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3节改变一切所能改变的,适应一切无法改变的 (1)
——解读《愚公移山》
经典点击
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万尺,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纪快九十了。他家的住处正对着这两座大山。他苦于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艰难,就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用尽一切力量去搬掉这险阻,开出一条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你们说行吗?”
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个疑问,说:“就凭你这点力气,就是像魁父这样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挖出来的那些石头和泥土又往哪里扔呢?”家人七嘴八舌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于是,愚公就率领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土块,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运到渤海的后面去。就这样从冬到夏,他们才能往返一次。愚公家搬山的事,惊动了邻居。邻居家的一位寡妇,有个遗腹子,才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跑去帮忙。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头,人称智叟。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说:“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呀!就凭你这把年纪,这点儿力气,要拔掉山上的一根树都不容易办到,又怎么能搬掉这么多的山石土块呢?”
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看你太顽固了,简直不明事理,连那寡妇的小孩都不如!虽然我会死的,可是我还有儿子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样子子孙孙都不会断绝的呀!而这两座山再也不会增高了,还怕挖不平吗?”智叟听了,无言以对。
山神听到了愚公的这些话,担心他挖山不止,就去禀告了天帝。天帝为愚公移山的诚意所感动,就派了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山放在朔东,一座山放到雍南。从此以后,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面,再也没有大山挡路了。
传统观点
《愚公移山》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力图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在许多人看来都是难以想像的。但是,愚公胸怀大志,不被困难所吓倒,他敢想敢说敢做,天神感其诚,最终帮助他把两座大山搬走了。这个故事通常用来教育孩子们: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具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充满必胜的信心,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另类解读一
从执著坚定的角度看,愚公是大智若愚,智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但如果以反叛的角度来说,愚公真愚,智叟实智!
真正的智者当有远虑,知道何为真正的重要。试看愚公之作为:太行、王屋挡道,出入不便,发展不利。于是乎动员全家齐上阵,以数人之力移山,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子孙后代永无懈怠。愚公一家人用原始的方法搬走太行、王屋二山,就算只争朝夕恐怕也得一万年,而这仅仅是为了一个出入家门交通便利,真是得不偿失。如果采用搬家的方法,又有那种精神建设家园,恐怕都可以建造一座城池了。
要知道,太行、王屋之存在乃客观条件制约,出入不便、发展不利乃自然恶果。事实就是事实,无须多言。然而,山乃死物,人乃活人,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条条大道通罗马,何必非选最艰难、最劳神伤力之途呢?移山难,搬家易,比起太行、王屋数以万计的山石,不多的家财搬之想来自是轻松自如。做事应灵活变通,换一种思维方法,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愚公移山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发展,为了便利后世子孙,但搬家亦可收到殊途同归之效啊!何况搬家肯定比移山用时少,那么余下的时间用来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学习知识岂不美哉?最最重要的是人不能太自私,心中应以他人为念。看看愚公都干了什么:他竟然因为一己之见就决定了子孙后代劳苦终生的命运,想来对后人也太不公平了吧。难道每一代人不应该有他们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方式吗?
一位非常有威望的大师说他可以通过意念力把远处的山召唤过来,当大师开始操作这件事情的时候,许多人慕名而来,要和大师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到了约定的时间,大师便开始面向大山的方向,然后大声说“过来吧,大山”,之后大师问周围的人,山有没有近一点点,大多数人说没有,然后大师继续说“过来吧,大山”,如此重复了几个小时,周围的人依然说山没有过来,于是大师继续呼唤,一直从早上呼唤到太阳下山,大山依然没有近一点点,不耐烦的人们早已经走去大半。
最后,大师领着众人向大山的方向走了一步,问众人,山有没有近一点点,众人说好像有那么一点了,大师继续向山的方向走动,直到来到山底下,问众人,“现在山有没有过来”,众人恍然大悟,大师总结说:“如果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是我一辈子的所悟。”
人应该执著,但绝不可偏执,世界上有许多事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应该学会,改变一切所能改变的,适应一切无法改变的。改变世界是很难的事情,改变自己就比较容易。既然改变世界很难,那就改变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要做生活的智者,执著而睿智地做人做事。
这种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解读是对世人的提醒。我们应该学习愚公的坚忍不拔、坚持不懈,人有时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坚持;我们还应该学习智叟的灵活变通,懂得人生历程中的改变与适应。
有一句著名的祷告词中说:“上帝,请赐给我们胸襟和雅量,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力量,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智慧,去区分究竟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我们颠覆经典,我们解读新知,世上本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对错只是由人所处的立场不同所造成,换个角度,便是一片崭新天地。改变一切所能改变的,适应一切无法改变的,当执著时需执著,应变化时则变化。
另类解读二
曾经读到过一篇《愚公移山》的新解,颇有与时俱进的现代特色。
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多少年来,人们在为愚公的执着而感动的同时,也对他的一根筋而不屑:一座七百里的大山,就凭你们爷孙几个,何时才能挖平?不就是为了出入方便吗?单为这,你把家搬了不就得了嘛!
其实说这话的人比愚公还笨!他自己首先就走进了一个思维的误区,把自己关进了一个既定的圈子,再也走不出来。你也不想想,那愚公再笨,也不至于笨到那么不开窍。我们从他对答智叟的话里就能看出来,他是懂得辩证法的,所以肯定会明白挖山和搬家孰难孰易。那他为何不搬家而是执着挖山?这是悬念一。他们全家的壮劳力都以挖山为毕生事业,根本没时间种地,那他们全家吃什么,穿什么?这里牵涉到一个生活来源问题。这是悬念二。有人提醒过他,说他这样挖下去不会有结果,可是愚公不听。说他年老固执、油盐不进,倒也罢了,可他的儿孙们竟也不听!年轻人脑子总要活泛一些,为什么也这么死心塌地、心甘情愿地把一辈子耗进去呢?这是悬念四。其他的悬念且不说了,有了这四个悬念,难道我们不应该想一想,我们那种惯常的思维是否正确,是不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再去考察愚公的怪异行为呢?
在下就这样做了。结果还真的有了惊人发现——原来,愚公一家根本不是为了出路而挖山,而是在挖矿,挖金矿!
怎么样,现在,这四个悬念全部迎刃而解了吧?愚公愚公,实在是大智若愚!下面我就来讲这故事。
却说这王屋山在冀州之南,汉水之阴,愚公一家就住在山的北坡。这一带并无多少人家,只在他家以东二三里,住着一家复姓京城的寡妇;十几里之外的河阳湾,有个叫智叟的老汉,所以这里也算得个偏僻之地。这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开会,说出了他考虑好久的一个决定。他点上一袋烟,环视了全家一眼说:
“我有个话早就想和你们说。我活到快九十了,种了一辈子的地,一辈子都在调整种植结构,却总是既不增效也不增收,一辈子也没种出个结果来。如今眼看着地里的潜力已经挖尽,我想不如弃了土地,靠山吃山吧。”
大儿子打断他话道:“爹爹是说砍山上的森林卖吗?”
愚公道:“树能值几个钱。我早先听老人们说,咱门前这座山里有金矿,只是不曾见过。我想从明天开始,就和你们进山探矿,只要找到了金矿,我们就吃不愁穿不愁了,却不强似在土里刨食!”
二儿子道:“只是这山上草深林密,连土石都不曾裸露,我们如何能探到矿?”
三儿子道:“如果爹爹决意要探矿的话,我倒有个主意,只是动静大些。我们只需放一把火,把山烧个干净,露出土石来,却不省了许多力气。有人问起时,只说是着了山火,谁知道是我们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