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起兵更加有理有扭,李敬业找到了文采很好的骆宾王,小骆确实是个才子,七岁时就能写“鹅,鹅,鹅”了,接到这个任务后,他是挥笔而就,写得天地惊掐神愁,“尤其是其中的一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请看今日之域中,究竟是谁家天下”更是传诵千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讨武兆檄》,武兆即武则天,兆字是她自己造的,武则天有造字的癖好。这篇《讨武兆檄》传到各郡后,那是人人争相传抄,弄得纸价上涨了好几倍。据说武则天拿到这份檄文之后,丝毫没有半点愤怒之色,反而为骆宾王的文才大为折服,叹道:“这样的人不能为我所用,宰相之过也。”
同时,因为起兵头子是李敬业,武则天干脆把他的赐姓“李”也收回了,你叫回本家吧,叫徐敬业得了。李勣被赐姓的荣光就这样被徐敬业一杆子打回了原形。
起兵的几人,除了徐敬业之外,其他的都是书生,根本没有作战经验,而且就是徐敬业,作战经验也是相当缺乏的。如果换一个有经验的人,是很可能达到像《讨武兆檄》中描写的那样的盛况的,大军之势如火燎原,把武则天活活烧死在迎仙院中。对徐敬业而言,理想终究只是理想,大军刚举之时,他的革命队伍内部关于行军方向的问题就分成了两派,魏思温认为大军应鼓噪而进,直取东都,薛仲璋则认为秦始皇说的金陵有王气有理,大军应该占据金陵,以长江为天险,先开辟根据地,再图后举。两个人为这事费了不少口水,徐敬业也无法决断,结果大好时机被他错过,本来武则天一时间还没集齐讨伐的力量的,这一拖,武则天聚齐了,徐敬业没天时了。
最后徐敬业还是采纳了薛仲璋的意见,以唐之奇守江都,自领军攻润州。守润州的是不是别人,正是徐敬业的叔叔李思文。李思文的立场不是反武的,听说侄子叛了乱,李思文第一时间向朝廷告了密。得知叛军来攻,就和司马刘延嗣一起发动百姓修城墙,训练士卒。李勣的话,李思文一直奉为至理名言。
徐敬业带着兵来到润州城下,先是侄劝叔降。李思文坚决不同意,此时他已六十有余,但仍披挂上马,前去迎敌。据说,李思文曾经很明白地告诉过徐敬业:你的策略应该是领兵北渡淮河,只要你这样做,我的五千人马全部给你,连粮草也都给你,但你一日不北去,我就一日要与你为敌。
徐敬业看不到叔叔投降的希望,干脆领兵猛攻润州,结果遭到了十分顽强的抵抗,李思文带人死守了几十天,后来扛不住了,徐敬业拿下了润州。李思文、刘延嗣和领兵前来支援的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令尹元贞战到力竭,都当了俘虏。
三人被俘后,没人投降。徐敬业大怒,先杀了尹元贞,魏思温请求杀李思文,徐敬业没答应,只是让李思文改姓为“武”,以示侮辱,她也要跟武则天开开玩笑。
徐敬业还非常诚恳地劝刘延嗣入伙,刘延嗣不干,说:“延嗣世蒙国恩,当思效命,州城不守,多负朝廷。终不能苟免偷生,以累宗族。岂以一身之故,为千载之辱?今日之事,得死为幸。”徐敬业大怒,要把他当场斩了。魏思温说刘延嗣是自己的旧交,出面讲情,才免了刘延嗣一死。随后,李思文和刘延嗣一起被关进了狱中。
这边欢庆胜利的锣鼓还没等敲响,武则天那边,李神通之子李孝逸的讨伐大军已渡淮攻来。几乎可以肯定,徐敬业差不多败局已定。
李孝逸大兵压境,徐敬业慌忙回军,将重兵屯在高邮西北的下阿溪,正面抵挡李孝逸大军。起初,徐敬业部气势如虹,数次扛住李孝逸军的进攻。李教逸不敢贸然再战,双方僵持下来。
这时候,凡事谨慎的武则天有了新的想法,说实话,天下人在武则天眼中差不多都是趋炎附势之辈,让她相信的没几个,这当口她就担心李孝逸倒戈,加入徐敬业叛军,于是又令北征突厥的名将黑齿常之领江南兵监视李孝逸。李孝逸这时既怕朝廷怪罪,又怕黑齿常之把他到手的功劳给抢了去,遂采纳谋士向孝逸之计,选择徐敬业部防守的薄弱环节攻击,两军于是在河水两岸往复厮杀。
李孝逸先派苏守祥搞偷袭,渡过河渡到一半时,被徐敬业发觉,徐敬业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反击,苏守祥仓促应战,被打得大败,他本人也身中几刀,落河里作了水鬼。唐之奇俘得李部将军成三郎,认不得此人,向士兵们谎称这就是李孝逸,成三郎连忙纠正,结果纠正完了,自己也成了小鬼一个。唐之奇蔑视之,干嘛不顺着我的意思走。
