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不一样的经典阅读,不一样的人生智慧
765800000003

第3章

第1章永远没有结束的赛跑

第1节学会谦让,还是懂得竞争——解读《孔融让梨》

经典点击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聪明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兄长,一个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一天,孔融的母亲买来许多梨,将一盘洗净的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父亲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父亲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父亲听了,十分高兴,孔融年仅四岁,便懂得谦让,一时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传统观点

按照传统的理解,我们从故事中学到的应该是谦让的美德,然而,“孔融让梨”故事简单,却不好讲,弄不好,会造就一个虚伪、口是心非的孩子,得不偿失!

另类解读

对于孔融的谦让,有人说他是沽名钓誉,有人说他精于吃梨,大梨是鸭梨,小梨是库尔勒梨,还有人说孔融压根儿就不喜欢吃梨,戏说不少,众说纷纭。然而,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我们读出的不应只是谦让,而应包含教育。

听说,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经常扮演孔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非常高兴,当然分的不是梨,而是苹果。在他拿了小苹果以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夸他,最后大苹果还是到了他的手中。

到了幼儿园,老师说,谁做孔融,这个小朋友举起了手,老师表扬了他,给他一个小的,给别的小朋友大的。结果,这个小朋友哭了。原来,在家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逗着他玩的,不来真的。

有一次,家中来了一位长辈,这个小朋友谦让着,把大的苹果给了那位长辈,长辈很高兴,夸他是孔融,但长辈来了真格,拿着大苹果咬了一口。结果,小朋友又哭了,长辈十分尴尬。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曾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并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其人生的影响。信发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收到了许多回信,而其中有两封回信谈到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这两封信,一封是美国白宫一位著名人士写来的,一封是一个仍在监狱服刑的犯人写来的。

那封来自监狱的信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的,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出中间的一个又大又红,十分喜欢,我很想要那个又大又红的。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很不高兴地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她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表扬我是一个好孩子,还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给了我。我说谎话,却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盗、抢劫,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有一天,我被送进监狱。

那封来自白宫的信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有个儿大的,也有个儿小的,我和弟弟们都急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上,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你们肯定谁都想得到它。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都同意妈妈的建议,因为我们都想得到那个最大最红最好吃的苹果,只有这个办法才是最公平的。于是妈妈给我们划定草坪后,我们几个人就比着干,谁都想干得最快最好。比赛结束后,我赢得了那个最大最红最好吃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孔融让梨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传统美德,谁都不可否认“谦让”在东西方教育中的价值,有良好的思想品行的基本表征便是懂得谦让,它是文明的体现。所以,有些时候,你应学孔融让“梨”,比如在乘车时你应该为老弱病残让位而绝不能抢位。而在有些时候,你还要学会挑最好的那个“梨”!因为随意礼让,只会造成有人坐享其成,让他们不思进取。一味礼让,就会让自己丧失大好时机。生活给每个人的机遇是公平的,在机会面前没有礼让之说,你必须要不断地努力而且要做得好才能得到,才能在当今社会生存并活得精彩!只有这样,才能公平地对待自己,而对自己公平之后的你才能对别人公平。

“孔融让梨”讲述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由孔融让梨谈到苹果的教育,其中还渗透着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我们并非要否定谦让的优良品性,而是将教育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一位是赫赫白宫的著名人士,一个是冷冷囹圄的在押囚徒,两人不同的人生轨迹都与一个水果的教育有关。囚徒产生思想误区的责任并不在于其母亲“遇事先替别人着想,要有忍让精神”的美德,而在于教育的结果不能单纯地从一个人的言语上来判断,更应看重其实际行动。那位成功人士的母亲让孩子们明白“要得到最好的,必须靠自己的努力争到第一”,实际上就是告诉孩子们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付出越多,收获越丰,这不单是语言上的说教,而是让其在劳动中体会付出的辛劳和回报的喜悦。孩子用行动实践着母亲的教诲,也在行动中真正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孩子们应该学会谦让,这种谦让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而非口是心非的做作;孩子们更应该懂得竞争,懂得每个人都必须在成长过程中凭着自己的努力去证明自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赢得人生的成功,从小就应该学会竭尽所能将事情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