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风的生意
1956年,松下电器与日本生产电器精品的大阪制造厂合资,建立了大阪电器精品公司,开发制造电风扇。当时,松下幸之助委任松下电器公司的西田千秋为总经理,自己任顾问。
尽管这家公司的前身是专做电风扇的,而且后来还开发了民用排风扇。但是相比而言,产品还显得很单一。西田千秋准备开发新的产品,试着探询松下幸之助的意见。松下幸之助对他说:“只做风的生意就可以了。”
当时松下幸之助的想法,是想让松下电器的附属公司尽可能专业化,以图突破。可是松下精工的电风扇制造已经做得相当卓越,颇有余力开发新的领域。尽管如此,西田千秋得到的仍是松下幸之助否定的回答。
然而,西田千秋并未因松下幸之助这样的回答而丧气。他的思维极其灵敏,他紧盯住松下幸之助问道:“只要是与风有关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吗?”
松下幸之助并未细想此话的真正意思,但西田千秋所问的与自己的指示很吻合,所以回答说:“当然可以了。”四五年之后,松下幸之助又到这家工厂视察,看到厂里正在生产暖风机,便问西田千秋:“这是电风扇吗?”
西田千秋说:“不是。但它和风有关。电风扇是冷风,这个是暖风,你说过要我们做风的生意,这难道不是吗?”
后来,西田千秋一手操办的松下精工关于“风”的产品,已经是非常丰富了。除了电风扇、排气扇、暖风机、鼓风机之外,还有果园和茶圃的防霜用换气扇,培养香菇用的调温换气扇,家禽养殖业的棚舍换气调温系统……
只做风的生意,西田千秋为松下公司创造了无数的辉煌。
看到别人未曾看到的,想到别人未曾想到的,这就是创新。它需要一个人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并理智地付诸行动,下一个奇迹也许就是你创造的。
唐太宗的金丝雀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坐上了龙椅宝座,开始统治天下。
有一天,风和日丽,唐太宗李世民在百花园中赏鸟散步,他对一只印度国进贡的金丝雀非常喜欢,围在笼子边左看右看也看不够,这只金丝雀羽毛艳丽,叫声婉转悠扬。唐太宗实在是喜欢得不得了,于是就命人把那只小鸟取了出来,放在自己的手掌上把玩。说来也奇怪,这只小鸟经过专门训练后,特别乖巧可人,也不飞,只在李世民的手中蹦蹦跳跳,叫人爱不释手。
这时,有人禀报说丞相魏征有事进谏,唐太宗一听脸色一变,他深知魏征的为人,他最恨朝廷官员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就连李世民也惧他三分。
可是,现躲也来不及了,而且把金丝雀放回去也来不及了,因为随着禀报,魏征已经来到了唐太宗面前,唐太宗无奈,只好把那只金丝雀塞进了自己的大袖子里。
魏征给唐太宗见过礼后,瞥了一眼唐太宗,又见他的袖子中有物体在动,再加上近日耳闻唐太宗特别爱鸟,有时甚至贻误国事,心想这正是一个劝谏李世民的机会。于是,他就不停地禀报事情给唐太宗,弄得唐太宗手心不断出汗。魏征窃喜,又与唐太宗谈论起诸葛亮的《出师表》及为人君、为人臣的信条等,不知不觉地就过了两个时辰。
魏征觉得差不多了,这才起身告辞。等魏征走后,唐太宗把金丝雀拿出来一看,这只可怜的小鸟早已窒息而死了。
唐太宗长叹一声:“魏征啊!我算是服了你了!”
