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普京归来
7643400000001

第1章 名不见经传的起点(1)

一旦遭人欺负,瞬间就应当进行回击。瞬间!

如果你想要成为胜者,那么在任何一次对打中,都要咬牙坚持到底。

--普京谈"打架哲学"

传奇圣彼得堡

最早知道圣彼得堡,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夜》。那发生在白夜特定环境中的别样爱情故事,为这座遥远的异国城市蒙上了一层浪漫、忧郁的色彩。

在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阅读七遍描述圣彼得堡的文字,不如亲眼看一下这座城市。"还有一种说法:"没到过圣彼得堡就不算真正去过俄罗斯。"这座城市本身就是明朗天空下的一座博物馆,云集了众多杰出的宫廷和教堂建筑,雕塑、花园、公园随处可见。看到这一切,会让人想起果戈理的话语:圣彼得堡像是很讲究穿戴的绅士、贵妇人一样,到处都是镜子--这边是涅瓦河,那边是芬兰湾。

1703年5月27日,俄历5月16日,31岁的彼得大帝在涅瓦河畔的一片沼泽地上,开始兴建旨在打开俄国海洋通道的城堡。10天前,俄国的舰队史无前例地打败了瑞典人,他需要在波罗的海之滨建立牢固的据点,更需要一个连接西方的出海口,一扇通往当时先进文明的窗户。

这个城堡后来很快变成了城市,这个城市又很快变成了俄罗斯的首都。第二年,彼得大帝就在信中称他的新城为"首都圣彼得堡"。1712年,他发布了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的通告。彼得大帝以他钢铁般的意志改造了俄罗斯。普希金说,大自然注定我们要在这里通过一扇窗户迅速踏上欧洲。

但是这座300岁的城市,也曾经差点夭折,彼得大帝的儿子艾雷希斯最大的心愿是继位后荒废掉圣彼得堡。彼得知道以后,判处他儿子死刑,并亲自打了第一鞭,40鞭后,王位继承人失去了性命。他令世人发指,而圣彼得堡则得以继续生存。

1866年,清朝第一个使节斌椿访俄,当时为俄首都的圣彼得堡已经是著名的大都会了,他曾写道:"圣彼得堡,乃俄国都城也,人烟辏集,街衢宽阔,周五十里,楼阁高峻,宫殿辉煌……"

圣彼得堡这个名字注定与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作曲家、艺术家联系在一起:普希金、柴可夫斯基、列宾、叶赛宁……1914年,圣彼得堡更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去世后,这个城市的名字又改为列宁格勒。苏联解体后,1991年,列宁格勒的居民投票恢复了此城最初的名字。

1952年10月7日,即斯大林去世的前一年,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降生在圣彼得堡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里。

弗拉基米尔--一个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一样的名字。斯皮里多诺维奇·普京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其传奇色彩和魅力竟一度盖过了列宁。

普京曾有两个哥哥,都是幼年早夭。一个刚出生几个月就死了,另一个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死于白喉。母亲直到41岁时才生下他这个独苗,父母自然视他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父亲为他起名弗拉基米尔,意为"支配世界",显然是对他寄予厚望。而亲朋邻居都管普京叫"迟来的孩子",昵称沃洛佳。

普京的母亲产后时常有病,身体虚弱。因此,普京一生下来便由其叔父抚养,一直到他5岁。

叔父家境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也算是中产阶级,所以普京不用小小年纪就上街卖报纸,滚煤球,也不用怕饿死冻死,但是死神却似乎一直在暗中注视着他。

在普京长到3岁的时候,叔父带着他去钓鱼。普京便趴在叔父的脖子上看鱼儿怎样在水里嬉闹,怎样上钩。时间一长,叔父感觉脖子有些发酸,下意识地扭了扭脖子。这一扭可不要紧,普京来了个倒栽葱,扑通一声掉到了河里。叔父大惊,慌忙撂下鱼竿,跳到河里去救普京。不想普京已经沉到了河底,遍寻不着。正在叔父绝望的时候,普京自己却忽然浮出了水面,居然好端端的,只是在不住地打冷战,一个劲儿喘着粗气。

