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勣:与大佬们过招的日子
7695200000027

第27章 完满的功德(5)

契必何力接到命令后,仅带五百精骑进入铁勒,回到铁勒后,契必何力做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说服工作,一再向铁勒百姓表明:唐朝大哥知道你们是胁从,现在让我来赦免你们的罪过。罪是犯在酋长身上的,只要把这些酋长抓住就行了。铁勒百姓被契必何力这一通算不得忽悠的忽悠给忽悠住了,积极行动起来,全民抓酋长,不久就抓了两百来人,送给契必何力发落。契必何力设了个临时审判法庭,有罪的,不从的全部斩之。自此,铁勒九姓逐渐安定下来。

663年,前次有过过失的郑仁泰终于戴罪立功,把铁勒其余的反叛者种落全部平定了下来。之后,唐朝把燕然都护府北迁到了回纥境内,更名为瀚海都护府,原瀚海都护府南移至云中,更名为云中都护府,使得漠北地区彻底安静下来。

最后的武功

唐高宗即位以来,除了因为立武则天为后的事折腾得够呛以外,在对待周边的“邻居”上,他最担心也最烦恼的就是——东边的高丽没听话。

前面唐廷两次征伐高丽没搞定,高丽有点骄傲,认为唐廷不会拿它怎么样,因此表面上臣服于大唐,实际上却做着联合百济侵犯新罗的勾当,要知道新罗可是唐廷真正的小弟,但力有未逮,不得已频频向大哥唐廷求救。在李勣的战略思想影响下,唐高宗采取了一个在不断骚扰中等待机会的战略。

永徽六年,唐高宗诏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兴未艾兵一成攻打高丽。程名振领军渡过辽河后,自高自大的高丽轻视程名振兵少,没把他放在眼里,选择了与程名振正面硬憾,硬憾的结果是高丽吃了大亏,被程名振搞掉千余人,程名振又乘势进拔新城,然后领军而返。这之后,唐军就开始长期骚扰高丽,时不时来放一枪打一炮,总之让你不得安生,到你又疲又劳时,我再来收拾你。

显庆三年(658年),唐高宗又让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骚扰高丽,高丽盖苏文派出大将豆方娄迎战,结果被唐军斩死2500级,高丽又败。

过了一年,大名鼎鼎的薛仁贵再次发兵,在横山与高丽大将温沙门掐了一架,薛仁贵大发神威,“匹马先入,莫不应弦而倒”,“单骑突击”,挡者无不披靡,结果不难预料,唐军又赢了。

显庆五年,百济倚仗高丽的支持,再次欺负小弟弟新罗。唐朝大哥没有对小弟不闻不管,让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领着刘伯英、冯士贵等平了百济,把百济的土地划到了自己名下,这样一来,高丽就孤单了。

李勣认为现在正是计划高丽的好时候,于是怂恿唐高宗开战。高宗也有此意。显庆五年十二月,高宗以左骁卫大将军契必何力为统帅,分兵进攻高丽。高宗本来想亲征的,武则天怕他有闪失,苦苦劝他别去冒这个险,枕头风通常都是有效的,不久唐高宗打消了亲征的意思,虽然如此,高宗想一举荡平高丽的欲望却已经表露无遗。

此次行军开始异常顺利,唐军走海路的苏定方一部在今朝鲜大同江边大破高丽军,连战皆捷,很快就包围了高丽首都平壤。而走陆路的唐军却遇到了一些麻烦,高丽权臣泉盖苏文派出其子泉男生率数万精兵驻守鸭绿江南岸,不但把船撤了,而且这边也候着,你过来就挠你一下,因此唐军渡河没法渡了。直到九月,天气转冷,鸭绿江开始结冰,这冰结得差不多能过人时,唐军才发起冲锋,一举冲垮高丽军的防线,斩首三成余级,挥师南下,以期与苏定方合兵一处,把高丽打得皮甲不留。

偏偏这时候,唐廷有了新的麻烦。在大唐北边,几个不这人的邻居回纥、同罗、仆固等眼馋大唐帝国的资源美女,开始过来抢东西,弄得唐廷有点烦。在这种情况下,唐廷不得不将契必何力调回,先把北边几个不友好的邻居收拾了再说,这是当务之急。

