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古代处世精典
7650600000015

第15章 处世忍学(4)

消息传出之后,人们都同情管仲,因为被遣送敌方无疑会被折磨致死,但管仲只是一笑了之。说:“如果要杀我,当初就该和主君一起被杀了,如今还找我去就不会杀我。”之后,他被押回齐国。

意外的是,齐桓公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这可是管仲没想到的。之后,管仲辅佐齐桓公,整顿军制,发展生产,使齐桓公称霸。

对于一个几乎把自己射死,又曾经保护和追随自己政敌的人,齐桓公则大胆地任用了他,正是齐桓公能够忍住个人的恩怨,不拘小节,大胆重用人才,才使他在春秋战国时代首先称霸。

顾全大局的人,不拘泥于区区小节;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细碎的小事。要做大事,需纵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中而摆脱不开,要宽容为怀。

《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给他的这只猫很能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鸡也被那只猫全咬死了。

赵国人的儿子不解,于是去问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赶走这只猫呢?”言外之意是说这只猫有功但也有过。

赵国人回答道:“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是老鼠多,而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咱家的粮食,咬坏了我们的衣服,穿通了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我们的家具器皿,我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掉老鼠怎么行呢?没有了鸡,最多不吃鸡肉、鸡蛋;而一旦赶走了猫,老鼠又为患,为什么要赶走猫呢?”

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我们应该看其主流,为官之人更应如此。因为日常生活中,确实有像赵国人家的猫那样的人,他们的贡献是主要的,比起他们身上的毛病和他们所做的错事来,贡献要大得多。如果老是纠缠于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怎么去团结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呢?

人的智慧不可能表现在所有的方面,再能干的人,也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是某一领域透出他们特有的灵气。而这种灵气的产生是南于人们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从而在这方面有超过他人的才能。使用人万不能把眼睛盯在他们欠缺的一面,只见树叶不见泰山。

明代周元素是江苏太仓一带小有名气的画家,他有一个画僮叫阿留,跟随他已有四五年。周元素善用人之长,使一个在别人眼中笨得出奇的阿留,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因为他发觉阿留的画意境开阔,构图匀称,浓淡相宜,确是好画。若周元素只是呵斥阿留生活中的无能,只看到其短处,不见其长,怎么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用人之际,不必计较其小小的过失与短处,而应注重其长处,正如孔子所言:“无求备于一人。”倘若求全责备,因瑕弃玉,那么天下不仅没有人才可用,甚至连配活着的人也极其有限了。只有容川纳海的气度,备用群长,唯才是举,方可成就大业。

机关算尽不聪明——糊涂忍

世人皆醉我独醒

苏轼曾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所谓大智若愚,是指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情,可以以智回避,本来很聪明,却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不做随波逐流之事。

屈原说过:“世人皆醉我独醒”,这种“醒”就是一种大智。大智若愚的人给别人的印象多是:常常笑容满面,宽厚敦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不露锋芒,有时甚至是有点木讷、迟钝。但实际上若愚者,只是表面上似愚,而不是真正愚笨。在若愚后面,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学问。

三国时期,黄盖曾做过石城县县令。石城县的下属官吏们特别难以驾驭,黄盖到任后,安排了两个属下官员协助自己的工作,这两个人分别主管各曹事务。黄盖下令说:“我这个当县令的没有什么德行,只是凭借着武功得到的官职,对于文官的公务我不熟悉,现在外面的敌人还尚未平定,军务比较繁忙,县里的一切公文案卷,全部交给这两个属下官员帮助我来处理。由他们替我约束管理各曹,纠正和处分有错误的人和事。如果他们中有人干了欺骗、不法的事,我终究不会用鞭抽杖打加在他们头上。”

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开始时下级官员们都感到恐惧,各自恭谨地奉行自己的职务。可是时间一久,下级官吏们认为黄盖不管公文案卷,便逐渐懒怠、放肆起来。黄盖暗中调查到了这些事,并查清了这两个帮他处理事务的下属各自所做的几件违犯法规的事。于是就把所有的官员召集在一起,就几件违法事件来追究两个下属官,那两个人叩头向黄盖道歉。黄盖说:“我早已有过话了,终究不把鞭抽杖打加在你们头上,我不敢欺骗你们。”说完之后,竟然把两人给杀了。很多属下官员吓得两腿发软,从此以后,整个石城县变得政治清平起来了。

黄盖不过是一介武夫,但他的做法足以让那些能说会道的文人以及那些矜持庄严的大官们感到惭愧。以他的才干,装糊涂,让属下的以为自己愚蠢,在必要时,打击对方,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这也是大智若愚的做法。

