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
766300000011

第11章 1铁血丹心,胸怀天下事

第一卷第三章

赤子心:丹心不逝,赋得永久的悔

在逝去的七八十年间,他从乡下走到城里,他从国内去了国外;他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他心中既有永久的悔,也有烧成灰也爱国的热血。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故乡的亲切,回忆中俯拾皆是。那些无关国家大事的赤子情怀,片刻也不曾远离他一路行走的身影。

第三章1铁血丹心,胸怀天下事

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季羡林

2005年7月,温家宝总理前往解放军301医院探望季老,并为他祝贺94岁大寿。在交谈中,总理特别提到了季老的一段话:“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这是季老常常挂在嘴边,并放在心头的一句话。他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母亲,同样也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在他看来,国家与母亲同样重要。季老时常感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爱国情结是一种难以放下的情怀,几千年皆然。

有些人认为,古代很多民族英雄的不屈不挠精神不应称之为“爱国精神”,因为他们在当时所抵御的敌人如今是中华的某个民族,因此沾不上“爱国”的边,只有那些抵抗过现今被我们称作外国的国家侵略,才叫“爱国主义”。这在季老眼里是形而上学的说法,是抹杀古人爱国精神的片面误论。

从蒙恬抵御匈奴,到苏武被匈奴扣押而不屈;从岳飞抵抗金鞑,到文天祥抗蒙;从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到郑成功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从邓世昌勇撞日军旗舰,到三元里人民抗英;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到狼牙山五壮士抗日等,这些人都是爱国英雄,他们用自己可歌可泣的人生壮举将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代代相承。

南宋末年,元兵南进,南宋文武官员拥着11岁的端宗皇帝退到广州海面。不久,端宗受惊而死,大家打算各奔前程。大学士陆秀夫挺身而出:“古人只有一旅一戍,还能中兴,现在百官都在,兵有数万,如果天不绝宋,岂有不能成功之理!”

在陆秀夫的坚持下,宋军继续与元军作战。逃亡朝廷最后以崖山作根据地,在粮食断绝多日之后,元兵发起猛攻,崖山的防线最终被攻破。陆秀夫估计已经无法护卫幼帝逃脱,于是他盛装朝服,对幼帝赵昺说“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死,万勿重蹈德佑皇帝的覆辙。德佑皇帝远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说罢,他背起九岁的赵昺,用素白的绸带与自己的身躯紧紧束在一起。为了不做俘虏,陆秀夫背着幼主,毅然跳进海里,壮烈殉国。崖山之战最终以宋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也宣告了历经320年的宋朝最后灭亡。

陆秀夫是伟大的爱国者,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殚精竭虑,试图力挽狂澜,维护大宋江山,可是,南宋朝廷已经是穷途末路,尽管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竭力挽救,但终究无力回天。陆秀夫的努力虽未能重扶正倾之宋室,但其忠心报国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人一生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事功,更有高尚的人格精神,即便事业失败也并不能毁损他的伟大。

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是历久弥坚的,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谁能抹杀这种伟大的情怀?

爱国精神就像是一股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让季老甚为担忧的是,如今这股动力似乎已经呈现出衰退的趋势。当我们不再处于动乱的环境中,当我们不再受到外族的压迫时,安逸的状态让我们的爱国情怀逐渐淡薄,而一些来自国外的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的一代。

在我们国内,至少是在北京,在餐饮业界横冲直撞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加州牛肉面,现在又来了什么澳式快餐。喝的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雪碧等等,统统都是舶来品。我不能说这些东西都不能吃,它们也确实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不能一概抹煞。然而这些特点却确实没有什么了不起,比起中国饭菜饮料之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来,简直如小巫见大巫。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坚决不喝可口可乐,我现在已经成了她的忠实信徒……直白地说,现在国内确实弥漫着一种无孔不入的崇洋羡(我不用“媚”字)外的风气。这种风气来源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种风气的恶劣影响,不能回避。一个失去民族自信心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出息的民族!

季老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愤慨之中饱含忧虑和无奈。年轻的一代,又该做怎样的反省呢?“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这句季老的肺腑之言,是否也该成为我们每个人悬于头顶的警钟,以日日催我们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