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常规武器
7743800000004

第4章 火炮(1)

火炮的问世与发展

公元10世纪,由于中国发明了火药,抛石机演变到抛射火药包和火药弹,但射程没有多大变化。13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用竹筒制成的“突火枪”,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火药发射弹丸。13世纪末,滑膛火炮在中国首先出现,称作火铳。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很快就传到了西方,火炮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制造出了一种发射石弹的短粗身管火炮,叫作臼炮。臼炮的威力已经很大了,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大面积杀伤敌人。

于是人们又将火炮安装在舰船的两舷,用于海战。但很快,又有一种口径较小的长管炮代替了臼炮,出现了从炮口装进去再发射的球形实心弹和爆炸弹。爆炸弹的出现,让人们真正看到了大炮的威力。战争中谁拥有更多的可以发射爆炸弹的大炮,谁就拥有了主动权。到17世纪,火炮已有加农炮和榴弹炮。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火炮基本上都是滑膛前装炮,发射球形弹,射速慢,射程近,因为只靠炮管赋予炮弹飞行的方向,所以,早期这种滑膛炮不容易打谁。

火炮的种类

人们通常依据用途、弹道特性、运动方式和炮膛构造来划分火炮的种类。

按照用途,火炮可分为地面压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炮、舰炮和海岸炮。地面压制火炮包括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清代“神威大将军”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有些国家把火箭炮也算作地面压制火炮。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和无坐力炮。

按照弹道特性,火炮可分为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3种。

按火炮的运动方式,地面压制火炮、反坦克炮和高射炮可分为自行火炮、牵引火炮。

按火炮的炮膛构造,除火箭炮外,反坦克火炮、迫击炮、坦克炮可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其他各种火炮都是线膛炮。

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铸火铳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两尊火铳是中国的元代火铳。一尊是元代至顺3年(1332)铸造的盏口银铳。它由身管和药自两部分组成,铳口直径105毫米,全长353毫米,重6.94千克。这就是火炮的初始原型。另一尊元代火铳为至正11年(1351)铸成,重475千克,长435毫米,铳口直径30毫米。火镜下端刻有“至正辛卯”4个签字,即元代至正11年铸造。前端刻有“射穿百札,声动九天”8个篆字。所谓“札”,即古代武士穿的铠甲上的甲片。该火铳比西方国家最早的两尊“火筒”早29年,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和最大的火铳。

迫击炮

迫击炮是用座钣承受后坐力的高射角曲射火炮。通常发射尾翼弹。其主要特点是:身管短,构造简单,重量较轻,运动方便,适用于在各种地形上作战;初速小,射角大(通常为45度~85度),弹道弯曲,适用于射击遮蔽物后的目标和水平目标。

主要配用杀伤爆破榴弹,用于压制、歼灭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和其他障碍物;还可配用照明弹、烟幕弹等特种炮弹,以完成多种战斗任务。按装填方式分为前装式和后装式;按炮膛结构分为滑膛式和线膛式;按运动方式分为便携式、驮载式、牵引式和自行式;按口径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类,轻型一般为50、51、60毫米口径,全炮重小于20公斤,主要装备步兵。作战时,一般由单兵携带,或分解成几个部件,由几人背负或由牲畜驮载;中型一般为81、82毫米口径,全炮重在40公斤左右,可分解成几个部件搬运;重型一般口径大于100毫米,全炮重在100公斤以上,采用车辆牵引或自行。迫击炮通常由炮身、炮架、座钣和瞄准具组成。

在战斗状态时,炮身尾部的炮作置于座钣驻臼内。进行触发射击时,击针外突,炮弹从炮口装填,靠下滑撞击击针击发底火;进行拉发射击时,击针缩回,炮弹人膛后,靠拉火机的击锤撞击击针击发底火。发射时,炮身的后坐力经座钣传至地面,靠土壤的变形吸收后坐能量,限制后坐运动。

加农炮

加农炮是弹道低伸的火炮,属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主要用于射击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对装甲目标和垂直目标,多用直接瞄准射击;对远距离目标,则用间接瞄准射击。

主要由炮身、炮架、瞄准装置等部件组成。主要特点是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40~80倍)、初速大(通常在700米/秒以上)、射程远(如152~155毫米加农炮的最大射程可达22~35公里)。按其口径可分为小口径加农炮(75毫米以内)、中口径加农炮(76~130毫米)和大口径加农炮(130毫米以上);按运动方式和结构分为牵引式、自运式、自行式和运载式(安装在坦克、飞机、舰艇上)四种。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和海岸炮也属加农炮类型。

