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左手国学院,右手哈佛园
767000000071

第71章

第一卷第十四章第二节投死为国,以义而灭身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关于英雄的原初想象都来自救世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这些传说中的远古人物都被人们涂抹了英雄主义的理想色调。可见,能够杀身成仁,救人与水深火热的英雄们历来就受到国人的青睐和尊敬。

现代著名作家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这里死与活的关系在于它的指向。是为了自己活还是为了别人活,是为了自己死还是为了别人死,成为一个古老而又新锐的话题,困扰着无数的仁人志士。当然,最后的结局是,英雄们总是以“投死为国,虽死犹生”的悲壮来为自己的故事做精彩的脚注。

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为了阻止秦国对燕国的吞并,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临行前,众人到易水送别,荆轲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把匕首藏在秦王垂涎已久的督亢地区的地图内,想等秦王展图而观、忘乎所以的时候下手。

荆轲刺秦王的时候,还有一个副手秦舞阳,他十三岁杀人,十五岁学剑,十七岁有成,秦舞阳杀人的时候,被杀者都不敢和他对视,所以,燕国人都称秦舞阳是勇士。可就是这样一个勇士,在看见秦王政长剑拄颐,高坐在几案之后,威武严厉。殿下武士都是彪形大汉,执戟者甚众,吓得脸色苍白、牙关紧咬、嘴唇发紫、浑身战栗,众人惊疑,荆轲连忙解释:“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

荆轲亲自捧着地图献给秦王,如荆轲所料,秦王展图,图穷匕现,荆轲一手抓秦王袖,一手用匕首刺,但没有成功。躲过一劫的秦王立即奔逃,荆轲“乃引其匕首投秦王”,中铜柱。最后,“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死。

就这样,在辽远、威严的秦廷之上,强敌环伺之中,荆轲算是给秦舞阳上了生动的一课,也让后人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

侠之大者,都是那些能够从个人恩怨中解脱出来的人,他们用心于国恨家仇,以血肉之躯诠释了英雄们黯淡生死、慷慨悲歌的人生。晨钟暮鼓,千古传颂的不是刺客的勇决,而是他们的侠义,侠义精神不是一介武夫恃强力所能做到的!所以,在中国的武侠世界里,人们重视的不仅仅是武功的高强,还有侠之大者锄强扶弱、救民于水火的精神。

荆轲的刺杀虽然没能成功,但“士为知己者死”随着他的事迹千古流传。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重于泰山”。人固有一死,但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式,选择了不同的态度,也因此成就了不同的人生。岳飞的“精忠报国”四个字随着岁月的流淌越发光辉璀璨,杨家将满门忠烈的精魂更是被国人口耳相传。

实际上,在一个旌旗招展的年代,能够为国家、为人民,于万里疆场抛洒热血,就是一个人最高的荣誉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份勇气,还是一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