据史书记载,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而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宽厚待人,从来没有因为有胆量而被人们所称许过。可是,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品性,才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以下这两件大事:

据说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有到的时候,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不禁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却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了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反而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进宫,从而避免了一场权力争夺。

韩琦当宰相时,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这个人十分奸邪,性情反复无常,还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之间进行离间。有一天,韩琦发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需写出来,韩公一定有自己的说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另外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试想一想,若是韩琦平时就是一个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正是因为他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才没有怀疑其中有诈。于是,韩琦轻易地就除去了任守忠这个蠹虫,却仍然不失忠厚。因而,大智若愚的确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使人成功的机会更多。

宋仁宗时,两浙一带出现了大灾害,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随处可见。当时,范仲淹正在担任杭州知州,发放救济粮,号召富户出卖余粮。所有能够救灾的办法都使用上了。

两浙之人爱赛船,爱拜佛诵经,范仲淹便鼓励民众赛船,太阳一出来他就带头在湖船上设宴观看,从春天一直到夏天,百姓倾城观赏。范仲淹又召集大小庙宇主持开会,对他们说:“荒年工钱便宜,正适合大兴土木修缮佛寺。”于是,所有的寺院又盛行土木工程。范仲淹还翻新整修食仓与府衙,每天用工上千人。

范仲淹的这些行为,引得两浙盐司不满,向朝廷上奏控告说:“杭州知州范仲淹违反救灾政策,游乐不止,还提倡宴游和建造,劳民又伤财。”范仲淹向朝廷呈上奏章说:“我之所以提倡宴游和建造,都是要用来调动有余之财,使贫苦百姓受益。由于宴游和建造的开展,而使贸易、饮食、工作正常进行,出卖劳力的人都有了生计,每天不少于几万人,救灾政策,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这一年,两浙地区只有杭州安然渡过灾荒,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因为范仲淹执政办实事,两浙大灾后出现太平。范仲淹不炫耀自己的才华,看上去所做的事反而显得笨拙,其实,他是真正有智慧的。

同是宋代,当初宋太宗要启用吕端为相时,有人就向太宗劝告:“吕端为人糊涂,不可以重用。”宋太宗则很赞赏他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于是决意以吕端为相。

当宋太宗病危时,内侍王继恩嫉恨太子英明过人,私下里同参政知事李昌龄等打算立楚王元佐为王位继承人。宰相吕端到宫禁中去探问皇帝的病情,发现太子不在皇帝身边,怀疑其中定有原因,就在笏上写了“病危”二字,命亲近可靠的官员请太子马上人宫侍候。太宗死了,李皇后让王继恩来召吕端进宫。吕端知道事情已有变化,马上哄骗王继恩,让他领着进书阁检查太宗先前所赐的于写诏书,把诏书锁起来才入宫。

李皇后说:“皇帝已经驾崩了,立太子应当立长子,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合天理。现在天子刚刚离去,难道可以马上违抗天子的命令,在王位继承人问题上提出别的不同说法吗?”于是就拥戴太子继承王位。在宋真宗登上王位,举行登基仪式时,天子座位前垂着幄帷接见群臣。吕端平正地跪在殿下,先不拜天子,而是请求天子卷起帷帘,待他上殿仔细看过,认清了的确是原太子,然后才下台阶,带领群臣拜见天子,高呼万岁。

吕端大事不糊涂,正是大智若愚,不耍小聪明的表现,而在必要之时,才表现出自己的见识与决断,显示出自己的智慧。

时代时,况钟最初以小吏的低微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左右。虽然况钟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吏但是他头脑精明,办事忠诚,吕震十分欣赏他的才华,便推荐他当主管,升郎中,最后出任苏州知府。

初到苏州之时,况钟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凡事问这问那。府里的小吏们怀抱公文,个个围着况钟转修.请他批示。况钟佯装不知,瞻前顾后地询问小吏,小吏们说可行就批准,小吏们说不行就不批准,一切听从部属的安排。这样一来,许多官吏乐得手舞足蹈,个个眉开眼笑,说况钟实在是太笨了。

三天之后,况钟召集全府上下官员,一改往日温柔愚笨之态,大声责骂道:“在你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奸佞之徒,某某事可行,他却阻止我去办;某某事不可行,他则怂恿我,以为我是个糊涂虫,耍弄我,实在太可恶了!”况钟下令,将其中的几个小吏捆绑起来一顿狠揍,鞭挞后扔到大街上。

况钟的这一举动,使余下的几个部属心惊胆战,原来知府大人心里明亮着呢!于是个个一改拖拉、懒散的样子,积极地工作,从此之后苏州得到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与黄盖相似,况钟表面装糊涂,而在必要时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机关算尽不聪明

