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十章格物致知学以致用
第一卷第十章第一节读死书可耻,带着疑问做学问
传说在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的第四年,周武王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军队,攻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商纣王闻讯后,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后来,《尚书·武成》一篇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战国时期的孟子,有一次读到这里颇有感慨地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以血之流杵也?”按照孟子的看法,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肯定是《尚书》的记述有问题。
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书上说的只是理论,要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验证,得到的才是对自己有用东西。书上也有错的时候。如果一味地相信书本上的东西,那必然会对你形成误导,反而不如没有书本了。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见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死抱着书本,两眼不见现实,进行所谓的研究。他们的作为只是证明他们是“书呆子”而已。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相马经》上记载:良马的样子是高额映日、四蹄圆实。他的儿子就手拿《相马经》,出去寻找良马。他儿子一出门,看见了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良马,和《相马经》上说的大体相同,只是蹄子不圆实。”
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这固然有点夸张。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死背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的事确实屡见不鲜。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知识,不探求事物的本质,必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闹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