在战争中讲究的是:“逢强智取,遇弱活擒。”在为人处世中也是如此,面对不好“惹”的人,就得多动动脑筋。
张巡用草人
唐朝中叶,安禄山发动叛乱。叛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这一天来到了雍丘。著名将领张巡率领雍丘军民进行了积极的抵抗。守卫战坚持了40多天,城中的箭都已用完。张巡叫士兵们扎了一千多个草人,给草人穿上黑衣,系上绳子。晚上,叫士兵提着绳子把草人从城墙上慢慢放下去。围城的叛军以为是唐军偷越出城,一阵乱箭射去。等草人身上扎满了箭,士兵们再把草人拉上城来。这样反复好多次,得到了十几万支箭。秘密泄露出去,叛军才知道张巡用了草人借箭的计策。又一天夜里,只见又有好多人从城上吊了下去。叛军将士都哈哈大笑,嘲笑张巡愚蠢。有个将领说:“张巡还想用草人来赚我们的箭呀,弟兄们,别上当啦!咱们不理他,让他们等着吧!”
过了一阵子,有人报告城墙上的草人不见了。那个将领说:“咱们不射箭,张巡准是等得不耐烦,把草人收回去了。没事啦,大家都睡觉去吧。”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跑出一支唐军,直向叛军兵营杀来。城里唐军也擂鼓呐喊,就要杀出城来。叛军将士早已进入梦乡,遭到这突然袭击,立刻大乱。叛军将领从睡梦中惊醒,以为是唐朝的增援大军杀来了,不敢抵抗,慌忙下令放火,把那些工事壁垒一齐烧毁,然后逃跑了。原来这又是张巡用的计。这次吊下城来的不是草人,是唐军的敢死队。敢死队下城以后就找地方埋伏起来,到深夜发动突然袭击,城里再呼应助威,好像增援大军从天而降。其实敢死队一共才五百人。等叛军惊慌逃跑,敢死队和城里的唐军乘胜追杀十多里,取得大胜利,才收兵回城。
张巡运用他的聪明和智慧,在双方作战中大获全胜,由此可见,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从而施以一定的计策,必定会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
最富有的人和“教养”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由于亨利·福特接受的“学校教育”很少,所以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芝加哥一家报纸在一篇社论中称亨利·福特是“一个无知的和平主义者”。福特先生不满这种指责,向法院控告这家报纸毁谤他的名誉。当法院审理这个案子时,这家报纸的律师要求福特先生坐上证人席,以便向陪审团证明福特先生确实无知。这位律师问了福特先生很多问题,企图证明:福特先生虽然拥有许多关于汽车制造的专业知识,但总的来说,他却是一个很无知的人。
福特先生被问的问题很多,如“班尼迪特·阿诺德是何许人?”“1776年英国派了多少士兵前往美洲镇压叛乱?”……
对后面的问题,福特先生回答说:“我不知道英国究竟派了多少士兵,但我听说,派出去的士兵比后来生还回国的士兵多很多。”
福特先生对这种问题很厌烦,在回答一个特别具有攻击性的问题时,他向前倾身,用手指着向他提问题的律师说:“如果我真的想回答你刚刚提出的这个愚蠢的问题,或其他问题,让我提醒你,在我办公桌上有一排按钮,只要我按一下,马上就会有人来回答这些问题。请问,我身边既然有那么多专家能够把我需要的任何知识提供给我,我为什么还要在我脑子中塞进那么多的一般知识?”