使用弹种有杀伤榴弹、爆破榴弹、杀伤爆破榴弹、穿甲弹、脱壳超速穿甲弹、碎甲弹、燃烧弹等。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

榴弹炮

榴弹炮是身管较短,初速较小,弹道较弯曲的火炮,属于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

适于对水平目标射击,主要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工程设施、桥梁、交通枢纽等。它由炮身、炮架和瞄准装置组成,按其机动方式,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榴弹炮两种。主要特点是:身管较短(一般为口径的20~30倍)、初速较小(通常为300~600米/秒);射角较大(约达70度),弹丸落角也大,杀伤爆破效果好;采用多级变装药,在射角不变的条件下,可获得不同的初速、弹道和射程,便于在较大纵深内实施火力机动。现代榴弹炮炮身长达口径的33~44倍,初速达827米/秒,最大射角75°,使用一般榴弹,最大射程达1.8万多米,使用增程弹时,最大射程可达3万米。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

苏制D-30式榴弹炮

加农榴弹炮

简称“加榴炮”。

加榴炮是指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弹道特性的火炮。主要用于射击较远距离目标和破坏较坚固的工程设施。由炮身、炮架和瞄准装置组成,具体结构与加农炮和榴弹炮相似。其特点是:可以平射和曲射;比加农炮炮身短,弹丸初速范围广(使用变装药),炮身射角和弹丸落角大;比榴弹炮炮身长,射程远;用最大号装药和小射角射击时,具有加农炮的性能;用小号装药和大射角射击时,具有榴弹炮的性能。

现代加榴炮的口径多为152~155毫米。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25~40倍,弹重为45公斤左右,最大射程为17~25公里。配用弹种与榴弹炮相似。按其运动方式分为牵引式、自运式和自行式3种。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

火箭炮

火箭炮是一种多发联装火箭发射装置,属于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之一。

主要用于对大面积目标射击。通常由定向器、回转盘、方向机、高低机、平衡机、瞄准器、点火系统及平台运动系统等组成。按定向器种类,可分为轨式、笼式和管式;按运动方式,可分为自行式和牵引式。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弹的点火器和赋予火箭弹初始飞行方向。装弹完毕后,可一次发射一发,也可连续发射数十发。发射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机动性好,但射弹散布大,发射时火光大,阵地容易暴露。

火箭炮的口径一般为107~273毫米,最大射程40公里,主要配用杀伤爆破火箭弹,也可配用特种火箭弹,布设地雷、照明和施放烟幕等。是进行地面火力突击的主要火炮。

无坐力炮

也称“无后坐力炮”。

它是一种滑膛无反后坐装置的火炮。

发射时,利用发射药生成的部分火药气体由炮尾向后喷出,产生反作用力,其方向与弹丸出口时赋予炮管的后坐力方向相反,故该炮没有反后坐装置。无坐力炮主要用于摧毁近距离的装甲目标和火力点。由炮身、炮闩、炮架和瞄准装置等组成。其口径一般为57~120毫米,对坦克的直射距离为400~800米。

主要配用空心装药破甲弹、高爆榴弹,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便于机动等特点。

高射炮

简称“高炮”。是从地面上对空中目标射击的火炮。必要时也可用于对地面或水面目标射击。

主要特点是:炮身长、初速大、射界大、射速快、射击精度高,多数配有火控系统。按运动方式分,有牵引高炮和自行高炮;接口径分,有小口径高炮(口径小于60毫米)、中口径高炮(口径为60~100毫米)、大口径高炮(口径大于100毫米)。高炮通常都装有半自动或全自动炮闩,有机械化或自动化装填机构,可连续自动地装填和发射;大多数装有随动装置,能自动瞄准和追随目标。大、中口径高炮还装有引信侧合机,以自动装定引信分划。小口径高炮通常装有自动高射瞄准具,能不断地计算装定射击目标,以满足瞄准不断变化的空中目标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120毫米和128毫米等大口径高炮。60年代以后,大口径高炮逐步被地空导弹所取代,小口径高炮则获得较大发展,采用了多管联装,提高了发射速度,增大了火力密度。

由于跟踪雷达、光电跟踪和测距装置、火控计算机和火炮组成的自行高炮系统的出现,提高了机动能力、行进中射击能力的射击效果。小口径高炮将继续向雷达、计算机、火炮等结成一体、多管联装或多管旋转、自行化以及弹(地空导弹)炮结合的方面发展。

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是指与车辆底盘结合为一体,能自行运动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