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六章第四节积累点滴学识,高深学问
宋初,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了一部书,全书共一千卷,共搜集和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书。这部书是在太平兴国年间完成的,因此原定书名为《太平编类》。宋太宗对这部书很感兴趣,编成以后,他自己规定,每天至少要看二、三卷,如果政务繁忙没有阅读,也要抽空补上。一年之内,他看完了这部书,后世称之为《太平御览》。
当时,有人认为皇帝在处理国家大事之外,每天还要阅览这部书,未免辛苦,于是劝他少看一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应注意休息。可是宋太宗却说:“朕性喜读书,颇得其趣,开卷有益,岂徒然也。”因为勤奋阅读,宋太宗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得心应手。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连平时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地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可见,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时至今日,宋代诗词里的哲理性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并研习。
博览群书,的确能使人拥有高深的学问。在这个信息化的世界里,读书仍然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多读书不但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含量,也能丰富我们的文学修养。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说的就是读书的妙处。但是,“罗马不是一天修建起来的”,知识的进步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沉淀。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但是对于它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在治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疲劳期”。这个时候,有人就会放弃读书的念头。可是,我们都知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很多读书的精进和努力都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所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故而古人云:“人可一日不食肉,不可一日不读书。”说的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万丈高楼平地起”,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习的。大家都知道达?芬奇的故事,那样一个举世闻名的画家,也同样是从小小的鸡蛋开始画起,更何况是普通人呢。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态度的问题。是每天都学习并不断精进,还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装模作样,恐怕只有自己才清楚。得过且过,虽然看起来也是在“坚守岗位”,但实际上已经和锲而不舍背道而驰了。
只有每一天都认真地度过、勤奋地读书,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须知,知识不会凭空进入你的脑袋,你需要阅读,需要积累,才能变得有学识,有文化,有涵养。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再微小的一步也是前进,再小的水滴也是大海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