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古代处世精典
7650600000066

第66章 处事交际学(6)

尽管人们褒扬忠死之谏,但真正能做到忠谏则屈指可数。就先秦而言,能够称得上忠死直谏之臣,也只有夏桀时的关龙逢,殷纣时的比干,吴王夫差时的伍子胥。所以《吕氏春秋》云:“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所谓“数”,即必然性。

一般人采取谏而不争的折中主义的态度。其特点是:君主听谏就谏,不听就算,根本犯不上为进谏而舍命。先秦政治家与思想家持此种态度者不乏其人,如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又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孔子认真执行这个原则。

孟子为进谏讲过一些激进之言,但落实到行动上也如孔子。他说:“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在进谏与纳谏关系上,君主居于主导地位,臣不管怎样积极,除极个别例子外,臣不能改变君主的决断。进谏本是有利于君主进行统治的行为,但伴随进谏者不是福,而是祸。这正如《管子·宙合》所说:“强言以为谬而功泽不加”。故聪明者“退身”以待清明。正因如此,造成进谏者的折中主义态度。战国时燕人蔡泽曾说:“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家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智,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惑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故天下以其君父为戮辱,怜其臣子。夫待死而后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圣,管仲不足大也。”在蔡泽看来,臣子不必以死进谏,不必以死为忠,因为事情决定权并不在臣子手中,臣子将应说之言陈谏于君,即算尽了为臣子的责任。

古代政治生活中,可以看到与折中主义态度紧相联系的另一种态度,这就是“急流勇退”。此种“急流勇退”理论认为:为臣应清醒认识自己权位与君主权力之间的矛盾。当臣子达到一定权位后,仍要进谏,就可能引起君主怀疑,此时,为臣者即应很快引退或缄口不语。范蠡是把握君主专制时代君臣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的著名人物。他说过一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他看来,为臣者充其量不过是君主“良弓”与“走狗”。他根据多年观察,认为越王勾践其人“可与之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所以他在灭吴之后立即隐退,从而保全性命。范蠡刈越王之分析,在专制时代有其普遍意义。

顺而后谏是进谏的第三种态度,也可称之为顺谏。其特点是:在向君主进谏时,要善于寻找机会,察言观色,忖度君主的心理,委婉曲折将意见表达出来。其火候是,既表达自己意见,又不至于触犯龙颜。《韩非子》中有两篇文章,一日《说难》,一日《难言》,可谓淋漓尽致叙述臣子难以言状的隐秘心理。《吕氏春秋·顺说》篇亦提倡顺谏,文中说:“善说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与盛与衰,以之所归。”《吕氏春秋·自知》篇还讲述一个故事:有一次魏文侯宴饮,让群臣评论自己,多数人阿谀奉承,讨主子欢心。唯独任座指斥魏文侯是“不肖君”,魏文侯听后很不高兴。任座出去以后,翟黄当即进言:“君贤君也,臣闻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文侯听罢转怒为喜。《战国策》所载触龙说赵太后故事。为大家所熟知,其方式亦是先顺而后谏。

纵观历史所有进谏者,人们不难发现。以死争谏者是极少数的,多数属于第二、第三类,就进谏者本人表现看,以死争谏者精神固然可嘉,但我们也不想贬斥玩折中手法和顺谏之臣。因为造成这种现象根本原因不在臣子身上。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我们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事实上,其中包含着十分朴素又非常深刻的处世道理和劝谏之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是要抓住对方的逻辑矛盾和论证破绽,巧妙地加以引申和铺陈,使其观点中的某些谬误和蒙蔽之识的荒唐性和片面性得到再现,从而使对方能够反观自身,得以自悟。

劝谏领导,此法实不失为明智而有效的策略。其中,它能够更好的说理自不待言,关键之处还在于,它是处处以领导之言、领导之行为依据的,能够首先取得领导心理上的认同,引发其深思,而不至于使领导对你首先产生敌意。

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例子证明了这种劝谏方法的有效性,身为下属不可不引以为鉴。下面这些技巧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以言为据归其谬

以领导的话作为你评价事物的标准,会使你在劝谏领导的过程中处于一种安全、有利的地位,因为领导是绝不反对别人引用自己的观点的,而且,它会激发领导的心理认同感和成就感,心生欣悦,或至少不会有所反感。再把领导的观点加以引申,最后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不可行的结论,就会使领导得以醒悟,同时,也使你的观点得以巧妙的表达。聪明的下属是不会忽视这种委婉却是十分有效的劝说方法的。

在《古今谭概》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宣王斩杀了谋叛之臣齐国大夫邾石父,并准备灭其九族,斩尽杀绝。邾石父的族人就跑来求救于艾子。于是,艾子来到齐宣王面前,问道:

“谋叛的只是邾石父一人,他的宗族有什么罪,要被杀呢?”

齐宣王说:“这是先王的法度,不敢废掉,法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与叛同宗者杀无赦’。”

艾子说:“我也知道大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我听说以前公子巫在邯郸投降了秦国,公子巫不是大王的舅舅吗?那么大王也是叛臣的族人,按照法典也该连坐,希望大王马上自尽吧,不要因为爱惜自身而破坏了先王的法度。”

说罢,便从怀中掏出一根绳子来,郑重其事地献给齐宣王。

齐宣王哭笑不是,只好说:“先生,算了吧,我赦免他们就是了!”