5岁那年,普京和父母一起住进了机车厂的家属大杂院。这是圣彼得堡中心斯科夫胡同一栋5层楼的旧房子,这楼很简陋,没热水,没洗澡间,厨房很小,还是公用的。楼梯一侧有锈迹斑斑的铁栏杆。楼道里经常有好多老鼠出没。

上小学之前,普京只能在大院里玩。如果去外边玩,他的妈妈不放心,她常常从窗户探出身,问:"沃洛佳,你在院子里吗?"当时,父母对普京看得很紧,未经他们许可,是不能随便走出这大院的。然而,外面的世界对孩子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有时普京也会偷偷地溜出大院,不理会这些禁令。

五六岁时,普京第一次悄悄地走到他家附近的一条大街上。这天正好是"五一"节,他好奇地向四面张望。街上人山人海,一片欢腾,热闹非凡。他呆呆地看着眼前欢天喜地的景象,不知为什么开始有点害怕起来,于是赶紧往家跑,但他迷路了,不知道在街上转了多少圈,好不容易才找到自己的家。

再稍大一点,普京的胆子就越来越大了。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一个小伙伴怂恿普京一起出去玩,他俩没有告诉父母就一起离开了家。

两人乘上一列不知开往哪里的火车,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下的火车,完全迷了路。当时天很冷,地上的冰很厚,两人冻得直发抖。幸好带着火柴,于是就点起篝火。没吃没喝,他们俩都冻僵了,饿坏了。

好不容易在那里撑过了一夜。第二天,一位好心的阿姨领他们去她家吃了点儿东西,问清了他们的地址,把他们送上火车,他们才安全地回了家。

回家后,父亲勃然大怒,毫不留情地用皮带回应了他的"壮举"--给了他一顿暴揍,还险些把他送进少年教养所。从那以后,普京再也不敢随便出远门了。

打架打出的爱情

2000年初,当普京正在准备总统大选时,摩尔多瓦共和国的报纸《独立摩尔多瓦》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普京是我们摩尔多瓦人》。

摩尔多瓦是乌克兰和罗马尼亚之间的一个小国,历史上曾经是罗马尼亚的一部分,1940年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8月独立,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其中超过六成是摩尔多瓦人。

该报称,普京的祖先是摩尔多瓦大公的卫兵弗拉德·普京内。有一次,彼得一世与摩尔多瓦大公在一次旅途中,一名土耳其刺客前来行刺,普京内挺身而出与刺客展开英勇搏斗,最终将刺客擒住,救了彼得一世和摩尔多瓦大公。彼得一世对这位勇士很感激,想报答他。当他得知普京内的名字之后笑了,建议他更名为普京,并且留这名卫兵在自己身边,还封他为上尉,赏了一块封地,这个地方就叫普京诺。后来弗拉德·普京和一位俄国姑娘结婚,并先后生有6个孩子,他的后代一直住在圣彼得堡。

普京的祖父斯皮里顿·伊万诺维奇·普京是弗拉德·普京的第三子,他12岁就进入当地的一家小饭馆当学徒,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厨师。他有着光荣而不平凡的履历。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由于厨艺精湛,他被调往莫斯科郊区格尔克镇工作,为当时住在那里的革命领袖列宁及其家人做饭。列宁逝世后,他被调往斯大林的一个别墅,并在那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退休后,他在莫斯科市委伊林斯科耶休养所又当了好多年厨师。

普京的父亲斯皮里多诺维奇·普京出生于191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祖父曾带全家到特维尔州乡下的波米诺沃村躲避饥荒。普京的母亲玛丽娅·伊万诺夫娜·普京娜居住在附近另一个叫扎列奇耶的小村庄里。两个村庄相距不到四公里,总共不过100来户人家。两人就在那里相识并结婚的。

