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夜,正式谈判在东野一兵团政治部举行。曾泽生派出的正式代表是暂编第二十一师副师长李佐、第一八二师副师长任孝宗(李、任均为地下党组织联系人)。解放军方面的代表是第一兵团政治部主任唐天际、联络部长刘浩。为表真诚和防止不测,他们带来了蒋介石15日空投的突围手令和郑洞国新拟定的突围计划。一见面,李佐便开诚布公地说:“曾军长全部接受贵方提出的五点建议,对新七军设防、对本军五十二师人事处置等,已作部署。其他尚待解决的问题,曾军长派我们来商量。”唐天际首先代表兵团首长对第六十军起义表示欢迎。告诉他们,部队起义后的待遇与解放军完全一样。有些具体问题、细节问题,曾军长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定下来,有些可以与曾军长进一步研究决定。对他们提出第六十军官兵愿意参加打新七军一事,唐天际说:“六十军被围时间已很长,官兵们吃不饱饭,身体虚弱,不必参加解决新七军的战斗了。起义后即出城。”据李、任事后转达,曾泽生听他们转达了这一意见后,很感动,很是高兴。
17日拂晓,是郑洞国计划突围的日子。虽然得知已取消突围计划,曾泽生还是率先行动了!这天夜里,他首先召开第一八二师和暂编第二十一师营以上军官会议,宣布反蒋起义。受气已久、困厄多日的各级官佐,如释重负,一呼百应。接着,由副官处通知非滇系的暂编第五十二师师团两级军官到军部开会。曾泽生、陇耀、白肇学分头将起义的打算告知他们。结果多数人表示拥护,愿意一道走,少数人反对,嚷着要报告郑洞国。赞成者,经过工作迅即派回去稳定部队;反对起义的,被当场拘捕、关押起来。当天下午3时,曾泽生便和刘浩等一起出城,与解方等一兵团司令部机关的同志最后商定了防务交接计划。
晚10时,曾泽生等正式发出通电,宣布率第六十军全体官兵起义,参加解放军。电文两份。一是给毛泽东主席等军委和东野领导的:
毛主席、朱总司令、林司令员、罗政委钧鉴:
蒋介石以权术窃据国柄,勾结美帝国主义,戕害人民,危害国家。蒋党政府之腐败,自古未闻。官厅之贪污,前所未见。人民所受之苦痛,亦莫过于今日。凡有血性,莫不痛心。全军官兵,为争取国家生存及人民幸福,一致决心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拥护中共主张,实行土地改革,服从中共领导,打倒蒋介石,彻底推翻美蒋在中国的统治,以解国人倒悬。除通电全国外,全军各就原防,敬候明命。祈即指示任务,俾便遵行为祷。
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第一八二师师长白肇学,
暂二十一师师长陇耀及全体官兵同叩
十月十七日
另一份电报,致全国报馆并各界群众:
全国各团体、各报馆转各界同胞钧鉴:
蒋介石以权诈盗窃国柄,钳制民意,词严恫吓,假行宪之名愚弄天下。对外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献媚于美帝国主义。对内不恤摧残国本,制造反人民战争。吾人经八年来之艰苦抗战,创痛巨深,莫不希望和平,方冀产生民主政府,建设自由平等之新中国。讵料蒋介石贪残险狠,倒行逆施。光复以还,变本加厉。时至今日,蒋区人民流离颠沛,水深火热。而蒋政府及其所属官吏之贪污腐化行为,愈益置国家民族于生死于不顾。吾人自出关以来,举凡接收统治人员之贪污狼藉,东北同胞之流离失所,身经目击,为之疾首痛心。尤以今日之长春,死伤枕藉,饿殍载道。推源祸首,实由蒋家集团祸国殃民,流毒所至。吾人至此,实已忍无可忍。为争取国家生存及人民生活,特高举义旗,齐集于毛泽东主席领导之下,参加人民阵线,拥护土地改革,与全国反蒋革命军民携手同心,打倒蒋介石,彻底肃清美蒋在中国的统治,建立独立、民主、和平、富强之新中国,剑及屦及,终始此心,敬维鉴领。
长春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第一八二师师长白肇学,
暂二十一师师长陇耀及全军官兵同叩
十月十七日
午夜12时,解放军部队悄然进城接防,第六十军部队撤出城外,连夜开往九台休整。一出城,起义官兵们就纷纷将帽徽扯下扔掉,有的索性将帽子扔了。
18日天一亮,纵贯长春市南北的大同街以西的新七军官兵惊骇地发现,街东地区一夜之间变样了!街面上没有了喧嚣、吵闹,秩序井然。站岗的、穿行的,已不是士气低落、萎靡不振的第六十军,而是士气高昂、神采飞扬的解放军了。
病卧在床多日的李鸿,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遥望街面,百感交集,久久无语。这是预料中的,他不感到突然。两天前郑洞国故作姿态地召开突围会议,曾泽生就没参加。私下通话中他已差不多与李鸿把话说明了。李鸿当时也袒露了自己的想法:“六十军无希望,新七军就能挺下去吗?三十八师都靠不住,还能靠谁?现在是上下、官兵各有各的想法。围在城里还能守着,一出城就散了。下令突围和下令解散、下令投降差不多!”既然第六十军已走出这一步,还有什么等的?李鸿当即派人与解放军联系。
