头骨并做到成功止血、防止感染以及减轻病人痛苦的呢?我们无从知晓。但原始人所具有的高超医术,让我们不得不肃然起敬。在生产力水平如此低下的情况下,他们是怎样做好这么高难度的手术的呢?实在让人困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