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7724100000040

第40章 羊病(5种)(2)

本病的症状可见二种类型:一类以抽搐为特征,羊在倒毙前,四肢强烈划动,肌肉颤搐,眼球转动,磨牙,2~4小时内死亡。另一类以昏迷和静静死亡为特征,可见病羊步态不稳,以后卧地,并有感觉过敏,流延,上下颌“咯咯”作响,继而昏迷,角膜反射消失,有的可见腹泻,3~4小时内静静地死去。

主要变化是肾软化和肠出血。肾脏表面充血,实质松软如泥,稍压即碎烂,色灰暗,黑红如酱,用水冲洗可冲去肾实质。小肠充血、出血,甚至整个肠壁呈血红色或溃疡。心包积液,含有絮状纤维素,心内膜可见出血点。

诊断与疫情报告

由于病程短促,生前确诊较难。确诊应作实验室检验,证明其肠内容物中是否有毒素存在。

1.病料采取:采取回肠一段(约6~l0厘米),两端结扎,保留肠内容物于其中。由于此病可能与炭疽、巴氏杆菌病、大肠菌病等混淆,同时也要取肝和脾做细菌学检查。

2.毒素检查:先将肠内容物倒出,用生理盐水稀释1~3倍,离心5分钟(3000转/分),取上清液,最好经细菌滤器过滤后注射动物以检查其中有无肠毒素。实验动物用兔(静注2~4毫升)或小白鼠(静注0.2毫升)。先做小量注射,注射后半小时如无反应可用较大量注射同一动物或另一动物。如肠毒素含量高、少量注射即能使动物于10分钟内死亡。如肠毒素含量低,动物也可能于注射后0.5~1小时倒下,呈轻度昏迷,呼吸加快,经1小时可恢复。正常的肠内容物不引起任何反应。

3.中和试验:为了确定菌型,用标准产气荚膜梭菌抗毒素与肠内容物滤液做中和试验。其方法如下:取灭菌试管4支,每管装入上述对兔(鼠)两倍致死量的上清夜,再在各管中分别加入等量B、C、D型抗毒素(血清),但第四管只加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将4管同时放置37℃温箱中,40分钟后再注射兔、鼠各2只,观察死亡情况作出诊断。

羊肠毒血症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常发地区,每年在发病季节定期接种羊肠毒血症菌苗或三联苗(羊快疫、猝疽、肠毒血症)或五联苗(羊快疫、猝疽、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详见魏氏梭菌病。

本病虽然是散发性的疾病,但由于其分布相当广泛,因而引起的损失仍然不小。同时在某些地区,有时大量发病,造成羊只的大批死亡。因此,应注意搞好防制工作。

发病羊群应迅速倒场到高燥地带放牧,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吃嫩草,必要时饲喂干草,并防止混入泥沙。应经常饲喂食盐及人工盐,或每只大羊灌服0.5%高锰酸钾250毫升。

干酪样淋巴结炎

干酪样淋巴结炎是由假(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淋巴结、肝、肺、脾、肾等器官发生大小不同的结节,内含淡黄色干酪样物质,在眼观上与结核病的结节相似,所以又叫假(伪)结核病。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体为假结核棒状杆菌,不形成芽胞,抵抗力很弱,容易被杀死,故在土壤中不会长期存在下去。本菌对干燥有抵抗力,在自然环境中能存活很长时间,对热和多种消毒剂敏感。

养羊的圈舍是本菌繁殖的良好环境,所以大的牧场羊群易患本病,传染途径主要经伤口传染,如剪毛、去势、断尾、脐带以及其他伤口。消化道也可感染。细毛羊比粗毛羊及杂种羊发病率都高。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羊淋巴结肿大,多出现在颜面、颈及肩部,躯体前半部较多见,腹部及背部也有发生。全身出现脓疮几个至几十个,大小不等,小的如玉米粒大,大的约3~4厘米。病灶切面坚硬,内含淡兰、淡绿或黄色脓液,脓液黏稠,有的发干如干酪样。病灶界限明显,当脓液排出后,病灶呈规整的圆腔。本病不仅侵害体表淋巴结,也侵害内脏淋巴结,常见胸腔、腹腔、肠系膜、肝、肺及乳房的淋巴结。当未侵害内脏淋巴结时不显任何症状,当侵及内脏时则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日渐消瘦、衰弱而死亡。

