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的口才价值百万
765900000122

第122章

第2篇第5章第9节装作不知道,说得更奇妙

实习期间,一位实习老师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

“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稚幼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该多么尴尬!对这位实习生来说,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度实习关呢?怎么办?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不行!这位实习生灵机一动,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

“不安安静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

此语一出,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消除。

这里的实习老师巧妙地运用了“装作不知道”的技巧,避实就虚,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闹”这一虚像。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敲打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学生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可能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的局面。

“装作不知道”,就是指对别人的话装作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清楚,以便避实就虚、猛然出击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它的特点是:说辩的锋芒主要不在于传递何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致使之无法继续设置窘迫局面,化干戈为玉帛,能够寓辩于无形,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唯有具有深阅历的人方能达到这种效果。在人际交往中,这种方式的使用场合很多。

英国前首相威尔逊在一次竞选演讲中,遭到一个捣乱分子的挑衅。演讲正在进行,捣乱分子突然高声喊叫:“狗屁!垃圾!臭大粪!”这个人的意思很明显,是骂威尔逊的演讲臭不可闻,不值得一听。但是威尔逊不理会他的本意,只是报以容忍的一笑,安慰他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你提出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了。”随之,听众中爆发出掌声笑声,为威尔逊的机智妙答喝彩。

别人的刻薄攻击,不仅可以当作耳旁风,而且还能对其反讽一番,这就叫“装作不知道,说得更奇妙。”

对于一些敏感性问题,提问者一般不直接就问题的本质提出质疑,而是从其他貌似平常的事物着手,旁敲侧击地进行诱导性询问。这时,我们可以故意装作不懂对方的真正用意,而站在非常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上曲解其问话,并将这种曲解强加给对方,使对方意识到我方的有意误解实际上是在表达委婉的抗议和回避,从而识趣地放弃自己的追问。

1974年周恩来在医院会见泰国总理克立先生,当他们道别时,克立总理说:

“可以问最后一个问题吗?”

“请。”

克立含笑注视着周总理,确切地说,是注视着周总理的前胸。

“这次访问贵国,”克立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人们几乎都不戴毛主席像章了。1971年我来北京时,每个人都戴着像章。”

“这是你的问题?”

“不,”克立笑容有些神秘,“问题是关于阁下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人们都戴着毛的像章,而您只戴‘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即使是1971年革命最热烈的时候,您也如此,而在人们不戴像章的时候,你为什么还戴?您又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换成了毛主席像章?”

总理说:“克立先生对中国的像章很有兴趣。我知道您想要我这枚像章,送您了。”

克立总理想要知道周恩来总理对中国政局变化的明确反应,这是一个敏感性的政治问题。他以周胸前佩戴的像章发生变化为理由,从侧面向周诱导询问。周总理弄清了他的意图后,避开问题的实质,故意把克立的意思理解为他想得到自己的这枚像章,并慷慨相送。在这种情况下,哭笑不得的克立除了接受这份意外的礼物之外不能再说什么。周恩来以自己的智慧取得了外交斡旋上的又一次胜利。

在人际交往中,有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装作不知道”的办法,躲开别人说话的锋芒,然后避实就虚、猛然出击。其技巧关键在于躲闪避让的机智,虽是“装作”,正如实施“苦肉计”一样,却一定要表演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