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五章人无信不立
第一卷第五章第一节成大事者以信义广布天下
从古到今凡成事者必讲诚信,不讲诚信者难以在社会立足。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人们应该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任何人只要出尔反尔的次数多了,就会失信于他人。“狼来了”的故事,好多人都知道,但是今天的人们还是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犯这样的错误。其实人品高下,看他是否讲信义,就是一个标准。
东汉末年时,正值乱世,天下纷争,世上很乱。名士华歆和王朗乘坐同一条船逃避战乱,以防不测,突然他们在半路上遇到一个难民,这难民哭天喊地想搭船,景象相当凄惨。华歆显得很为难:答应吧,不明底细,恐生意外,徒惹一身灾祸;不答应吧,这个难民又这么凄惨,不救他,他就只有原地等死。王朗此时却显得很大度,说船中还有空宽余,不用多想了,见义勇为,我们把他救了吧。华歆无奈只好同意,于是两人便把这个难民请到船上。不料华歆担心的事的确发生了。
这个难民其实是贼兵追逐的目标,三人在船上,忽见后面乱军一拥而至,都向华歆王朗这边驰来。王朗想丢卒保车,要将难民交出,华歆不同意,他说:“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是因为担心救了他的命,可能惹上想象不到的麻烦,就像现在这样。可是既然同意救他,我们就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势危急就把他弃之不顾呢?”王朗救人属善心大发,要弃难民于不顾,是自私使然,按理也可以原谅,算是正常的心理。而华歆前面虽未痛快救人,稍显自私,却是理智之举,后来大难来临,而不弃难民,则是义气使然,非大丈夫不能至也。这样一比华歆境界较之王朗要高一层。
我们抛去这种名士之争不管,实际上信义这种东西在生活中也很重要,只不过我们通常把它的影响缩小了而已。人们眼中的局部范围,对于不讲信义的小人物而言,可能是大天地,总而言之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而大人物那就更不必说,成大事须有众人辅佐,信义二字,缺一便办不成大事。
周成王曾与其幼弟一起站在树下,他拿了一片桐叶给弟弟说:我封你。此事后被周公得知,便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说:“我不过是与他开个玩笑而已。”周公便严肃地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君王言行举止不应有过失,不应有开玩笑的话,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于是,成王封幼弟为应侯。这件事使成王没齿不忘,直到老死都“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
“桐叶封弟”告诉我们做人要言而有信。古之能成大事大业者,大多以信义布于天下。信与义相结合,就大得人心,故得人信任、支持和拥护。信用是为人的根本,不讲信用,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一旦弄虚作假被曝光便为社会所不齿,个人身败名裂,单位则信誉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