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古代处世精典
7650600000013

第13章 处世忍学(2)

在这之后的第二天早晨,嘉轩去察看新买过来的六分地,却见到鹿子霖在指挥仆人犁那片地。看到这种情境,嘉轩就火了,说:“子霖,你怎么能在我的地里面插犁跑马?”子霖假装惊讶地说:“这是我的地呀!”嘉轩说:“这可得凭契约来说话!”鹿子霖说:“我可不管什么契约,李家寡妇已经把地卖给了我,她借过我五斗麦子八块银元,早就讲定了用这块土地来作为抵押,过期不还,我理当插犁圈地了。”边说着,就从长T手中夺过鞭子,接过犁耙,示威似的翻耕起来。嘉轩一跃上前,抓住骡马缰绳。两个人随之就厮打在一起,接着,两家亲门近族的男子也一起上手,很快满地都是撕破的布片和丢掉的布鞋。直到冷先生来到这里,大喝一声“住手”,并且一手拉一个人,才算劝开了。之后,冷先生把二人一直拖到他的中医堂,让二人各自洗去脸上手上的血污,然后又给他们被抓破的伤口敷了白药,血才止了。冷先生对他俩说:“如果此事就此罢休的话,那你俩现在都回去吃饭;如果不能罢休,吃完饭,到县里打官司去。”

原来鹿子霖所说的也是事实,只是李寡妇见自家出的价钱高,才改变了主意卖给了自家。嘉轩在弄清了事实之后,也无法宽容鹿子霖,认为鹿家不应该啥话不说就圈地,这不是明显地往自家脸上撒尿吗?于是,他手握契约,向县府投了诉。鹿家也向县府投了诉。子霖的父亲担心子霖甘心示弱,以后会受到白家的欺负,因而也就坚决支持儿子打这个官司,还表示: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打赢这场官司。

白嘉轩找了姐夫朱先生想让这位极负盛名的学者给知县暗示一下。朱先生说诉状已经替他写了一张。待白嘉轩回到家中一看,却见姐夫写着:“倚势恃强压对方,打斗诉讼两败伤;为富思仁兼重义,谦让一步宽十丈。”

嘉轩看罢,已消了一半的怒气,连声叫“惭愧。”朱先生又给子霖写了同样内容的信,最后两家又重修旧好,抱拳打拱,互致歉意。都表示不要李家的地,各自周济李家一些银元和粮食,帮助李寡妇渡过了难关。这件事,令李家寡妇和众乡民感动不已,县令还特批两家所在村子为“仁义白鹿村”。

这场官司,若是两家都不相谦让,结果必然是白鹿两家倾家荡产。打官司,一是因为咽不下这口气,二是因为六分地,虽然两家都知道打官司的恶果,可还是不相让步,主要在于不想吃亏。幸而朱先生巧妙劝解,才了结了这场官司。如果双方都能让步,谦让对方,不就是吃亏是福吗?幸亏朱先生的一副拙朴心肠,才使两家化干戈为玉帛,为两家争得了好的名望。

宋朝的范仲淹心地善良仁德,曾说:“我一生所学的只有‘忠恕’二字,真是受用无尽,以至于在朝廷之中辅佐君主,招待幕僚、朋友、亲戚、家人等从不曾有一刻离开这二字。”还告诫他的弟子:“人哪怕十分愚笨,指责别人时则又十分聪明;哪怕十分聪明,宽恕自己时却又糊涂了,你们要多用责怪别人的话来责怪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意来宽恕别人,哪怕有时会自己吃亏,电要谦让他人。”

武则天当皇帝之后,受到了唐王宗室和一些旧大臣的极力反对。最先反对的是老臣柳州司马徐敬业,他请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他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从政治、作风,到私人生活,把武则天说得一无是处,骂得武则天狗血淋头。

