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孤儿:清末传统士人的宿命解读
7695800000002

第2章 谭延恺:翩翩混世的“士大夫”(1)

严格意义上,湖南人谭延恺算不得士大夫,大清一亡,他立即转向,毫不踌躇。从此后,开始游走于武夫间,并最终死得其所。观他的一生,从前清的进士到民国的行政院院长,似乎官运亨通,如同五代时期的长乐老冯道,任何人,他都能攀得上;任何地方,还都需要他。他的宿命恐怕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用明目张胆的无耻与自以为翩翩的态度来混世,富贵荣华就会向他敞开大门。

浊世翩翩小妾儿

湖南人谭延恺年年轻时有两件事让他非常难过。一件事是总有人称他为“小老三”,另一件事则是,他考中的本是进士第一名,但因为是湖南人,又姓谭,所以被一些官员生生给抹下去了。

针对第一件事,他特意问过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哭丧着脸对他讲,“因为我是你父亲的小老婆,你为庶出,所以大家都叫你‘小老三’呀!”

懂得大部分人事后,谭延恺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父亲家里的丫鬟,后来被父亲纳为妾,肚子倒有出息,生下了谭延恺,可待遇与尊严上并没有得到太大改善。全家吃饭时,大奶奶二奶奶舒服地坐在那里吃,她须站立服侍家主,大奶奶、二奶奶吃得肚皮鼓鼓去睡觉了,她才可以上桌。

谭延恺知道自己因为是小妾的儿子而受到这样的待遇后,很是愤怒,即使他后来的老婆死掉,他也坚持不纳妾。

民国五年,他的妻子病逝,此时,谭延恺正是中年,最该有个女人的时候,可他坚持不续弦。民国9年,他最崇拜的孙中山先生为之作媒,也被其婉言谢绝。谭延恺生母去世,其住宅在谭家祠堂之后进,灵柩出门,须经过祠堂大门,族中人谓非正室灵柩,不准从正门抬出去。谭延恺乃仰睡于灵柩之上,声称自己已死,令人将灵柩由大门抬出去,族人无法阻扰。这可以看作是为其母亲争一口气了。

不过,他母亲的身份倒是对他后来的为人处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想想看,一个总看人脸色活着的人,从小就学会了如何委曲求全,如何的奴颜卑骨。按农民的话来讲就是,小心走路,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得罪任何人。

而第二件事,谭延恺知道时气愤了一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势的变化,他也就释怀了。事情是这样的。当年会试的时候,谭延恺本是第一名,理应参加殿试,但因为他和谭嗣同同姓的缘故,主考官们怕惹老佛爷不高兴,于是思量再三,最终决定把他的名字剔除殿试名单,后来老佛爷看中了刘春霖的试卷,因为当时大清太需要一场“春风化雨、甘霖普降”。这个故事我们早有耳闻,却想不到倒霉鬼居然就是谭延恺。

谭延恺出生于杭州,当时正是他父亲署浙江巡抚时。7岁开始读书,把书读得很让人吃惊,他父亲虽然儿子有几个,大都不成器,只有这个小儿子谭延恺被他认定是读书的好种子。

光绪十八年(1892年),谭延恺从福州回湖南应童子试,入府学为附生。二十三年(1897年)应乡试优贡,中。谭延恺二十八岁时中了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进士,被点为翰林,七月到职,但不久,他的老父亲死了。谭延恺就请假回到湖南。

回到湖南后,他就遇到了一件古怪事。当时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等创立华兴会,筹备在长沙发动起义。不过倒霉的是,提前就有人把消息放了出来,湖南巡抚密令相关人等捉拿这二人。谭延恺知道这一消息后,请负责追捕两人的官员吃饭,替二人说好话。当时,清政府的大部分官员都是只吃饭不干活的懒狗,吃了谭延恺的饭,大家彼此又很熟,就把追捕的步伐放慢下来,黄、宋二人得以逃脱。