外观体表及内脏的淋巴结有大小不等许多脓肿灶,病灶切开内含有色脓液,被囊增厚,病灶界限清楚。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特殊的病灶即可作出诊断。脓汁涂片染色镜检可发现典型的假结核棒状杆菌,必要时以无菌手术采取未破溃的淋巴结中的脓汁,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内脏患病羊有较高检出率。

干酪样淋巴结炎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疫苗。

预防本病只有注意消毒,避免羊体受伤,尤其当剪毛、去势、刻耳、断尾及各种手术出现的伤口,要及时用5%碘酒消毒。处置脓肿时要慎重,不能随意排脓于地面,脓液要收集并彻底消毒,防止扩散。

绵羊体表毛密处脓疮不易发现,所以有本病流行的地区要经常触摸体表,发现节结切开排净脓液后,向病灶内塞入5%碘配棉球。术部切开排脓消毒要及时,防止病菌入血,而引起身体其他部分发生脓肿,引起扩大感染。患部涂碘酒一次即可治愈,严重的涂两次。对侵害内脏的病羊,可用抗菌素治疗。

本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因脓肿有厚包囊,疗效不好。早期用05%黄色素10毫升静脉注射,与青霉素并用,可提高疗效。

绵羊疥癣病

绵羊疥癣病俗称癞,学名螨病。它是绵羊常见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慢性的寄生虫性皮肤病。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疥癣病对绵羊的危害较为严重,如果防治不及时,会造成个别病羊死亡。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的病原有3种,即疥螨、痒螨和足螨,绵羊疥螨危险最重。

疥螨是一种小寄生虫,肉眼看不见,呈灰白色或略带黄色,近于圆形,长0.2~0.5毫米,有足4对,很短,2对向前,向后的2对在腹下,末端不露于体外。虫体较大,椭圆形,长0.5~0.8毫米,虫卵呈灰白色、透明、椭圆形,卵内含有不均匀的卵胚或已成形的幼虫。螨类的生长发育均在宿主身上,经过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从卵发育为成虫约2星期左右。

疥螨在皮肤角质层下进行发育和繁殖,挖掘隧道,以表皮细胞和淋巴液为营养,寄生在皮肤表面,不掘隧道,吸吮皮下的淋巴液和血液。足螨亦寄生在皮肤表面,采食脱落的上皮细胞,如皮屑、痂皮等。

传染源为患病动物与外界的活螨。主要由于健畜与病畜直接接触或通过被螨及其卵污染的厩舍、用具等接触引起感染。另外,也可由饲养人员或兽医人员的衣服及手传播病原。螨病主要发生于冬季和秋末春初。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剧痒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病势越重,痒觉越剧烈。患畜感染初期局部皮肤上出现小结节,继而发生小水疱,有痒感,尤以在夜间温暖厩舍中更明显,以致摩擦和啃咬患部,局部脱毛,皮肤损伤破裂,流出淋巴液,形成痂皮,皮肤变厚,皱褶、皲裂,病区逐渐扩大。

由于炎症的浆液性浸润,形成小结节和痂皮,表皮角质化,失去弹性,变厚,毛囊汗腺破坏发生脱毛。虫体代谢产物被吸收入血,动物发生代谢障碍、贫血,白细胞增加,血色素减少。

诊断与疫情报告

对有明显症状的,根据发病季节、剧痒、患病部位皮肤的变化等,确诊并不困难。但症状不明显时,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选病变部与健康部的边缘,用刮勺蘸取甘油水,刮取皮屑及皮肤组织适量,加10%苛性钠,在酒精灯上煮沸使痂皮与被毛溶解后自然沉淀,吸取沉渣镜检,发现螨虫即可确诊。

绵羊疥癣病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疫苗。

定期检疫动物,在剪毛后和秋季各药浴一次,并对圈舍、场地、用具经常进行消毒,保持圈舍清洁、干燥、通风。

一旦发现病羊,要立即进行隔离,对症治疗,并对病羊用过的的圈舍、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以防止和控制疥癣病的蔓延。

药浴用药可选用林丹乳油、螨净等药物,也可用口服或肌注灭虫丁、伊维菌素进行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