李孝逸踌躇难定时,监军魏元忠又献上一计——火攻。李孝逸大喜,这战争中屡试不爽的计策自己咋没想到呢,这魏元忠一提,李孝逸立时采纳。徐敬业部本来就是乌合之众,必杀技也就三把斧,三把斧之后,没啥能力了,李孝逸一火攻,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河水两岸的芦苇遇火即燃,稚敬业部兵马大乱。生生被斩掉七千余级,跳河溺死者更是多不胜数。徐敬业、徐敬猷、骆宾王、唐之奇、杜求仁等,轻骑逃回扬州,由于官军一路尾随紧追,仓惶间扬州不敢停留,带着妻子弃城逃离扬州。李孝逸火攻下阿溪击溃徐敬业部后,即乘胜率大军一路追击,进屯扬州,分遣诸将尾随追捕。
徐敬业见大势已去,想逃往海滨,乘船去高丽避避难。然而,李勣这位不中用的孙子在海滨等船的时候,被风浪所阻,人倒霉了喝水都塞牙齿,接着有个想拿赏钱的部下跳了过来,在背后捅了他一刀,高高兴兴提着他没智商的脑袋邀功去了,其他将领,差不多都被俘虏,只有一个骆宾王人间蒸发,没了下落。成了历史上一桩谜案,有说骆宾王被部将王那相所杀的,有说骆宾王逃匿于今江苏南通一带的,有说骆宾王后来削发当了和尚的,反正众说纷纭。
起兵的二十五个将领的脑袋,后来全部被武则天装裱一新,高高挂在洛阳城的城门之上,供天下人瞻仰,意思是,你们看看,这就是反叛我的下场。平了乱,武则天余怒还未消,棺材中的李勣也被治罪,纵然李勣是位极人臣的开国元老,纵然他在她为后时曾亲捧玺绶,纵然他曾经征服高丽,纵然他已在九泉之下又怎样,挡武则天者,统统都得“死”。李勣“死”后再“死”就是被武则天掘开坟墓,开棺戮尸,挫骨扬灰的。因为一个不肖的孙子,可怜了一代老臣。对子孙合乎逻辑的走向和皇室一以贯之的手段的预料,李勣再次体现了料事如神的智慧。
但徐敬业之后,李勣的子孙差不多被诛了个干净,只有李思文一支流着,但已经确确实实改姓了武。其他旁系子孙有侥幸逃脱的,也不敢在中原呆了,跑去蛮荒之地垦荒去了。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吐蕃跟大唐掐架,攻下了唐帝国的麟州,俘虏了几千汉人,吐蕃准备把这些汉人押回高原作奴隶,走到半路时,这些汉人们遇到了一个叫徐舍人的好心吐蕃将领,将其全部释放,当汉人们问徐舍人姓名,以后好寄锦旗时,徐悲鸿舍人透露自己就是李勣后裔,其先祖在跟着徐悲鸿敬业闹事失败后跑到了吐蕃,从此在那儿繁衍生息,现在已经历经几代,时间久了,但仍然很难忘记故国,这次念关故国之情,故而放了尔等。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有关李勣后人的只言片语。
身前身后事
随着徐敬业伏诛,李勣一门以及李勣的官场哲学,开始落下帷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代人看李勣,有优点,也有缺点。现代人看李勣,也有优点,有缺点,只不过,古代人眼中的缺点,在现代人眼中,又幻化成了优点。而李勣的缺点,已经太少太少了。
先看看通认的优点。
李勣给领导的第一印象就是忠,不光是翟让、李密、李渊、李世民、李治还是武则天,李勣从来都是忠字当头。李勣与翟让共创瓦岗大业,为了瓦岗的生存和发展,李勣尽职尽责,提出了不少有见的的措施,生生把瓦岗军打造为隋末第一叛军,更是以其战略的灵活运用,让强大的隋军对瓦岗军莫可奈何,望岗兴叹。
李密来瓦岗后,眼睛毒辣的李勣第一眼发现了这个潜在的领导,为了瓦岗的长远利益,李勣没少在翟让面前说过把政权让给李密。这种做法绝不是对翟让不忠,而是实实在在地为组织办事,为领导分忧解难,翟让被杀时,李勣也被砍了一刀,这一点就能说明他其实还是跟翟让共进退的。
只是翟让死了后,李勣没舍得陪他去地下,他惜命如今,有了新领导就跟新领导干,而且一如既往地忠,给李密的第一个好印象就是说服翟让的旧部不要散伙,大家还是紧密团结在李密的周围要紧。就这一件事,就让巴巴地望着瓦岗军解散的王世充心凉了半截。
对于李密的大小任命,李勣那是整个一毫无怨言,领导说的,对的也是对的,不对也是对的,即便真有不对得离谱了,那也委婉地提出,你要跟领导对着干,饭碗就保不住,这年头,吃饭比什么都重要,西北风喝久了是会喝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