湖南人在赶革命时髦上非常有先天优势,大概是盛产辣椒和穷得要死之缘故,但凡湖南的读书人都看不贯清政府的一切,谭延恺虽然是清政府钦定的进士,可在周围人的影响下,“革命”的想法倒是没有,但“立宪”、“改良”等等让清政府非常头痛的新名词,谭延恺却学很快。可以说,这个时期的谭延恺是激进的。

修铁路,或者说让铁路权掌握在中国人手中,是谭延恺一直为之努力的事情,从他回到湖南直到辛亥革命前,谭延恺一直在铁路方面奔走筹办,可以说,功不可没。

辛亥革命暴发之前,他在湖南投入了“保路”运动,与四川的保路运动遥相呼应。但清政府不让人民保护铁路,而是帮着帝国主义争夺铁路,保路失败后,谭延恺对清廷失望到极点。当失望归失望,他还是没有革命的想法。因为他是立宪派,立宪派是维持清政府生命的,革命派是要清朝性命的。谭延恺即使再激进,他老子当年的谆谆教诲过去还没有多久,他也不可能全都给忘了。

当时,革命派与立宪派准备合作,一起跟清政府摊牌。谭延恺参加了谈判会议,首先他认为,清政府是没有救了,但也不至于每个人都背着一包炸药冲上去玩命,应该用文明的方式“革命”,就是“文明革命”,“换旗换印”。

这一下就把革命派的人轰了个跟头。想当年,陈胜革命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吃点好的,在社会上有个地位。“文明革命”是什么,就是清政府把旗换了,把官员的官印换了,然后继续当他的官。

革命派哪里肯干,他们为什么要革命,就是要把清政府的人换成自己。这种“换主子不坏尊卑秩序”的思想显然不能为革命派认可。

于是,好战分子,在湖南的新军首领焦达峰、陈作新发动起义,当上了都督,谭延恺心只能站在那里看,摇着头。

焦达峰并不会照顾老谭的情绪,他在湖南一宣布革命,湖北方面也开始宣布独立。清政府派出袁世凯进攻湖北,湖北方面慌忙要焦达峰来援助。焦达峰当年24岁,胆子大,敢想敢做。立刻着手组织军力支援湖北前线。

谭延恺见焦达峰没有时间理自己了,他自己可不能颓废,用他在湖南的影响力召开谘议局,要成立军政、民政机构,要搞省宪法,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限制焦达峰的都督权力,与焦达峰争权。可谭延恺有个致命的弱点,他没有军队。

不过老天很帮忙,焦达峰造反后,从邵阳赶到长沙的新军第50协(团)第二营管带梅馨向焦达峰要求升官,焦达峰不但不给他,还训斥了他一顿,大意是,此时正是危急之秋,你不想着让湖北兄弟脱离危险之境地,居然要官做。做个屁!

要知道,当时的许多新军领导人都是流氓,至少对于清政府而言,他们骨子里就是流氓。

——新军,其实就是清政府给自己埋的地雷,后来果然踩上了。

梅馨见兄弟不给自己官做,心里很不是滋味。谭延恺适时地凑了上来,两人谈了谈当下时局,就转到焦达峰身上来了。谭延恺读了那么多书,不是白读的。激将法用起来熟练得很。梅馨一气一感激,就答应谭延恺,跟着他再革命。

两人计谋已成,焦达峰却浑然不觉,将忠于自己的新军第49协主力悉数派往湖北,他身边一下就空了。

从大局来讲,焦同志这样不顾自身安危,把所有军队都派上了湖北,的确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忘我的精神。如果不是新军第49协主力及时援湖北,湖北的革命军早已经被袁世凯灭掉了。当时袁世凯的军队已经攻占了汉口,架起的大炮构造的火力网牢牢控制着革命军占领的汉阳与武昌。