武则天看了数落她的“狐媚惑主、豺狼成性、杀姨屠兄、弑君鸩母”等文字,并没有大发脾气,只是微微一笑,对文武大臣说:“骆宾王这样骂我,确实是太过分了。但这个人的确是很有才华,应该把这样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招抚过来。”于是,派人想法找骆宾王,骆宾王却早已云游四海了。武则天的这种胸襟,得到了上下大臣的赞许。

试想,如果武则天见了数落她的文字后大发脾气,而不忍一时之气,也许朝中大臣反而会对她不满。

从前有个叫曹节的人向来仁慈厚道。一次隔壁邻居家的一头猪丢失了,与曹节家中的猪非常相似,邻居便到曹节家中认领。可是曹节并没有与他大声争吵,而是把自己家的猪给了他。后来,邻居家的猪自己跑了回来,邻居感到羞愧万分,便给曹节认错,并送还他家的猪。曹节笑笑,没说什么,收下了小猪。

正是曹节谦让于邻居,才免去了一场争斗,也还回了曹节的清白。

吃亏人常在,财去人安乐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善于忍耐、吃亏的人一般平安无事。钱财乃身外之物,何不赤条条地来到这人间,又赤条条地离去。

俗语又说:“吃亏人常在,财去人安乐。”这是指能够吃亏、善于吃亏的人平安快乐,而且终究不会吃大亏。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已经成了千古定律了。人的生命的轨迹总是有可以预料之处,对于那些吃了亏的人,无论是社会还是人,总会给予相应或更多的回报。相反,总爱贪便宜的人,最终贪不到真正的便宜,而且还会让人背后戳脊梁骨。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贪眼前的小便宜而过早地毁灭了自己。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为官者必须记住“吃亏是福,财去人安”这个闪耀着哲理和经验之光的格言。

相传,上古时代商方有一只千年老蜗牛,硕大无朋。蜗牛的左上角有一个国家,名叫“触氏”,蜗牛的右上角还有另外的一个国家,名叫“蛮氏”。

两国的土地极其肥沃,抓一把就可以捏出油来。按常理说,这两个国家足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建立友好邻邦,或者是老死不相往来,高枕无忧,各享太平。可是“蛮氏”国的酋长老是瞅着对方的那片土地直咽口水,想要霸占对方。既然有了这种心理,于是就有了行动,趁着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纠集了国内28000名将士,直奔触氏。

然而,触氏首领也是个爱占便宜之辈,老是想着怎么能从铁公鸡身上拔出毛,蚊子腿上取下四两肉来,免不了向邻国偷偷摸摸,蠢蠢欲动,企图吞并蛮氏。这一来,正好下山虎遇着上山虎。触氏首领决定一举占领蛮氏,当即召集了3万条好汉,直扑蛮氏。

当朝阳初升的时刻,触蛮两国兵马在蜗牛头上这一片开阔的土地上短兵相接,无须下令,58000条汉子便胡乱地砍杀起来。直杀得血肉横飞,鬼哭狼嚎,飞沙走石,日月无光。3天之后,触蛮两国全军覆没,蛮酋被拦腰斩成二段,触酋身首异处。一眼望去,横尸遍野,阴风惨惨。多少年之后,有一位骚人墨客途经此方,凭吊之际,不禁哀吟道: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幕幕。日光寒兮草短,日光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然而造物主却在俯视而嘲笑,笑这些鼠目寸光、冥顽不灵的芸芸众生,往往为了蝇头小利,蜗角之地,征战砍伐,结果呢,多半是两败俱伤,死无葬身之地。

以上这个传说,是从反面说明我们必须要在必要时有忍耐之心,虽然丢掉财物,但可求得平安;为了争夺权势财富,动干戈于人,必会两败俱伤,最终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哲人庄子,讲过一个支离疏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乱世中人生活的奥秘,作为一种寓言,这个故事也说明了吃亏是福、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表面上的吃亏,往往意味着实际上占便宜,南方楚国有一个人名叫支离疏。他的形体是造物主的一个杰作,或者说,是造物主在心情愉快时开的玩笑:脖子长如丝瓜,脑袋形如葫芦,头垂到肚子上,两肩方耸,超过头顶,顶后的发髻蓬蓬松松,似一雀巢,背驼得两肋几乎同大腿并列。好一个支支离离、疏疏散散的“美人坯子”!