契必何力回军时,本来还留了点部队在高丽,由任雅相领着。只是不久后因为水土不服,任雅相得了病,而且一病就病死了,任雅相的死直接影响了唐军的士气。泉盖苏文眼睛尖,乘机向唐军庞孝泰一部发起进攻。这庞孝泰一部,士兵们全部来自岭南地区,在热带亚热带生活惯了,哪里适应得这北方严寒的气候,本来就天天发高烧流鼻涕得有气无力的,被泉盖苏文这么一冲,哪里还能抵挡得住,战了个全军覆没。那边苏定方已经围了平壤半年,因为高丽守军也顽强,半年下来竟未有寸进,唐军攻势逐渐受挫。苏定方没法,军米吃完了不能让士兵饿肚子,无奈之下只好撤围。

还有更焦心的。唐军在进攻高丽时,原来百济的地盘上也出了事。本来苏定方征服百济后,留下了刘仁愿在那驻守。有个百济僧人叫道琛的吃饱了饭没事干想找事做,与原百济王扶余璋之子扶余福一起占了周留城,从今日本那迎回当初跑得比谁都快的百济王子扶余丰,重振百济国,响应者众,把刘仁愿包围在了百济府城,情势危急。

龙朔元年(661年),唐廷以青州刺史刘仁轨为帅,领唐军与新罗联军往援刘仁愿,很快解了刘仁愿之围。可百济并不安分,勾结高丽,勾结日本,跟唐军打起了游击,因为兵不多,唐廷短时间内也拿他没办法。到了龙朔三年,一部唐军在海面上遭遇倭兵,敌我双方没搭话直接进入了战斗,其实搭话也是白搭,那时候文化比较落后,军中估计也没有合适的翻译,所以喊话什么的都免了,直接以战争结果说话就行。战争结果显示,唐军四战皆捷,搞掉了倭军四百艘战舰。这是有记载以来的中日两国的首次交战,胜方为中方。这次战斗后,逃跑之王扶余丰又跑了,百济王子们请降,唐军重新占据百济。

到了乾封元年(666)五月,高丽国内出现变故,泉盖苏文没熬过黑白无常的索命,去了地府报道,他的长子泉男生继起,执掌国政。泉男生掌权后,引起了俩弟弟泉男建、泉男产的不满,兄弟间开始是些小摩擦,后来发展为大摩擦,把小小的高丽国搞成了三国演义,谁也不服谁。

唐高宗认为,现在正是自己等待多年的灭掉高丽的最佳时机。没错,的确是最佳时机,这将是唐军对高丽的最后一战,而历史则将这最后一战留给了李勣。

在征伐高丽的统帅人选问题上。高宗与武则天在枕头上一商量,也觉着没有比李勣再合适的人选了。这老家伙作战经验丰富、智略超群,又充分了解辽东地区的山川形势,就凭这,就非他莫属,只是有个问题,李勣年龄有点大,不知其尚能饭否?

为了看看李勣的态度,唐高宗以探视问候为由来到了李勣府中。几句寒暄下来,李勣已明了高宗的意思。问曰:“陛下是不是在担心辽东战事。”高宗心道,神智还是清楚的,于是点了点头,接着说:“辽东战事,从先帝时算起,我们已经打了二十多年了。这次是个好机会啊,本来我是想亲自指挥的,只是朕身体有点不好,眼镜师傅说我有近视眼,看不清东西我就头晕,如果带着病出征的话,恐怕不是个了兆头。因此我想请你老人家代我出征,就看你尚能饭否?”

李勣有点生气,把我当廉颇吗?老夫不但能饭,还能骑。气鼓鼓地回了句后,高宗放心了。按李勣的意思,他是军方的人物,官场上没啥建树,不能不再帮唐高宗卖点命,这会儿腿没抽筋,腰也没间椎盘突出,趁还骑得马时给高宗皇帝国主义挥下余热吧,也不枉他多年来对自己的信任。

这个时候,李勣的女婿杜怀恭其实不愿意李勣出征,李勣的孝道基因也传染给了他女婿,考虑到李勣的身体问题,杜怀恭生怕李勣扛不住。他向唐高宗奏道:“我家泰山年岁不小了,以退休年龄出征,如果有闪失恐怕对不起陛下的重托,还请陛下三思,如果可以,就收回成命吧。”唐高宗想起多年前李勣的一番话,微笑着说:“这是你们家的家事,何必要让我劳神呢?”这话把杜怀恭噎住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高宗有意用上了慕容复的一招,然后望着李勣翁婿二人,三人都是精明人,然后一起开怀大笑。李勣作统帅的事,就这样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