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勣:与大佬们过招的日子
7695200000017

第17章 我站在胜利者一边(4)

阴山,真可以称为阴间。它有一个广告语,耳熟能详: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阴山南北长达1000多公里,它南面气候温暖,如天堂;但他北面则如阴间,阴风怒吼,飞沙走石,伸手不见五指。

突厥人经常在阴山附近活动,恶劣的环境把这些人锻造成了钢筋铁骨,所以他们才能百战百胜。但现在,他们的好运气在几百年的辉煌中已经用完,李靖和李勣准备把他们从地球上抹去了。

李靖和李勣过阴山,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些突厥人总喜欢来中原打家劫舍。这就不是人住的地方,两人翻过阴山后,李靖部放慢速度,给李勣留出足够的时间继续北上,赶到颉利北逃路上设埋伏。当得知李勣已经就位后,李靖选择一个大雾天,挑选精锐骑兵200人,向颉利的办公室摸去。由于雾大,当颉利的哨兵发现这股特种部队时已经晚了,200人只是火力侦查,后面跟着的就是李靖的骑兵主力。由于颉利被李靖打怕了,扔下自己的骑兵,扭身就逃,突厥骑兵在群龙无首之下很快被李靖打成废品。颉利一面北逃,一面收拾跑出来的机灵鬼得到了一万余人,想不到他又遇到了等候他多时的李勣。

这就像是前些时候失败的翻版,颉利也只好翻版:拼命逃跑,不过这次的结局和上次不同,颉利被活捉了。

东突厥永远的退出历史,令人奇怪的是,二李的这次军事行动并没有得到李世民的命令,属于违抗命令。可李世民却对二人都做出了高度评价。他说,李勣这人在太原,就是我的一道长城,那些想要来打家劫舍的人一遇到李勣就成了乖乖虎,李勣同志是个好同志啊!

李魏密码

李勣的确是个好同志,李世民把这个好同志、好长城放在太原达16年之久(626——641年)。如果李世民真的认为李勣是个好同志,为什么不把他调到身边来呢?他说李勣是长城,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东突厥已灭,李勣在太原已经体现不出任何价值来了。李勣在太原的16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充当一个父母官,搞搞民生、兴修水利、认真执行中央政策。史书上说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但李勣的价值不能体现在这里,李世民乃一代英主,冷静、手腕灵活,善于沟通,最要命的是对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四请马周就是个例子。

马周是贫二代,贫穷使他坚定一个信念:知识改变命运。马周从小就刻苦读书,长大后满腹经纶,先是在家乡附近当一个小文官,但他胸怀凌云之志,又认为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所以做这种小事很不符他的胃口。有次跟上司发生冲突后,他就顺理成章的离职,跑到长安城待价而沽,跃跃欲试。但是,当时到长安城中撞大运的人浩如繁星。马周这颗星星离李世民太远,无法被李世民看到。后来,小马连旅费都不能支付。幸好当时他有个同乡在长安城里,在同乡的赞助和介绍下,他进入常何(这小子就是在玄武门政变中把玄武门关上的那位)府上做了个幕僚。

在常大人府上,小马不愁吃穿,但总是面孔冷峻,和那些幕僚很少接触。其实,活的也很孤独。但上天把好运气砸到他头上。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李世民要求中央政府官员写一篇议论朝政得失的文章,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必须在指定时间交稿。常何回家后咬碎了几支笔,磨穿了一个砚台,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

小马吃人家的嘴短,就要求常何让他试试。几乎是不假思索,小马很快完成。

常何拿着作业就交给了李世民,李世民看了,大吃一惊。他对常何很了解,除了会关门,没有其他本事。就问是谁写的,常何老实交代。

李世民立即命常何去请小马。

常何走后,李世民一边等人,一边又拿起小马的文章细细观看,赞赏不已。时间过去很久,居然还没有人来报。李世民就站起来,叫道:“来人,快备好车马去常何府上把马周请来。”

过了一会儿,仍然没有看见马周的人影。李世民急了,又派出一拨人再去请。有人认为这小马几次请都不到,看来是想找死了。

李世民说:“古有三顾茅庐,今日朕求才若渴,好不容易遇着一位,便是多请几次又有何妨?”到了后来,他再也坐不住了,又派了一拨人去常何府上,他自己也走到殿外去张望,看看有没有人回来禀报。终于,在太宗四请之后,小马施施然的来了。

两人坐下大谈特谈,小马对时政的看法打动了李世民那渴望盛世的心,从此,马周进入李唐的政治中枢,一直做到宰相。李世民经常对人说,我一会不见小马,就想得不得了。

对一个小小的马周如此热忱,李勣能文能武,为什么会被李世民放在太原达16年之久呢?