这种回答当然是合乎逻辑的,这个答案也使律师哑口无言。法庭上的每一个人也明白,这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答案,而不是一个无知者所能提出的答案。任何人只要知道他在需要某种知识时,可从某处取得这种知识,以及知道如何把知识组织成明确的行动计划,那么他就可以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亨利·福特在他的“智囊团”的协助下,掌握了他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从而使他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学习在内容方面要有所选择,统筹安排,先学那些最实用的知识,最有助于发挥你特长的东西,最能发展你的事业的东西。这也是一门学问。一旦掌握了这门学问,你积累知识的时候就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人生的圆圈
大约10年前,我在一家电话推销公司作为业务员进行培训。
主管为了激励我们,有一次在培训课上用图诠释了一个人生寓意。
主管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在一个圆圈中间站着一个人。接着,他在圆圈的里面加上了一座房子,一辆汽车,一些朋友。
然后,他问大家:“谁能告诉我,这图意味着什么?”一阵沉默后,一位学员回答:“世界?”主管说:“基本正确。这是你的舒服区,这个圆圈里面的东西对你至关重要:你的住房,你的家庭,你的朋友,还有你的工作。在这个圆圈里,人们会觉得自在、安全,远离危险或争端。”
“现在,谁能告诉我,当你跨出这个圈子后,会发生什么?”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还是那位积极的学员打破沉默:“会害怕。”另一位认为:“会出错。”接着又是一阵沉默。这时主管微笑着说:“当你犯错误了,其结果是什么呢?”最初回答问题的那个学员大声答道:“我会从中学到东西。”
“正是,你会从错误中学到东西。”主管于是转向黑板,画了一个箭头,把圆圈当中的人指向圈外。他继续说道,“当你离开舒服区以后,你就把自己抛到了一个你感到不自在的世界里。结果是,你学到你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你增加了自己的见识,所以你进步了。”他再次转向黑板,在原来那个圈子之外画了个更大的圆,有更多的朋友,一座更大的房子,等等。
“如果你老是在自己的舒服区里头打转,你就永远无法扩大自己的视野,永远无法学到新的东西。只有当你跨出舒服区以后,你才能使自己人生的圆圈变大,你才能挑战自己的心灵,使之变得更加坚强,最终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不要拘泥于你已经熟悉的生活,只有积极进取的人才会迈出勇敢的一步,勇于接受挑战,接触全新的领域,才可能拥有成功的人生。
圣人之书与车轮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擅长做车轮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轮扁。
一天,齐桓公在殿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齐桓公读书读到妙处,不禁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很是得意。轮扁见齐桓公这样爱读书,心里觉得纳闷。他放下手中的锤子、凿子,走到堂上问齐桓公说:“请问,大王您所看的书,上面写的都是些什么呀?”齐桓公回答说:“书上写的是圣人讲的道理。”轮扁说:“请问大王,这些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他们都死了。”于是轮扁说:“那么,大王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很是扫兴。他对轮扁说:“我在这里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工匠,凭什么瞎议论呢?你说圣人书上留下的是糟粕,如果你能谈出个道理来,我还可以饶了你,如果你说不出道理来,我非杀你不可!”
轮扁不紧不慢地回答齐桓公说:“我是从自己的职业和经验体会来看待这件事的。就说我砍削车轮这件事吧,速度慢了,车轮就削得光滑但不坚固;动作快了,车轮就削得粗糙而不合规格。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得心应手,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由此看来,削车轮也有它的规律。可是,我只能从心里去体会而得到,却难以用言语很清楚明白地讲授给我儿子听,因此我儿子便不能从我这里学到砍削车轮的真正技巧,所以我70岁了,还得凭自己心里的感觉去动手砍削车轮。由此可见,古代圣人心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精华已经随着他们死去了,那么大王您今天所能读到的,当然只能是一些古人留下的肤浅粗略的东西了。”
理论来源于实践。再完善的理论,也无法囊括实践中的所有体验。越是需要高超技艺的实践,就越是难以用理论来描述。真想知道梨子的味道,还是亲自去尝吧。
作家的放弃与获得
1998年,著名作家毕淑敏成了心理学研究生。经过几年艰苦的学习,到2003年7月份,眼看就可以拿到心理学博士学位,但她却决定放弃文凭。
别人问她原因。
她说:“因为我不能去考外语、写论文;我担心一个几十万字的心理学博士论文写下来,我可能就不会写小说了。因为风格不一样,思维的训练也不一样。考外语,是一个死功夫。我想,生命对我这个年过50的人来说那么宝贵,不值得拿出半年时间,专门去念外语,去应对考试!”
毕淑敏清醒地认识到,生命原来是有长度的。在这有限的过程里面,首先就要珍惜,然后是为你的生命确立一个意义,要有一种终极的价值观。她于是选择了在西四环外开设“北京毕淑敏心理咨询中心”,她认为这是“助人和自助的工作”,是她极有兴趣探索和愿意去做的有价值的事情。
一个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放弃与获取都是有原则的,也是显示不同人的不同品格与追求的重要表现和标志。每个人都要理智地作出自己的选择。
回收利用高尔夫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