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帝王统驭智慧方略全书
7696000000014

第14章 博采众议篇(2)

宋太宗年间有这样一个案子。招讨使李继隆与转运使卢之翰有仇,他总想陷害卢之翰,除掉他,以解自己心头之恨,于是就想了一个奸计。李继隆先给转运司发了一个公文说:“朝廷准备八月份出兵打仗,转运司迅速筹备粮草,以待军需。”转运司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后勤部门,专门调拨粮草,接到公文后立刻派人调集粮草。筹措齐备不久,李继隆又来文说:“据占卜,八月出师对国家不利,没有取胜的把握,故改在卦相好的十月出兵。”这样,转运司又把筹集到的粮草发散了出去。李继隆得知转运司手中没有粮草了,又发文说:“据探马来报,敌寇已经在搔扰边境,我军必须马上进兵,粮草等军需物资即刻装车运送。”转运司刚把粮草散出去,一时收不上来,做了难。李继隆乘机向皇上奏本,说:“转运使卢之翰失职,军需物资缺乏供应,延误了战机。”

宋太宗看了奏折大怒,当即命人带着他的命令骑快马去取三个转运使的脑袋。宰相吕端,枢密使柴禹锡见太宗如此大怒,都不敢替他们说话。这时,枢密副使钱若水站出来向太宗说:“陛下您先别生气,这件事还是先查一查到底是怎么回事,弄清事件的原委再做处理也不晚呀。”太宗正在气头上,也不理睬钱若水,一甩袖子怒冲冲回后宫去了。吕端和枢密使-见此情景也都各自回家了,只有钱若水留在殿上不肯走。

太宗吃过饭,气稍微消了些,才想起几位大臣还在殿上不知怎么样了,于是派宦臣到殿上看还有谁在。内臣回来禀报说:“有一个细瘦的老者还没走。”太宗知道是钱若水,就出来责备他:“我把你从同州推官升到枢密副使,是因为看你为人贤德,办事得力。现在你不能为我办事,还留在这里干什么?”钱若水回答说:“圣上,假如我按照您的旨意办,诛杀了这三个人,宰相和枢密因为我没有调查事情原委就处置人,要拿我问罪,就是问了死罪,我也在所不惜,因为我应当报答您对我的知遇之恩。可李继隆虽然作为皇亲有尊贵的地位,您如果只凭他的一道奏折,就诛杀三个转运使,您以什么理由向天下人解释呢?明君之举应该是把事实查清楚再做结论,如果他们罪不当赦,那时您下令杀他们,也好使天下信服。”太宗这时怒气已消,认为钱若水说得在理,同时也怕此事处理不当损害皇帝的名誉,于是又召吕端等人上殿商议此事,最后同意了钱若水的做法。调查以后得知三人确实没能按时供应粮草,但又另有原因,于是免除了三人的死罪,罢黜为行军副使。后来又了解到所谓敌人入侵之事根本没有,全是李继隆为害他人编造的。于是罢免了李继隆招讨使的职务,改为秦州知州。

钱若水很会进谏,他的话从宋太宗的利益出发,而丝毫不为自己考虑,这样容易让皇帝接受。他的话语巧妙地暗示太宗如果处理不好这件事,会被天下人耻笑,而皇帝为保全面子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而避免了一起冤案。

臣智君明夺陈复陈

公元前598年,陈国夏征舒杀君主陈灵公,另立新君。南国霸主楚庄王兴师问罪,挥军直逼陈都,不仅杀了夏征舒,又将陈国纳入楚国版图,改称为楚县。楚王班师回朝,下属各国闻讯俱来朝贺,惟有大夫申叔时没有前来表态。楚王因此不悦,派人前去责问:夏征舒杀主,难道不该兴师问罪吗?申叔时求见楚王,当面陈述道:您听说过“蹊牛夺田’的故事吗?有一人为抄近路,牵着牛从别人田中走过,践踏了一些禾苗,田主一气之下将这人的牛夺去。大王若遇此事,您将如何来断?庄王随口应道:牵牛践田之人固然不对,而那田主夺人之牛也太过分了。若让我断,先斥责牵牛践田者,而后将牛还予他。申叔时接话茬说:大王明断。以此理相推,夏征舒杀君有罪,但又立了新主,大王讨其罪杀贼子足矣,可又夺其地盘为我有,是否与夺牛者的性质相同呢?楚王听之顿悟,随后将陈国版图归交于陈。