支离疏却暗自庆幸,感谢上苍情有独钟于他。平口里乐天知命,舒心顺意,日高尚卧,无拘无束,替人缝衣洗服,簸米筛糠,足以糊口度日。当君王准备打仗,在国内强行征兵时,青壮汉子如惊弓之鸟,四散逃入山中而支离疏呢,偏偏耸肩晃脑跑去看热闹,他这副尊容谁要呢!所以他才那样大胆放心、月黑敲门心不惊啊!

当楚王大兴土木、准备建造王宫而摊派差役时,庶民百姓不堪骚扰,而支离疏却以形体不全而免去了劳役。每逢寒冬腊月官府开仓济贫时,支离疏却欣然前去领到三盅小米和十捆薪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一个在形体上支支离离、疏疏散散的人,尚且可以明哲保身,以享天年,那么,把这种支支离离、疏疏散散从而遗形忘智、大智若愚的精髓运用到立身处世的方法中去,难道还不可以逢凶化吉、远害反保吗?

中国有一首古诗,名日《空空诗》,其文是: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功;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

真是如郑板桥所忠告的:“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我们应牢记这句话。

财富又能说明什么呢?荣华富贵是人人都希望获得的,但无论什么事都不能过分。月盈则亏,财富聚集过多也同样会给自己带来损害。

世界上有贫则有富,有富也会有贫,相对而言贫者众。为官者还要善于忍贫,克制自己的贪欲,真所谓财去人安。

水至清则无鱼——宽容忍

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更是千差万别。与不同于自己的习惯、爱好、志向的人相处,能否理解对方,能否宽容对方正显出人的修养和志趣。而以忍为上更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过:“君子贤而能容罪,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揭示的是一个做人的道理:要宽以待人。

生活之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人说对不起自己的话或做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当别人对不起自己时,自己应当如何去面对呢?是针锋相对,以怨报怨、睚眦必报呢,还是宽容为怀、原谅他人?显然,应当是后者。宽容、理解、原谅之,并以实际行动感化之。

孔子也曾说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别人,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反而无法达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无益的困扰,关键还是要宽以待人;为官的人若要达到目的,更要如此。

能够宽容部下一时的糊涂和过错,是一个领导者应有的胸怀。

春秋战国时,有一次,楚庄王举行宴会,招待他的一批得力臣下。他让自己一位心爱的美女为众人斟酒,以助酒兴。夜幕初降时,众人已有几分醉意,这时,一阵风吹灭了烛火。黑暗中,有人借着酒意,趁机拉住斟酒美女的衣袖,但被此美女挣脱了。美女机灵,顺手拉断了那人的帽缨握于手中。

烛火点燃之前,美女来到楚庄王座前一阵撒娇、咬耳朵,拿出帽缨,非要楚庄王查出此人,严加惩处,为自己出气。

虽然美女是悄声说话,但坐在楚庄王旁边的臣下们已猜出几分,不禁替那位冒失的人捏了一把汗。而那位冒失之人已吓得冷汗淋漓,面如土色,垂头待死。气氛十分紧张,庄王却不动声色,似乎什么事都没发生。

楚庄王大声下令:“今天,有这么多的猛将良臣与我共饮,我觉得十分痛快。咱们继续喝,不醉不罢休。还有,谁不把帽缨扯断,谁就没有痛饮尽欢.我就要罚他!”