据后来普京自己讲,父母的结合主要是出于爱情。还有,父亲很快就要应征入伍,为了彼此有个保证,两个人很快就结婚了。

普京的说法和流传在那个乡村中的说法有着巨大的差别。另一种说法是,斯皮里多诺维奇年轻时脾气非常暴躁。有一次,村里的一群姑娘在伊万诺夫娜家聚会,很晚的时候,斯皮里多诺维奇也来了。大家都知道他是无赖,因此不想放他进屋。但是,他还是强行冲了进去,并且把伊万诺夫娜的眼睛打坏了。

后来,伊万诺夫娜的爸爸把斯皮里多诺维奇叫到了自己家,并对他说,"你娶了我的女儿吧,她现在这个样子谁还会娶她呢?"

普京的父亲意识到自己对伊万诺夫娜做了什么,他深感惭愧,并正式向伊万诺夫娜求婚。

婚后第4年,他们移居列宁格勒,住在城郊。母亲进工厂上班,父亲在潜艇舰队服役。战争开始后,父亲上了前线,母亲则留在家里带孩子。

普京回忆道:"父亲被分配到人民内务委员会歼敌营,这个营主要负责在德军敌后从事颠覆破坏活动,他们班里共有28个人,他们曾潜伏到金吉谢普市郊成功炸毁了敌人的弹药库。一次,食品没有了,他们到当地居民爱沙尼亚人家里去,后者给了他们吃的,然后就向德国人报告出卖了他们。德国人从各个方向包围了他们,幸存的队员退回前线。父亲埋头藏在一处沼泽中,通过芦苇管呼吸,直到德军派出搜索他们的军犬从身边走过去。28人中只有4人生还。"

后来,斯皮里多诺维奇在前线受了重伤,腿部中弹,被送往列宁格勒野战医院救治。伊万诺夫娜经常到医院去照料他,两人共吃斯皮里多诺维奇的病号饭。正是那点救命的口粮,才让伊万诺夫娜活了下来。

后来医护人员发现了这个秘密,就禁止伊万诺夫娜来医院探望丈夫。在那个极端艰难的封锁期内,斯皮里多诺维奇很不放心妻子,就请假回家看看。结果,当他回到家时,发现丧葬人员正向外抬尸体,并在一些尸体中间发现了伊万诺夫娜。斯皮里多诺维奇大惊,扑上前去,发现妻子还活着,但已失去了知觉。他立马强迫丧葬人员把她抬回家,悉心照料,终于使妻子醒了过来。

斯皮里多诺维奇退伍后回到家乡,在一家工厂里工作了一辈子。他腿上一直留有榴弹的小碎片,每当天气出现反常,他连走路都很困难。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间谍

普京家的影集里有一张他刚上学时的照片:身穿活像是军装一样的旧式灰色校服,端一盆花站着。成年后普京已不记得,当年他为什么不是拿一束鲜花,而是偏偏端着一盆花。

普京是不大愿意上学的,他更喜欢同小朋友整天在大院里玩儿,但又不得不被迫走进校门。从一年级到八年级,他都是在第193中学上学。学校离家很近,和他家在同一条胡同,步行不足10分钟就可以到达。虽然学校很近,但是第一节课小普京还是经常迟到。所以到了冬天,即使再冷,普京也不敢多穿。为了节省时间,避免迟到,他从不穿大衣。按照他现在的说法来讲就是:因为大衣太重,严重影响了他跑步的速度。还有,穿着大衣跑到学校,然后再脱掉它,这需要很多时间。通常他就像子弹一样射到学校,立刻坐到桌子后面。