为官者若是刻意谋算他物,就会招来别物来谋害自己。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实际上是太不聪明。唯有泯除心计,才能免于卷入物物竞逐的循环争斗之中。

东汉时有个叫苏不韦的人,他的父亲苏谦曾做过司隶校尉。有一权臣李皓由于和苏谦有隙,怀着个人私愤把苏谦判了死刑,当时苏不韦只有18岁。他把父亲的灵柩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亲隐匿在武都山里,自己改名换姓,用家财招募刺客,准备刺杀李皓,但事不凑巧,没有办成。很久以后,李皓升迁为大司农。

苏不韦就和人暗中在大司农官署的北墙下开始挖洞,夜里挖,白天躲起来。一个多月之后,终于把洞打到了李皓的卧室下。一天,苏不韦和他的人从李皓的床底下冲出来,不巧李皓上厕所去了,于是只能杀了他的小儿子和妾,留下一封信便离去了。李皓回屋后,大吃一惊,吓得在室内布置了许多荆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苏不韦知道李皓已作准备,杀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坟,取了李皓父亲的头拿到集市上去示众。李皓听说此事之后,心如刀绞,心里头又是气又是恨,但又不敢说些什么,没过多久就吐血而死。

李皓只因为一点私人恩怨,便置人于死地。而苏不韦一生之中只为报仇,竭心尽力地谋害他人,自己也实在活得太累了。

《三国演义》中的“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是讽喻那些设计整人整不倒,反而贴了老本的人们。

周瑜是三国时庐江舒城人,与孙权的哥哥孙策同年岁,且交情很是密切,结为昆仲。周瑜生得一副好模样,样子很靓,资质风流,仪容秀丽,才学也无人可比。在曹操屯兵百万觑视长江沿岸的形势之下,东吴议降者很多,军心涣散,如果不是脱颖而出的周公瑾,东吴早就应该归属于曹操之下了。

却说刘备没了甘夫人,周瑜知道了这个消息,立即心生一计,要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让刘备来入赘,然后把刘备幽囚在狱中,再派遣人员去讨取荆州来换刘备。等讨得了荆州,再来对付刘备。

计谋已定,于是派吕范为媒人,去往荆州说合。没想到诸葛亮听到了这个消息,猜着了周瑜的计划,于是让刘备前往周瑜所在处。并且让赵子龙保护刘备,临行前授予他三个锦囊,内中藏了三条妙计。东吴那边,孙权的母亲听得这个消息,又见刘备一表人才,却真心实意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周瑜和孙权不想把事情弄假成真,但是又不敢公开囚禁和杀害刘备。

刘备劝说孙权的妹妹去荆州,娘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二人商定了去江边祭祖,以乘机逃离东吴。周瑜得知,赶紧派兵马追赶,却被娘子给挡了回去。正当周瑜孤注一掷,不知所措的时候,却见到诸葛亮早就在岸边等候,刘备等人已经登了船,往荆州方向而去了。岸上乱箭射来,可是船已经走了很远。刘备的兵对着岸边急急追来的吴兵,大声叫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本来自恃胜券在握,没想到遇到了诸葛亮。周瑜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后果。俗话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正是说耍小聪明不但得不到最终的结果,还要做赔本生意,为人耻笑。为官者在任职时千万不要老琢磨算计别人,否则到头来反会为他人算计。

仍然是三国时期,吴国有个中书郎叫吕壹的人。吴王孙权让他掌握各种政府文书,吕壹因此而作威作福,玩弄文字以罗列罪名,用尽心计,诋毁朝中大臣,排斥无辜的人,只顾自己。太常潘浚担心吕壹会把国家弄得混乱不堪,每次提到这件事的时候,就痛哭流涕。

当时,吕壹向孙权告丞相顾雍的状,孙权勃然大怒,把顾雍狠狠地训斥了一番。

谢宏对吕壹说:“如果顾雍被撤了职务,大概潘太常会取代他吧?”吕壹回答说差不多。谢宏说:“潘太常曾经对你恨得咬牙切齿,现在他取代顾雍,恐怕明天就会来攻击你了。”吕壹听了,不禁害怕,于是马上又转过头来算计潘浚。

后来潘浚大宴百官,想在宴会上杀了吕壹,为国除害。吕壹知道以后,称病不去参加。之后,吕壹因为故意治罪左将军朱据.皇军吏刘助替朱据告知皇上,孙权这才醒过来,彻底地查清吕壹的罪行。吕壹最终被杀。

像吕壹这种人,用尽心机,罗织罪名而置他人于死地,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挖空心思诬陷他人,最终没有好下场。为官者即使受了别人的一点气,应忍着,不能动用心计,老是算计他人,否则反误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