所有的臣子们都拉断了自己的帽缨,放胆狂饮,直至东倒西歪才尽兴离去。

不久,在楚国围困郑国的一场重要战事中,一位武士特别勇敢,带头冲入敌阵,交锋五个回合,便杀了五个敌人。他的神勇极大地鼓舞了楚军将十的斗志,大家齐声呐喊,冲向敌军。郑国军队被吓得乱了阵脚,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楚军大获全胜。

之后,楚庄王派人慰劳这位武士,一打听,才知他就是上次宴会上被美女拉断帽缨的人。

试想,如果楚庄王为一点小事而苛责他人,怎么能得到人才呢?做官的人就应该像楚庄王这样,当部下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时,不必大动干戈,最终,你将会得到他的鼎力帮助。

为官之人需大度,对人不过分严厉,才能使周围的同事乐于与你共事。古来仁人智者,都深明此理。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建立事业的过程中,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犹如林中百鸟可居。

北魏度支尚书宗如周,在如州做官时,有一次有人来上诉,说:“我有冤事,来投诉如州官。”如周说:“你是何人,敢直呼我名?”那人道歉说:“只听说如州官简称如州,不知如州官名也叫如周。早知如州官名叫如周,就不叫如州官做如州了。”如周大笑道:“我让你自己认错,却反而受到你的侮辱。”众人都佩服他的大度。

如周并没有认为那人冒犯了自己的尊严,饶恕了他。因为古代,上级的名讳下边的人不能乱叫,如周能有这样的胸怀,实属不易。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是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唐朝人类师德性格稳重,很有度量。他的弟弟当上了代州刺史。临行之时,娄师德对弟弟说:“我辅助宰相,你现在又管理一个州,受皇上的宠幸太多了。这正是别人所妒忌的,你打算怎样对待这些人的妒忌,以求得自免灾祸呢?”其弟跪在地上,回答哥哥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自己擦去唾沫,决不叫你为我担忧。”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人家向你吐唾沫.是对你恼怒,如果你将唾沫擦去,那不是违反了吐唾沫人的意愿了吗?别人会因此而增加对你的愤怒。不擦去唾沫,让他自己干了,应当笑着去接受它。”

这个例子可以说是宽以待人的极致了。当然,一般来说不至于有人向谁脸上吐唾沫;如果一旦有人吐了,你把它擦掉,仍是不满的表示。当有人侮辱你时,能躲则躲,躲不开就逆来顺受好了。

一个人做的官太大了,难免别人妒忌。宽以待人,不仅可以消弭灾祸,也可以远避羞辱。若是我没做错什么,别人侮辱我,那与我无关,不算是真正的侮辱。若是我做错了,别人侮辱我,那是自取其辱,就更应该宽容别人了。就拿上面这个例子来说吧,如果你不擦掉唾沫,大约那人就不会再吐第二次了。

宽容要由己达人。想自己在世不易,也就更能体谅别人之难。明代大夫吴麟微在《家训要言》中曾告诫子孙要“器量须大,心境须宽。”

清雍正五年(1727年),状元彭启丰,在乾隆年间位至兵部尚书。一次,他在老家苏州居住时,邻家的一个剃头铺子为了招揽生意,偷偷假借了他的名字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店铺内。彭启丰的儿子偶然看到这副假对联,立即大骂了剃头匠一通,逼他把对联毁掉。

彭启丰听说此事,赶紧把剃头匠叫到家中。剃头匠见彭启丰亲自叫他,以为大祸临头,吓得畏缩不前。彭启丰向剃头匠拱手施礼,向他诚恳赔罪,说:“我儿无知,冒犯了你这位高邻,这是我的过错。官职大小,这是在朝廷里的事情。住在家乡,哪里论什么官职高低呢?”

接着,彭启丰特意写了一副对联给他,以希望他原谅其子的过错。剃头匠未料到事情会是这样,再看那副对联,上下联都亲自是彭启丰的落款,是货真价实地送他的,他感动万分。

此事在地方上传开,人人都敬佩彭启丰的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