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经典阅读,不一样的人生智慧
765800000024

第24章

第5章当个性的棱角在安分中磨灭

第1节当个性的棱角在安分中磨灭

——解读《水浒传》中的梁山招安

经典点击

梁山108条好汉出现于明代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传》,讲的是北宋时,由于朝廷无能、奸臣当道,闹的天下百姓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众好汉由四方集聚梁山,揭杆起义,替天行道。

《水浒传》作为一部反映起义的英雄小说,生动的描写了轰轰烈烈的起义经过,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但这雄壮的大事件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宋公明全伙受招安”,招安过后,英雄们为朝廷所用,破辽军,征方腊,收拾起匪寇作为,尽心为朝廷卖命,可是结果是落得诸兄弟死的死,亡的亡。

徽宗加封时的热烈气氛,是一百零八汉的挽歌,宋江带着李逵饮下毒酒,两人葬于蓼儿洼后,轰轰烈烈的英雄们就此完结了,吴用、花荣追随宋江,自缢于树,两人悬在半空的身体是水泊梁山的招魂幡。

传统观点

许多人认为是宋江一手操作的招安葬送了梁山聚义,是宋江害得梁山好汉最终没有落得一个好的归宿,只落得后人的一声叹息。

另类解读一

招安虽说是条不好走的路,但对于当时的梁山水泊来说,却是众人或无奈或盼望的唯一选择。起义只有两种结局,成王或败寇,从现实情况看,无论从物质力量还是精神力量上梁山都不足以取宋朝而代之,因此,不招安恐怕便只剩下第二种结果,即梁山被宋朝剿灭。有一篇文章分析了梁山内部的思想倾向,颇有道理。

其实,梁山内部除了李逵、武松、鲁智深和阮氏兄弟外几乎全部同意招安,其他人或者是从朝廷投降过来的武将官员;或者是富家财主;或者是占山为王的强人;或者就是三教九流没有多少社会地位的小人物,都盼望着早日能够改变落草为寇的不良身份,受到朝廷的招安恩惠,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有个好的归宿。

在李逵等人反对招安的时候,就没有获得群众的支持,只能几个人在宋江面前小打小闹,反对招安,但不成气候。宋江一方面由于自己深受忠君爱国封建思想的荼毒,另一面作为梁山兄弟的大哥,之前已经答应呼延灼,关胜等朝廷投诚人马,改日一有机会,定会受朝廷招安,重新还诸人良民身份,在梁山好汉108人排定座次大聚义后,这一问题便是宋江日夜思索的大事,宋江接连向朝廷发出几次接受招安信号,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前往京城寻找门路,乞求招安,其用心之良苦又有几人可知?最后反而落得李逵批判,“宋大哥到京城是逛窑子取乐,”其他兄弟也不明其里,产生误会,暗自不语。

梁山兄弟整日无事,除了李逵等日热衷每日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余下众人都在思考自己的前程,梁山内部暗藏分裂的危险,长此下去,宋江将无法控制局面,只有投靠朝廷这一条路可走,真如李逵所言,“提着两把板斧,杀上金銮殿,砍了皇帝老儿的狗头,宋大哥做皇帝,各位弟兄都做将军,”恐怕李逵连京城的影子都看不到,因为没有几个人会赞同他的话,跟他一起走,在李逵说完这句话后,没有一人响应,宋江见状只能喝住李逵,另起话题,堂下众人是各有想法,柴进,堂堂正宗皇室后裔,要做皇帝,他才配;先前投诚的降将更不会推举宋江做皇帝,落草为寇已经愧对祖先,为了自己的身计,杀几个官兵没有问题,为宋江,起兵谋反去杀皇帝是无法做到的。其他人也在思索是否值得去做这件事,宋江没有选择。

所以宋江一伙受招安,最后落个悲惨结局是梁山聚义后的必然,成员成分太复杂,众人只是在一个义字旗下合伙,一旦利字当先,便作鸟兽散,一群散沙。如果晁盖能够活下来,情景可能就会不一样,首先晁盖在对待上山的兄弟人员上,有鲜明的选择标准,不一味收留,当初时迁等人本来是拒之门外的,只是宋江为了壮大梁山声势,来者不拒,培养自己的嫡系人马。另晁盖对待朝廷态度鲜明,决不妥协,日后也就不会接纳众多降将,梁山的聚义兄弟成分就会比较纯洁,凝聚力向心力就会一致,梁山的事业就会坚持下去。而一旦梁山失去晁盖,宋江做了老大,接受朝廷招安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就是梁山结局的必然。

剿灭和招安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多数好汉被杀,但杀的说法不同,受招安征方腊战死沙场,虽说是起义军的自相残杀,让人心生悲戚,但名义上总是为国捐躯,好汉们都是朝廷命官,名份能得到认可,父母妻儿有些微俸禄;被剿灭而亡就是名副其实的贼寇,不光好汉们自己,连亲属家人都要陪着掉脑袋,即使不诛连也要背上无尽的骂名和耻辱。