18日上午,第六十军赴九台休整,一切起义事宜交割处理完毕后,萧劲光与萧华等兵团首长会见了曾泽生、陇耀、白肇学等起义将领。
会见是在四家子兵团司令部进行的。曾泽生一下车,萧劲光就热情地迎上去,紧握着他的手说:“欢迎你呀!你率部起义,是大好事,今后我们是一家人了。”曾泽生满脸恍然:“我感谢共产党对我六十军三万余众的争取和挽救,得到生存,今后绝对服从命令,接受改造。”萧劲光见曾泽生讲话字斟句酌,很拘谨,便笑着说:“今天见面,其实我们是老战友了。北伐战争,你在三军,我在二军,打仗时两个军一直是同路。那时,我参加了国民党,还是师党代表。抗日战争中,一起打过日本人,你有战功么。现在你参加了革命队伍,就更是一家人了。”这样一说,曾泽生感到亲切,尴尬顿消,也笑了。说话间,报社的记者已到,萧劲光、萧华一起与曾泽生在指挥所门前照了相。中午,萧劲光、萧华等宴请了曾泽生等参加会见的第六十军将领。
在萧劲光会见、宴请曾泽生期间,李鸿派代表到了东北军区政治部前方办事处驻地穷岗子,明确表示愿意无条件投降。由于双方都有思想准备,很快达成了协议。19日上午10时,新七军按照预定方案撤出城外,解放军接收了西半城的防务。
至此,两个军的部队先后撤走,长春市已可算得全部解放了。
但国民党军驻长春最高长官郑洞国及其卫队,依然占据着市中心的中央银行大楼。解放军接防后,阖城工商各界很快恢复秩序,车辆穿梭,人流如逐。唯有银行大楼,无人出,无人进,死气沉沉,孑然孤立。郑洞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涸辙之鱼。他已经连续两天没有合眼了。不用说,也没有饭吃(后来解放军接收大楼,看到郑的办公桌上还有啃剩的马骨头)。郑洞国心中有怨气,对曾、李二人不满意,但没有理由埋怨曾、李二将不仗义。行动前,他们先后都曾与他打招呼,坦诚地劝他“审时度势”,“反躬自省,同襄义举”。但他郑洞国是“嫡系”,是深受校长信赖的“黄埔一期”,哪能和他们一样?他只能是:“临危受命,义不容辞,明知不可而为之……既然跟国民党干了几十年,惟有尽自己的力量,挣扎到它垮台为止,这样才能问心无愧。”(郑洞国后来回忆文中语)
萧劲光没有下令缴郑洞国卫队的械,更没有夺取郑洞国的指挥所。他要做到仁至义尽,工作要做到家。前一天,即18日上午,萧劲光会见曾泽生前,收到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自给郑洞国拟发的电报:
洞国兄鉴:
欣闻曾泽生军长已率部起义,兄亦在考虑中。目前,全国胜负之局已定。远者不论,近一个月,济南、锦州相继解放,二十万大军全部覆没,王耀武、范汉杰先后被俘,吴化文、曾泽生相继起义,即足证明人民解放军必将取得全国胜利已无疑义。兄今孤处危城,人心士气久已背离,蒋介石纵数令兄部突围,但已遭解放军重重包围,何能逃脱。曾军长此次举义,已为兄开一为人民立功自赎之门。届此祸福荣辱决于俄顷之际,兄宜回念当年黄埔之革命初衷,毅然重举反帝反封建大旗,率领长春全部守军宣布反美反蒋,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赞成土地改革,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则我敢保证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必然依照中国共产党的宽大政策,不咎既往,欢迎兄部起义,并照曾军长及其所部同等待遇。时机急迫,顾念旧谊,特电促速下决心。望与我前线萧劲光、萧华两将军进行接洽,不使吴化文、曾泽生两将军专美于前也。
周恩来十月十八日
萧劲光命将电报抄好,当即派代表通过关系送交给了郑洞国。
郑洞国接到电报时,新七军已决定放下武器,大同街两边电话已架通,解放军、新七军的官兵已公开交往,在一起吃饭了。直至第二天,新七军全部撤走,中央银行大楼孑然独立,四周既无包围的部队,也无枪声。窝据楼中的郑洞国,回想几个月的经历、最近几天的变化,一切如烟,恍若隔世。他理解曾泽生、李鸿他们的选择,感激周恩来的情意,更感谢萧劲光体谅他的处境和用心——郑洞国要“体面的投降”,要“全节”。
长期共事的部属了解自己的长官。此前,长春守军参谋长杨友梅为防止郑洞国“成仁”,强行收走了他的手枪。而后又派人与解放军谈妥,延迟两天,让卫队朝天放枪,佯装以大楼为据点“抵抗”到最后再放下武器——最好发表“郑洞国负伤被俘”的消息。当唐天际把杨友梅这一要求报告萧劲光时,萧劲光笑了:由他,这就是郑洞国!