在校方看来,小时候的普京并不是他们所期盼的乖孩子。

学校生活对普京来说也没什么吸引力,他的成绩都是中等。学校离家不远,自家的院子就是可靠的避难所,不想上课的时候,他就跑回家。

普京不是个听话的学生,学校制定的那些规章制度对他来说几乎形同虚设。为了追求"自由",他带头上课捣乱,成了班上的问题学生;此外,他还经常和其他同学打架,不过几架打下来,他倒成了班里的"孩子王"。

普京第一次挨打,就悟出了一个受用终生的道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收获。普京回忆时提到:"当时我感到很委屈。打我的那小子看上去是个瘦猴儿。不过,我很快便明白了,他年龄比我大,力气也比我大得多。对我来说,这件事不啻是街头"大学校"给我上的很重要的一课,由此使我得到一次获益匪浅的教训。"

"我从这一教训中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首先,是我做的不对。当时,那孩子只是对我说了句什么,而我却很粗鲁地把他给顶了回去,那话简直能把人噎死。实际上,我这样欺负人家是毫无道理的。因此,我当场就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第二,如果当时站在我面前的是个人高马大的壮汉,也许我就不会对他这样粗暴了。因为这孩子一眼看上去瘦骨伶仃,我才觉得可以对他撒野。但等我吃了苦头以后,我才明白,不论对谁都不能这样做,对任何人都应当尊重。这是一次很好的、有"示范意义"的教训!

第三,我明白了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我对错与否,只要能进行还击,就都应当是强者。可那孩子根本就没给我任何还击的希望。根本就没有希望!

第四,我应该时刻作好准备,一旦遭人欺负,瞬间就应当进行回击。瞬间!

总的来说,我打架并没有什么鲁莽和过火的举动。不过,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如果你想要成为胜者,那么在任何一次对打中,都要咬牙坚持到底。"

此外,普京还明确意识到,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易卷入冲突。但一旦有什么情况发生,就应假定无路可退,因而必须斗争到底。原则上说,这一公认的准则是此后克格勃教给他的,但早在孩提时代他在多次打架中对此就已经烂熟于胸了。

此后,在克格勃的工作中,普京还掌握了另外一条准则:如果你不准备动武,你就不要拿起武器,不应该随意恫吓别人。只有在你决定开枪的时候,才需掏出手枪。小时候在街头需用拳头明确他与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时,他就是这样做的。一旦你下决心打这一架,那你就要坚持到最后。换句话说,不打则已,打则必赢!

普京不仅特别好动,而且特别喜欢和别人争个高低,喜欢和别人打赌。有一次,他和一个同学打赌,说自己能悬挂在学校5层楼阳台的护栏上。在同学们众目睽睽之下,普京双手利索地抓住阳台护栏并把身体挂在外面,而且还爬上了房顶,然后又跳到另外一个教室的阳台上。这一连串的惊险动作让在场的师生们目瞪口呆。

普京升到5年级后,学校的德语老师维拉·德米特里耶夫娜·古列维奇开始担任他的班主任,并一直当到8年级,直至送他毕业。对于普京的顽皮,维拉老师早有耳闻:

在上小学的前五年里,11岁的普京屡次顶撞体育老师,还撕毁数学课的家庭作业,考试时与一位名叫波甘达夫的同学传纸条,结果被老师当场抓获,挨了一顿批。另外,他还经常和学校的体育老师打架,尽管他后来成为了柔道冠军,但是那个时候肯定不是老师的对手。还有一次,普京因为忘了穿校服,结果被老师赶出了课堂。另有一次,普京和一位年纪比他大的同学打架,学校不得不把他父亲叫来,当着父亲的面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

而在普京的学生手册上,一位老师这样写道:"今天普京在上课前把黑板擦往同学身上砸去。"其他老师写的评语还包括"回家没有做数学作业"、"上音乐课时不听话"、"上课时大声说话"等等。

该手册记录普京当时的成绩也一点儿都算不上优秀。在苏联时代的五分制学习成绩中,他的算术和自然课只得了3分,而绘画更是只拿了2分。他唯一拿到5分的课程是历史,另外,他的操行课也拿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