做一回大义凛然的革命先驱的确酣畅淋漓,但大多数人都不能这样洒脱,武松、李逵、鲁智深等人毕竟已经没有了什么牵挂与羁绊,而其他人却背负了来自社会、家庭、祖宗等各方面的压力,只有招安才是一条勉强可走的道路。大多数人一生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理想无法实现却只有选择自己本不该走的路,明知结果不能得偿所愿,也要硬着头皮走下去。

另类解读二

倘若把梁山看作一个公司,那么宋江就是老板而其他好汉就是股东,作为老板,他的职责就是为公司谋取更多的利润的,使得公司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而面临着企业存亡的重大问题时,宋江决定在发展壮大自己实力之后,以强有力的筹码跟一个最有实力、最为强大的财团结盟,让它兼并,这种决定也是无所厚非的,虽然它有悖于企业创始者的初衷,但也不失为一条生存的方法。

说到这里,便想到了一篇文章中谈到的梁山的内部机制,初读有趣,细思有理。

假如梁山泊没受招安,他们能不能进一步把事闹大?我看不能,因为其人才机制已经走进死胡同。一百单八将上应星宿,排排坐定,不但堵死了外来者的晋身之路,也消灭了内部升降调整的激励机制。这要是一个企业,死定了。

据《大宋宣和遗事》载,宋江一伙是让济州太守张叔夜剿灭的,也就是说让一个地委专员就给搞定了,远没有小说写的那么狂。为什么这么不经打?《遗事》里的一句话可以看出端倪:“宋江等三十六人纵横海滨。”显然,这是一个封闭的人才结构,缺乏扩张的动力和机制。顺便说一句,36或108,不但在中国古代,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是一组相当神秘的数字,大有来头,完全可以做一篇论文这里就不多说了。施耐庵可能觉得36人气魄不够大,又加上72地煞,凑成108之数。但这仍是一个全封闭的系统,构成一个全封闭的利益集团,打江山肯定没戏,受招安已是最好的出路。

梁山泊在人才机制上一直没理顺。三任领导,王伦是个个体户,比我能耐的休想进来;晁盖有点像家族企业的老板,过分维护老弟兄的利益,外来投奔者看着不顺眼的就嚷嚷着推出去砍了;宋江相当于某些国企领导,一朝权在手,把自己人在不同岗位上安排好后,就一劳永逸准备大碗喝酒大秤分金了。

梁山泊人才机制的核心弱点,在于每个人都看不到个人发展的前景和希望,你来的时候是什么地位,你就永远是什么地位;最后108人聚义,不过是对这种既定秩序的确认,没做任何调整。这样僵化的人才机制之所以暂时没出毛病,不是什么义气的约束,而是生存压力太大,官军三天两头来围剿,打仗还来不及,没工夫窝里斗,也形不成这样的氛围。

几百年来的评论者注意到,像林冲、鲁智深、武松这些人物,为什么单干的时候一个个光彩照人,而一上梁山就都蔫了。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一个僵化的机制里失去了进取精神,也就是说利益驱动不足。也许林冲火并王伦时还不这么想,但他很快发现,自己被永远挂在以晁盖为核心的“七人生辰纲集团”的权力边缘,认命了。

当然也有例外,李逵和花荣等人还是比较积极的。李逵基本上是个二百五,只要有酒有肉、领导再跟你拍拍肩膀,就指哪儿打哪儿,不必细表。花荣是个聪明人,他之所以比较活跃,在于正式排名虽在秦明之后,但由于是秦明的大舅子,非正式排名往往都在秦明之前,就这么一点小小的伸缩空间,已足以让一个聪明人死卖力气。可见梁山泊好汉的内部空间实在可怜。

当然,也有不满足于这种僵化机制的,主要来自于水军头领。李俊后来领着一帮人闯南洋去了,咱也弄个国王当当。早在梁山泊时期,张横就想出头,那是关胜来剿的时候,由于宋江主力在外,张横一朝权在手,就要去偷营劫寨,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灰。我想施耐庵写这一段时应该挺为难,要是写张横打赢了立下大功,再往后就不好安排了吧。所以,宋江永远是头领,吴用永远是军师,秦明永远是先锋,时迁永远只能干登高放火的勾当,鼓励的是人人各安其位,谁也不要有非分之想。如果梁山泊是个企业,这个企业一定完蛋。

(李方)

从《水浒传》中有人读出义薄云天,有人读出草寇穷途,有人读出困境中的豪爽,有人读出聚义后的悲凉,然而,此处读出的却是——封闭中的末路。

人生是一个“堪忍”的世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总要作出一些艰难的抉择。

人需要激励,无论处于何种组织,因为激励代表着价值的认同;机制需要流动,无论是大是小,因为活水才能养鱼,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了进步的空间,有了进取的动力,才能营造竞争的氛围,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内在潜力,无论是老师对学生,还是家长对孩子,或是领导对员工。不要让自己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日渐消沉,不要让自己个性才智的棱角在“安分”中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