那时的革命军,革命意志其实并不强。造反跟家常便饭,投降也如喝口凉水一样简单。袁世凯的大炮每轰一下,在武昌和汉阳的革命军心中的投降打算就重了一层。面临随时可能崩溃的局面,新军第49协主力来了,力量加强,人心凝聚,队伍就好带了。袁世凯方面,见革命党的人数还真的很多,让这位保存实力的清廷大员没有急攻武昌汉阳。这就使得革命军一方愉快地活了下来,继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为后来全国的响应革命,清廷的倒台创造了一个很好机会。

但是大局奠定,奠定这大局的焦达峰却等来了人生的终点。他在长沙,身边没有多少兵,谭延恺与梅馨正是利用了这个局势,派出兄弟,将焦达峰及陈作新通通干掉。这一天是1911年10月31日,离武昌的那次“枪走火”事件仅仅剩下21天。焦达峰恐怕太相信革命信念了,他自己对这信念深信,就以为别人同样如此,并为了这个信念抱成一团,共同开拓。

殊不知,中国的读书人是最阴毒的,你在前面冲锋,他在后面就会放冷箭。焦达峰一死,按照事前约定,梅馨派人抬着一顶不知是从哪里找来的破轿子,匆匆地跑到谭延恺家里要抬他去都督府上任。

谭延恺这个时候有点慌了,因为士兵也是饭桶,没有告诉他是谁派来的,大家一窝蜂地就冲进了他家,让他上轿。

谭延恺第一次表现出了读书人的懦弱,吓得嚎啕大哭,抓着门框,死也不肯出去。直到士兵说是梅馨派来的,他这才向老母妻儿大恸哭一回,然后依依不舍地走出门,再三回首。士兵们实在不耐烦了,就把脑袋摁进轿子,又把后半身推了进去,抬到了都督府。

在路上,他见轿子走得疯狂,士兵们的嘴巴里又全都是脏话,他还是不肯相信这是梅馨的士兵,一直在轿子里保佑到都督府,直到梅馨走出都督府,请他下轿,他这才笑成了一朵花。自此,长沙大权被谭延恺掌握在手。

20多天后,在武昌的黎元洪也效仿了他这副德行一次。

谭延恺掌握了长沙的大权,但他知道,这种权力很容易就会丢失。因为焦达峰的新军第49协还没有闹明白怎么回事,群情沸腾。谭延恺就将49协所有人都送上了湖北前线,他对这些人说,一定要革命,如今湖北正处在革命的困难阶段,我们帮他们把革命进行到底。

这些人当然不会想别的,全都去了湖北。这些人一走,谭延恺当然还不能闲着,又把第50协中的愤怒份子编到新的军队里,也送到前线去。他身边只留下梅馨的军队,做完这些后,他心里才有了底。但这低只是在长沙安全了,湖北的战斗还在继续,谁胜谁负还说不准。

谭延恺一定要走找这一步,否则,将来他会被拉到北京去砍脑袋示众。

他问梅馨,你说这革命算是成功了吗?

梅馨头脑简单,不知道。但他还是说了,应该成功了吧,大家不是一直在为了革命而战斗吗。

这答案显然不能让谭延恺满意。他对当时的局势做了一番评定,评定结果让他忧心忡忡。在当时,即使新军闹得厉害,但真正在中国拥有强大武里的还是袁世凯。袁世凯被清政府任命为剿灭革命党的闹事活动,清政府对其支持可以想见,袁的军队训练有素,并且装备精良,新军在他眼里如同散兵游勇。如果不是袁世凯为了保存实力,武昌的新军恐怕早被他消灭了。

