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
766300000042

第42章 1知海无涯,学无止境

第三卷立学:习先生求知为学之道

第一章

为学之心:勤恳谨慎,求知若渴

学海无涯,他一直纵舟其中,书山有路,他一直以书籍为台阶进行攀登。治学,季老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地全身心投入;做人,他亦勤勤恳恳,不肯有丝毫怠慢。谦虚谨慎,这才是真正的为学之心,而有心为学者,也必定会有所成。

第一章1知海无涯,学无止境

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国学大师胡适

对每个人来说,学习有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学海无涯,这是一个恰当不过的说法,季老总是马不停蹄地在学问的路上奔走,从不肯让自己有半刻停歇下来。对季老来说,学习没有时间、地点和年龄的限制,他从年幼之时进入学堂,到耄耋之岁仍然笔耕不辍,学习是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又不可缺少。季老一直推崇终身学习制,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的那样,他想做的是一个“永恒的大学生”。

“我的大学生活是比较漫长的:在中国念了四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又念了五年才获得学位。在哥廷根大学,我简直如鱼得水,到现在已经坚持学习了将近六十年。如果马克思不急于召唤我的话,我还要继续学下去。”

季老不会因为不在学校,没有老师在身边,或者因为自己已是一位八九十岁的老者,就觉得自己已经才高八斗,学识渊博。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自觉不惑越多,感叹“老马不识途”,迫切地希望自己获得更多知识,给自己注射新的血液,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发强了起来。

在学习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在生命的延展中不断焕发希望和蓬勃之气。这就是季老虽已年老,依然精神百倍的原因之一。虽之耄耋,学亦不止。这不仅是种行为,更是种斗志和顽强的生命力。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他从十五岁立志学习,一直到去世都在孜孜以求。为了求学,孔子常常连腹中饥饿都感觉不到,废寝忘食成了生活的中心。一旦学问上有所获益,孔子又会快乐得不能自已,甚至忘记忧愁,也忘记了老之将至。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所以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终生不倦地学习,才能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随时都有新的境界。

苏洵是宋代的文学大家,在文学上卓有贡献。他自言少年时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几年之后,他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无意中读到谢安一篇关于让人爱惜时间、刻苦攻读的故事时,他看了数遍,才知什么叫做好文章,不由得发出感慨:时光无情地飞逝,我已经快到而立之年了,自己虽然写过一些文章,都是些平庸之作,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他想:现在不努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从这时起,苏洵开始发愤苦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了长进,便去参加录取秀才和进士的两场考试,但两次都落榜了。他自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日诵读,读了七八年,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

一天,苏洵的书房内冒出黑烟,家人感到发生了意外,忙不迭奔向书房,进去一看,只见苏洵把一叠叠文稿往火炉里送。家人一问才明白,原来,苏洵要把自己过去不成熟的作品当成废纸全部焚烧,决心从头开始。从此,苏洵就谢绝宾客,闭门不出,夜以继日地辛勤研读书卷。发愤功读了五、六年,终于文章大进,下笔有神。

学问的奥妙从来不是浅尝辄止就能得到的。学无止境知无涯,正如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因此我们应当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自古有大学问者,贵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满足现状,再聪明的人也会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在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知识能给人以不同的启发,老年之时继续学习,也会有新的开悟,催发出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