答案有点玄乎:因为李魏密码。李,是李勣;魏,则是魏征。

李建成被李世民谋杀后,作为李建成的第一谋士魏征被活捉。李世民当年斥责他,听说你小子经常给我老哥出主意,要把我干掉。你真是罪大恶极。魏征很平静的回答,如果他听我的,现在您还能站在这里吗。古人曰过,为主子分忧解难是做仆人最基本的素质,我为李建成出主意,难道错了吗。

李世民一听,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从魏征的言谈举止中,李世民看出,这小子不是那种一根筋的人。于是,他对魏征说,过来跟我混吧。魏征说,那真是求之不得。

魏征的这种转变让很多忠诚卫道士受不了,主子刚死,你就快乐的给别人打工去了,这还算是人吗。

但魏征有自己的理论,那就是“做良臣不做忠臣论”。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召开会议,探讨如何为臣的问题。魏征标新立异的说:“我不想做忠臣,当然更不想做奸臣,只是想做个良臣。”

李世民大为诧异,在他的理解中,忠臣和良臣没有区别啊。

魏征说,这个肯定有。接着就举例说,“良臣”就是本人得到美名,老板也得到美名,子孙传世,福禄无疆,比如舜的司法官皋陶,常常巧妙的规劝舜做出理智的事,他的美名和舜的美名万古流传。所谓“忠臣”就是脑袋没有保住,导致老板也成为千古罪人,家和国都不能拯救,空留其名,比如商纣王的臣子比干,是典型的劝人不动脑子。

这种观点让李世民耳目一新,他明白魏征的意思,当臣子的固然要对君主尽忠,但这种忠不应该是“愚忠”,而是“巧忠”。向老板提意见,不能一味蛮干,老板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人,你不能触到他的痛处。应该讲究力度、角度和限度,以老板乐于接受为前提,软硬兼施、恰到好处、切实可行为手段。

比如老板正在泡妞,你上来就说,泡妞是畜牲行径,你身为皇帝不好好工作,泡妞简直该杀。这就是傻乎乎的忠臣;而良臣则会由远及近,从褒姒谈起,慢慢谈到皇帝您应该保重身体,现在少泡妞或者不泡妞是为了将来更好更多的泡妞。这就是魏征口中的良臣。

其实人人都爱面子,没有人喜欢被人批评,大家都喜欢和谐的音符,尤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对不和谐的声音肯定要屏蔽。李世民也不例外。有一次,李世民在一棵树下休息,随口说:“这棵树真好!”一个叫宇文士及的大臣赶紧拍马屁,跟着一个劲地称赞。李世民脸孔一板,说:“魏征经常劝我远离谄媚的人,我一直没明白是谁,常常怀疑你又不肯定,今天果然让我看清了你的面目。”

宇文士及赶紧跪下来叩头,说:“朝廷这些官员们天天在上班时跟头儿您争论,粗脖子红脸的,惹得头儿您总郁闷。今天刚好我在您身边,要是再不能顺从您的心意,您这皇帝做得还有什么意思!”李世民居然哈哈大笑,表示心情很好。

不过,李世民是个特别理性又有危机感的人,隋朝的失败就是他的镜子,他似乎又是为了赎罪(干掉老哥),对任何意见都能听进来。李世民最大的优点不是没有缺点,而是他知道如何来改正缺点,那就是通过别人的劝谏。

李世民有这样的需求,作为谏官的魏征开始大显身手。据不完全统计,从贞观元年到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魏征一共向李世民提出了二百多条“建议”,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甚至还有皇帝的私生活。