谭延恺衡量再三后,还是做出了决定“革命”的意向。他以湖南都督的名义,向全国发出通电,促使各省参加反清起义。

他这样做,倒不是他真的想革命,而是他怕自己身单力薄,一旦失败,自己去死,太难看了。大有找点垫背的意思。

不过,他鼓动大家造反,也有谋略。他特别对广西巡抚沈秉堃感兴趣,首先,沈巡抚是湖南人,其次,如果从广西向长沙南面出兵攻击湖南,大部兵力已抽调援鄂的湖南很有可能首先崩溃。谭延恺对这位老乡是又爱又怕。所以,连续电报,连续的派人去说服,很快,沈巡抚也是见到大清大势已去,就同意了宣布独立的要求。然后就是福建巡抚孙道仁,他的孙道仁可就没有对沈巡抚那么客气了,写了一封威胁信,说你要是不跟我们与大清摊牌,我们就把你在湖南家的房子充公,如果公家不要,就点火。你家的祖坟我也知道在哪里,到时候派人去给你刨喽!让你没有脸见你的列祖列宗。

孙道仁气得哇哇怪叫,但他也是读书人,不能让祖宗蒙尘,只好通电宣布独立。接着各地宣布独立的消息就此起彼伏,纷纷不断了,据说连云南蔡锷起义,也与谭延恺的督促有关。

你很难想象,清朝末年,仅仅凭一张鼓励电文,就让整个中华大地的大部分省份宣布独立,宣布与清政府划清界限。暂把大时势抛去不谈,只就每个省的当家人本身来讲,他们可都是朝廷钦点的官员,百分之百是传统士大夫。说跟朝廷翻脸就翻,可以想见,当时的中国,传统士人的脸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是无耻。

在帝制社会,尤其是明清两朝,士大夫能够众进士而且点翰林,是科举途上最荣耀的事情。一旦中进士,点翰林后,如果不犯大的原则性错误,仕途根本不用愁。大清末年,有两位进士走上了邪路。一位是后来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另一位就是谭延恺。

谭延恺中会元在湖南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不知湖南人是否天生愚蠢,还是心高气傲,在谭延恺之前,已经有二百年没人中过会元了。那个顶着举人第五名的王恺运听说谭延恺中会元后,兴奋的几天没有睡觉,说是破了湖南的天荒。

但有个屁用,这个破了湖南天荒的人让他后来很是愤怒,居然参加了反清革命。从湖南传统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说,谭延恺后来不但没有让他们自豪,反而让他们大为感到羞耻。但更使他们羞耻的是,谭延恺并非真的是革命,他是为了革命而革命的。应该为他的“革命”二字加上一双引号,才是真正的革命的谭延恺。

“革命”的好手

1911年11与11日,武昌新军营里,有人放了第一枪。这一枪有一个标志:书面上结束了中国帝制社会,进入了还不知道是什么的社会。直到现在,也没有知道是谁放了那第一枪,那第一枪意味着,仅仅靠独立是不行了,必须要革命。

我一直疑心,那第一枪是枪走火。因为孙中山一直在准备发动革命,可这一次武昌的枪声却不是他指挥的。仿佛是一个教练员,还没有喊预备,一个队员就冲了出去。

不知道孙教练事后对这一态度是什么样的,他后来总被袁世凯逼得要死要活,跟这次没有直接领导武昌起义有那么一点点关系。

书面上,辛亥革命一成功,民国就建立了。

谭延恺开始了他第一次春风得意的督湘主政。他把形势看得相当清楚,一方面与看似前途光明的同盟会会员黄兴、宋教仁这两个湖南老乡拉上关系,同盟会一改成国民党,他则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湖南支部的支部长,另一方面,他看到袁世凯虽然也宣布革命,但热情不高,就跟袁世凯主动搭茬。不久后,孙中山无奈之下让出大总统给袁世凯,谭延恺立即通电拥护袁就任首任民国大总统,不但嘴巴上说,手上也不含糊,拿了百万银子到北京,给袁世凯。袁世凯对这位识时务的俊杰很是满意,就宣布正式任命谭延恺为湖南都督。

湖南都督,并且是民国大总统任命的,可想而知,对于知识分子谭延恺来讲,这是多么大的荣誉。那段时间,谭延恺的心都飞上了天,在长沙把日子过得开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