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领袖
7744900000011

第11章 罗斯福(2)

罗斯福签署美国国家经济复兴法案。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庄严宣布:各国政府完全赞同大西洋宪章各项原则,“保证使用其全部军事和经济的资源”,打败法西斯主义,“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这一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起来。就罗斯福个人而言,这一同盟的形成充分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是他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的独特贡献。

美、英、苏3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但在开辟欧洲第2战场的问题上存有分歧。早在1941年,苏联政府就要求英国向法国北部登陆。可是英方一直支支吾吾,未给予明确的答复,只是笼统地说,英国政府在对德战争中“必将给予苏联一切可能的援助”。

美英领导集团推迟在欧洲开辟第2战场的计划后,罗斯福就召集军政会议,着手制定实施在法属北非登陆的“火炬”计划。

1942年7月15日,即霍普金斯等赴伦敦前夕,罗斯福对这位心腹交底说,如果进攻西欧的计划不能实现,那么可供考虑的是北非和中东。在这里,美国的目的,就是趁法兰西帝国之危来扩大美国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罗斯福的儿子伊利奥特作了很好的记录。

1942年7月下旬,美、英两国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开始在伦敦拟制“火炬”的具体作战方案,经过反复磋商,9月20日经罗斯福和丘吉尔最后批准。确定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和阿尔及利亚的奥兰、阿尔及尔3处同时登陆。参加“火炬”作战的美英远征军共有13个师,650艘军舰和运输船。首批登陆的部队为7个师,共约11万人。此外还有几个空降营将参加这次行动,其任务是占领敌防御纵深内的机场和要地。这次登陆的空中保障,将使用1700架飞机,其中绝大部分都驻守在直布罗陀要塞。

在北非登陆是西方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进攻性的战役。它既有战略意义,又有道义上的意义。

1943年4月19日,盟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总攻。英国第八集团军自南向北实施突击,美、英远征军自西向东发起进攻,经过18天的战斗,于5月7日分别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25万德、意军队由于没有运输船只可供撤退,便于5月13日宣告投降。至此,盟军在北非已全部肃清德、意军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地中海的形势,并为尔后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创造了良好条件。

北非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美国军民的斗志,运筹帷幄的罗斯福总统尤为高兴。他对指挥这一战役的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称赞不已。他在白宫对记者说:“艾森豪威尔将军已经完成了一件多么漂亮、多么艰巨的工作,他现在是多么细心多么巧妙地在指挥着他手下的士兵。我今晚要对你们说——也对他说——我们完全信任他的领导。对他作为一名军人的品格高度奖赏。”此次战役后,由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名,艾森豪威尔将军担任了美英澳大利亚等多国部队的最高统帅。

4.组建联合国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议上。1943年,各条反法西斯战线捷报频传,尤其是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实现了根本的转折。在历时200多天的整个战役中,法西斯军队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总损失大约是150万人,3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3000架飞机和大量的其他技术兵器。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最终地粉碎和制止了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战略攻势,迫使它转入战略防御和退却。苏军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开始了战略反攻,希特勒的军队已被赶出了顿巴斯和左岸的乌克兰。1943年11月6日,红军解放了基辅。苏联战场的胜利,有力地鼓舞了苏联军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斯大林格勒战役刚刚结束,罗斯福就致电斯大林,热烈祝贺苏联红军取得的这一伟大的胜利。

1944年,罗斯福在总统大选中,以微弱的优势,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第四次蝉联美国总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筹划一个更加符合美国利益的战后世界是罗斯福一直在思考的工作,同时他也谨记着威尔逊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随着美国的参战,原先一直充斥于美国政坛的孤立主义一扫而光,连比较保守的共和党也一致主张“美国有责任参加主权国家间的战后合作组织来防止军事侵略,在一个自由世界里用有组织的公平原则来维持永久的和平”。美国参议院也以85票对5票公开表示赞成美国和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建立一个“有力量防止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权力机构”。而且丘吉尔和斯大林也多次表示,希望建立维持战后和平的国际组织。

中、法、美、苏、英五国代表(左起)顾维钧、皮杜尔、斯退丁纽斯、莫洛托夫和艾德礼在旧金山商讨联合国问题。在此情况下,罗斯福于1942年提出了他最初的“四警察”设想,打算采取“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办法,由美、英、苏、中四大国分管美洲、西欧、东欧和亚洲的地区安全,在此基础上,再组成区域组织的国际联合。但国务院等机构经过深入研究以后认为,此设想未能体现美国理应承担的“世界领导”责任。