21日拂晓,萧劲光带着部队抵近中央银行大楼,准备依约接收郑洞国投降。4时整,大楼内外突然枪声大作,窗口斜向上空一阵阵吐着火舌。直到从沈阳方向来的飞机在空中转了几圈飞走后,枪声才嘎然停下来。接着,有人举着白旗从楼内走出。郑洞国投降了!
萧劲光的秘书罗钰如向郑洞国随从问起打枪的事,回答是:先给蒋介石发了电报:“曾叛李降,弹尽粮绝,退出中央银行大楼。来生再见!”继而打开报话机,放枪撤退,算最后交待。
向来一直被认为忠厚老实的郑洞国,最后还是撒谎了!然而,《人民日报》并没客气,翌日便刊出大字标题:《郑洞国率部投降长春完全解放》。
或许是真的相信了电报和枪声,亦或许是另有用意,南京《中央日报》24日姗姗发稿:《郑洞国壮烈成仁三百官兵全体殉职》。文中肃然写道:
据悉,孤守长春之东北剿匪总司令兼吉林省主席郑洞国将军,自市区战起,率部坚守核心据点中央银行大楼,与匪英勇搏斗,嗣以弹尽粮绝,终于二十一日上午发出最后之一弹,壮烈成仁。所属三百官兵,亦全体殉职。郑氏十八日电致其夫人陈泽莲女士称:“望保重,永别矣!”二十日致杜聿明、赵家源及诸友好电称:“现虽大势已去,当奋斗到底,以保吾党革命军人之忠贞气节。希释劳念!”
任何文字都不如事实有说服力。兵未血刃,长春解放了。连续多日,解放军的大车结成队风驰电掣地往城内运粮、运煤,运各种食品。饱受国民党军抢掠之苦,数月糠菜不保的市民热泪盈眶:“灾难终于过去了。共产党来了,这就好了!”
若干年后,军史专家撰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中称:“长春从长围久困到和平解放,是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兵不血刃解放具有坚固设防大城市的一个成功范例,为以后采取在军事压力下争取和平解决守城之国民党军,提供了宝贵经验。”
10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在获悉长春已和平解放的消息后,便电致东北野战军领导:“令萧、萧迅速结束长春工作,一切交陈正人接管,率十二纵及11个独立师的大部,取捷径开至沈阳、营口、沟帮子三点之间,除以一部守备营口外,主力由东向西,配合锦州我军作战,准备全歼廖耀湘兵团,攻取沈阳。”当日,东野首长根据军委的电报指示,更具体的电示一兵团:“萧、萧、陈、唐、解应率长春附近之所有独立师,采取平行道路,迅速向通江口、开原、南城子之线急进,到后依情况或接继十二纵包围铁岭及抚顺之敌,拖住敌人,或参加彰武、新立屯附近之大会战。我由长春南下各部,必须执行夜行昼息原则,以求保持秘密,以免吓退彰武、新立屯等处之敌。”
接到电报,萧劲光深知形势急迫,立即召开会议部署落实。首先,按照东北局的批示,由第一兵团和独立十一师及地方上的领导,组成了长春军事管制委员会,组建了长春市卫戍司令部。接着,将长春市的管理和防务分别移交给他们。随后,便抓紧整编、补充部队,准备武器弹药和后勤物资。
在这期间,萧劲光还挤时间再次到九台看望了起义的第六十军官兵,向他们转达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和军区首长的慰问和关怀。起义后,第六十军绝大多数官兵思想稳定,表现是好的。特别是看了慰问团演出的《白毛女》、《血泪仇》等戏后,深受触动,真切的感到共产党是穷人打天下,起义的路子走对了。当然问题也不少。特别是由地方土杂部队改编的第五十二师,内部打斗、侵犯群众纪律的现象不断发生。直到这次移交卫戍区代管时,仍有人主张将其缴械,或将官兵分开。或许听到了这些言论,曾泽生也主动向萧劲光提出:“我的部队随你们调整,只是希望不要编得太散。我们师以上干部听从你们分配。”萧劲光认真作了曾泽生的工作,请他相信共产党对起义官兵的政策。在移交会上,他又用红军时期教育改造第二十六路军(红五军团)的例子说服大家,教育大家做好第六十军的改编工作。并研究加强了工作班子,给第六十军增配了政工干部。在即将离开长春的时候,他又专门与团以上军官讲了话,鼓励他们发扬护国护法的光荣传统,在推翻美蒋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战斗中建功立业。时过不久,这支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这一切部署停当,10月22日黄昏,萧劲光率东野一兵团等部十余万大军,连夜出发,多路并进,奔赴血火争夺的辽西战场,前往参加解放沈阳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