李世民想要封禅泰山,魏征认为还不够级别;李世民要娶一位已经订婚的美女,魏征说,你做天下人老板的怎么还和员工抢老婆,太不像话;李世民说自己礼贤下士,魏征就说,你这是优点,但别自己说出来。很多这样的劝谏,都把李世民的欲火扑灭,搞得李世民很怕魏征。有一次,李世民趁魏征出差,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突然听说魏征回来了,赶紧取消计划。后来,魏征问及此事,李世民笑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听说你回来了,所以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雄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玩耍很是得意。但当他听到魏征有事找他,并且马上就来时,他赶紧把小鹰放进怀里,魏征知道李世民怀里有什么,所以故意拖延话题,因为鸟没有空气,所以很快就闷死在李世民的怀里。

不过,魏征其实也不是他所自诩的良臣,有时候,在关键问题上,他会据理力争。让李世民很下不来台。有一次,李世民被魏征搞得特别不爽,回到宫中,就对他的大老婆长孙皇后说,魏征这农民,我迟早要杀掉他!

长孙皇后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皇帝大老婆,有见识又勇敢,当初玄武门政变时,这位长孙女士就把侍女们武装起来,参加了零星的战斗。他听了丈夫的话,赶紧到更衣室换上皇后的标牌衣服,对李世民说,我要恭喜你啊,听说只有明君手下才有敢于顶撞的臣子,这说明您是明君啊。

李世民恍然,从此对魏征更加敬重了。

如果皇帝与臣子真的像李世民和魏征那样清澈透明,那政治就不叫政治了。

其实另有原因。

先来看魏征为什么敢几次三番的顶撞李世民。他的勇气到底来自哪里?

读唐史的人,经常会看到“山东豪杰”这四个字。山东是太行山以东,包括黄河以北地区。这是一个庞大的区域,隋朝末年,在这里出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以窦建德、刘黑闼为首领的河北豪杰;翟让、李密,后期主要是以李勣为首领的河南豪杰;以辅公祏、杜伏威等为代表的山东(今山东)豪杰。这些人到了贞观年间,只有李勣还在。但是,吞吃了河北豪杰的是李建成;消化掉山东(今山东)豪杰的是李勣。也就是说,李勣虽然人在太原,可他的影响力在山东集团中仍然非常巨大。而魏征当年在李建成手下,又跟李勣是好友,自然,两人成了山东集团的中坚人物。

这就是为什么李世民在干掉李建成后,没有杀掉魏征。因为魏征是山东集团的代表人物,李世民为了稳定当时的局势,不可能犯下这样的错误。

李世民的关陇集团从进关到贞观年间,仍然不能不把山东集团放在眼里。所以,他把李勣调出山东到太原,又把魏征放在自己身边,两人搞起了进谏和纳谏的双簧,一方面是让山东集团没有军事领袖,而另一方面则是给山东集团的人看,我李世民跟你们是友好的,你看,我对你们的招牌人物多么友好!

这就是李魏密码,看懂了这点,才能明白李勣为什么在太原长达16年,也明白魏征对李世民为什么那么重要!

在政治现实面前,李世民不得不低头。不过,李世民的确用他的冷静、气魄和罕见的手腕创造了贞观之治。这谁都不能否认,是天地间第一等事。

贞观之治文治政务总监房玄龄、杜如晦,号称房谋杜断。

纪律检查魏征、孙伏伽

君德怨女三千出后宫

刑狱四百死囚来归

文学在当王爷时,就在家里弄了十八个人,称为十八学士。

当皇帝后,把文学高才请进皇宫,日夜探究治理之道。

民治把地方长官(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以便考察。

对县令的任命,亲自过问。

武功贞观四年平东突厥李靖与李勣

贞观九年定吐谷浑李靖、侯君集

贞观九年服党项李靖

贞观十二年破吐蕃侯君集

贞观十四年灭高昌,侯君集

贞观十八年伐高丽,亲征

贞观二十年降薛延陀李勣

贞观二十二年服天竺王玄策

贞观二十年臣龟兹阿史那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