这个故事里,艾子的进谏艺术实为巧妙。通观全篇,并无半句请求赦免邾石父族人之言,却最终使齐王心领神会,不得不作出妥协。究其奥妙,全在于艾子紧紧抓住了齐王的话,把“与叛同宗者杀无赦”的话作为判断的标准和原则,并引申到齐王本人身上,从而得出了“齐王当自尽”的荒唐结论。自然。齐王是不会也不能自杀的,那么,他只能对自己的那段论据作灵活处置了。就这样,艾子达到了劝谏齐王、救人生命的目的。

而最为精彩的是,齐王是“哭笑不得”,既要接受下属的建议,却又不能发火动怒,因为齐王不能否定自己的言论,也不想自己找自己的不是,结果,他最好的选择便是:听从劝告,体面收场。

以行为据证其伪

有些时候,领导在言行上存在着某些的不一致,而这一点,领导自身可能还未能领悟到。此时,下属不妨以他的上级的某些行为作为依据,来指陈其观点中的某些不当之处,促成其顿然的觉醒。

北宋的名臣赵普,就深谙此道。

在开国之初,赵普总结前朝衰亡的经验教训,力主“强枝弱干”“削夺重臣大将的兵权”,为此,他曾多次劝谏宋太祖赵匡胤,希望皇上能把兵权集于自己手中,但均无效果。宋太祖固执地说,他们帮助我打下江山,我对他们也是恩泽有加,他们是不会背叛我的。赵普无奈,便顶撞宋太祖说,那为什么皇上你就能背叛你的主人呢?这是意指宋太祖发动的“陈桥兵变”,赵匡胤从那时起便自立为王,争雄天下。宋太祖听罢,默默无言,片刻之后,同意了赵普的建议。

后来,宋太祖在那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一幕中,就曾向手下的大将们表露了自己的忧虑,他说,如果有朝一日,你手下的士兵也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们能推辞吗?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赵普的话的确是触动了他的内心。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赵普先前的万语千言竟比不上他最后的一句话管用,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他做到了使宋太祖反观自身,从而使他真正领会了其中的利害,感受到了潜在的权力危机。

指陈先言明其心

领导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出于种种原因,有时也会有不明之举,容易导致工作的失误或者因小失大危及全局。此时,正是下属表忠心、献良谋,取得领导信任的最佳时机,下属万万不可错过。寥寥数语,就可能使领导迷途知返,并将你视为忠臣、知己,在内心的功劳簿上为你记上一笔。

秘书小王就有过这样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局里召集各科室的负责人开会,准备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在会议开始的汇报工作中,有一位科长工作责任心不强,把几项交办的工作没做好,还捅了娄子,结果引起局长很情绪化,发了不少的脾气,使会议气氛十分紧张。秘书小王目睹此景,便建议休会,先休息十分钟。在休息的间歇,秘书小王递了一个纸条给局长,上面写着:“刘局长,会前你曾说过,这个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布置工作,动员干部,刚才的会议气氛有点儿紧张,不利于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有些问题似应专门开会或会后再解决。”

当复会后,小王发现刘局长已恢复了正常,并把会议引导到了正常的议程上。会议比较圆满地结束了。

会后,当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刘局长笑着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说:“小王啊,多谢你的‘清凉剂’呀!”

以后,小王与刘局长结成了非常好的工作友谊,小王也越来越受局长的赏识了。

自然,“自相矛盾”的劝说术有其很强的说服力,但它也是“双刃剑”,用不好也会自伤其身,因此,下属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提醒:

第一,要注意语气适当,措辞委婉。因为“自相矛盾”法就是要提醒领导注意自己的言行的不一致性,或者是对其论点作出某种程度的否定,这无疑会涉及领导的尊严与权威,尺度掌握不准,搞得不好就会有嘲讽、犯上之嫌,被领导误以为心怀不满,另有所指。所以下属一定要注意使自己的口气比较和缓,显示自己的诚恳和尊敬之情。特别是要使领导明确的认识到,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做好工作的动机,是为领导设身处地的着想,而不是针对领导者本人有何不恭的看法。

第二,尽量言同简短。俗话说:“言多必失”。因此下属在劝谏时,只要指明大意就已足矣,其中的推理不妨由领导自己来做,越是语言简短,越是语意含蓄,就越能引起领导的深思,又不至于引起领导的猜忌。而且,言辞简短不至于使你引用的领导的话淹没在解释论证的海洋中,要知道,正是这些引用极大地满足了领导的成就感,当你的领导清楚地了解到,一句他本人也不曾在意的话却被下属郑重地记在心上,或者他十分重要的观点的确受到了下属的重视,他一定会增加对你的好感,多几分欣赏和认同,少几分敌意和对立,从而能够仔细地倾听你的建议,对你的相反的看法郑重对待。因此,言简意赅,不失为引起领导重视和好感的一个好办法。

第三,要注意场合。用领导自己的话来批驳他的某些观点,最好是在私下场合中使用,而不宜在公开场合或是有他人在一旁的情况下运用。因为在私下里,即使你对领导有所触痛,但如果言之有理,领导也会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而在公开场合,这就会演化为领导的尊严和权威问题,他会为此而战,从而使情绪压过理智,面子高于道理,这对下属无疑是自找麻烦,“好心难得好报”。

拍马屁不如护脸

冯驩诓秦促齐

齐王三年(前298年),孟尝君担任齐国宰相,各国的士人听说孟尝君仁爱好客,纷纷前来投奔。秦王和楚王见孟尝君的名声越来越大,非常嫉恨,便暗中派人到齐国去散布流言蜚语,离间齐怀王和孟尝君的关系。秦国和楚国的说客到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南)后,广布流言道:“孟尝君独揽齐国大权,名满天下,天下各国只知有孟尝君,不知有齐王,不久孟尝君就要代替齐王听政了。”齐湣王果然中了反问计,认为孟尝君的名声超过了自己,必将会掌握齐国大权,便收回了孟尝君的相印,令其返回自己的封地薛邑(今山东滕县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