楚庄王夺陈复陈,固然与他的战略和胸怀有关,但更重要的,显然是申叔时直言进谏的效果。古时,君主具有绝对权威,臣下靠三寸不烂之舌。让君主改变主张,是件不容易的事。而申叔时不仅敢于直言进谏,而且比喻贴切,策略得当。他用一个“蹊田夺牛”的故事,引得楚王回心转意,从而达到了进谏的目的。

深入浅出晓人以理

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皇帝高宗召见刚从抗金前线返京的著名将领岳飞,谈话间问起岳飞近来是否得到什么好马,岳飞回答道:我以前曾有过两匹好马,尽管它们与众不同,胃口很大,每天要吃好几斗上等的豆子,饮十余斗水,还很挑剔,稍微有点不干净的食物就不吃不喝,可的确是本领非凡的良马。记得每次乘它们出去,刚开始出发时速度也就一般,可是越走越快,走到近100里时简直是在飞了。无论上午走出多少里路,到了下午仍可走200多里,到了目的地后,不出汗,不喘粗气,依然精力旺盛,不愧为任重而道远的好马哟,可惜现在它们已都不在了。如今我骑的这匹马,倒是没有特别之处,不计食物的好坏,什么草料都能吃,什么脏水都能喝,吃得也不多,一天也就几升,可是到了行军打仗的时候再看它,不等人坐稳就跑起来,跑上不到100里又没劲了,喘粗气,流大汗,双腿打颤,好像马上要累死了似的。这样的马是好喂养,也好调教,可是有什么大用处呢?不知陛下是否同意臣的这番议论。高宗会意地笑着说:我明白了你的意思,你的这番议论是说得好极了。原来岳飞早就想和高宗谈一谈如何选用、培养和爱惜人材的问题,只是没有适当的机会和方式,这次值皇帝问及马,便聪明地利用了比喻之法,恰当地阐述了这一问题,而高宗也迅速地理解了他的喻意。

房玄龄的遗言

公元648年,唐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在京城,病情加重,太宗亲自把他接到宫中,看到他病情有所好转,便喜形于色,病情加重则忧心忡忡。房玄龄把儿子们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蒙受皇上的隆恩,如今天下无事,只有东征高丽一事没有终止,大臣们都不敢劝谏,我明知不对而又不说,真是死有余辜啊!”于是他引用《老子》的话向太宗上表说:“知道满足,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不会遇到危险。陛下所建的功名威德也可以知足了,开拓疆土也应适可而止。而且陛下对将要判死刑的犯人,还要三番五次地复审,这不正是重视人的性命吗?假如高丽不遵守臣属的礼节,我们可以诛伐他们;假如他们侵扰老百姓,我们可以灭掉他们;假如他们已成为中原的祸患,我们可以除掉他们。而今这三条原因都没有,我们怎能驱使无罪的士卒往刀口上送呢?希望陛下停止对高丽的征伐,给他们以悔过自新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远近归服。我活不长了,如果陛下能够记住将死者的哀鸣,死了也将不朽。”太宗也被房玄龄这种为国分忧的精神所感动了。

高允力劝文成帝

高允喜欢直言相谏,当朝廷内有什么事做得不对时,他就立即请求晋见。文成帝常常屏退左右和他一人商谈,有时一谈就是一整天。高允有时说话言词激烈,切中要害,文成帝听不进去,就命侍从把高允搀扶下去,但他始终对高允很好。他对下臣们说:“高允才是地地道道的忠君之臣。朕有了过失,他没有不当面批评的,甚至有些话,朕难以接受,但高允并不回避。朕由此知道了自己的过失,而天下人却不知道,这难道不是忠心吗?”

公元458年,北魏高宗返回平城,兴建太华殿,在给事中郭善明的游说下,又要大肆修筑宫殿。高允劝谏说:“太祖时开始兴建城池街市,他是利用农闲时节,现在,永安前殿足够朝会时使用,宴请、歇息有西堂、温室也足够了,紫楼也足以用来登高远望。况且,既便要扩大建设工程,也应慢慢进行,不可仓猝行事。现在核算一下,要抽调民侠差役2万人,而羸老、病弱供应饭食的,又要增加一倍,如果一个农夫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现在动用4万人,这些劳力和费用是无法计算的。所以这正是您应慎重考虑的事。”文成帝接受了他的劝谏。

古弼选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