1943年,美国实力空前壮大,不仅拥有与苏联不相上下的武装力量,而且作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很自然地成为“联合国家”的核心。

罗斯福感到,此时正是实现他的伟大抱负的良机,他不仅具备过去多年担任总统的丰富经验以及头脑里有着对世界和平问题毕生研究所获得的思想精华,而且还赢得了行将与之合作的许多外国政治家的友谊和信任。此外,他在世界各国享有无与伦比的个人威望,有世界舆论的广泛支持。他深信,他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定能为美国和世界和平创造一项千秋功业。罗斯福重新设计了他的未来世界的蓝图,这就是把原来的“四警察”设想和国际安全组织糅合起来,在已有的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常设的国际安全组织——联合国。

罗斯福关于建立联合国的构想很快取得了英、苏两国的赞同,并且出现了最初的联合国组织,这就是1943年11月由美牵头建立的“联合国救济总署”。它的“任务是向受战争破坏地区的人民提供衣、食、住、行、医疗”等方面的援助和服务,以创建一个“更加稳定的世界”。联总的成立及其活动,为以后联合国的建立提供了经验。美国很快就控制了总部设在华盛顿的联总,显露出世界霸主之相。罗斯福甚至未与各成员国商量,就任命美国人赫伯特·莱曼为联总首脑,各国只好接受既成事实。

实际上,尽管英、苏赞成建立联合国但在这个国际组织的某些细节上并不取得完全一致。罗斯福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1945年2月,美英联军和苏联红军开始从东西两翼向德国腹地进攻,德国法西斯的寿命危在旦夕。随着军事胜利的到来,三大国尽快达成战后安排显得格外重要。

作为联合国组织的总设计师,罗斯福的心情更为迫切。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他必须找到排除最后障碍的办法。他仔细分析了他的两个对手,觉得他们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民族利益。由此他意识到,绝不可能把旧世界的一切推倒重来,用全新的材料去建筑国际大厦。相反,只能在一个被毁坏的文明世界的废墟上动工,清除那些无用而碍事的瓦砾,利用留存下来的完好结构,这里补上一些砖瓦,那里安上一个新拱门。想通了这个道理,他决定作出必要的妥协。

1945年2月4~11日,三巨头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再次聚首。这次会议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在下述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大国否决权问题,三国同意,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论是否当事国,对实质性问题均有否决权;关于代表席位问题,苏联撤回在联大拥有16个席位的要求,美英则同意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拥有联大的正式代表权;关于托管地问题,美国同意,联合国托管范围仅限于战败国的殖民地,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和自愿交由联合国托管的地区,不再坚持原来的所有殖民地都交联合国托管的主张,从而满足了英国的要求。

会议还决定于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至此,有关联合国组织的问题终于得以妥善解决。

然而就在旧金山会议召开前夕,1945年4月12日,一代伟人罗斯福却因心血耗尽而猝然长逝,他终于未能亲眼看到他精心设计的联合国组织的诞生。

罗斯福总统的遗体运回华盛顿后,并没有像以前的林肯总统和后来的肯尼迪总统的遗体那样,守放在国会大厦圆形大厅供人瞻仰。他生前不希望那样做,他的遗愿得到了尊重。

富兰克林·罗斯福逝世的消息,迅速地传遍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人民都沉痛地悼念他。斯大林、丘吉尔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发来唁电,表彰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关于罗斯福总统,我们可以说如果他当时没有采取他实际上采取的行动;如果他心中没有感受到自由的汹涌波涛;如果在我们亲身经历过的极端危难时刻,他没有下定决心援助英国和欧洲;那么人类就会陷于可怕的境地,在若干世纪之内人类的整个前途就将沉沦于屈辱和灾难之中。”

富兰克林·罗斯福虽然没有看到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虽然没有让画家完成他所希望的水彩画像,但是,他可以死而无憾了。在他逝世25天后,作恶多端的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他逝世3个多月后,日本法西斯也投降了。他的画像虽然没有完成,但是在世界人民心中却树起了一座丰碑。人民,爱好和平的人民,将永远怀念他在这一伟大战争中所作出的历史功绩。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勇敢顽强、不向任何困难挫折低头的品质和独立自主、维护和平的正义绩,使他进入了世界名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