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才:我为你支招
7756200000016

第16章 学前教育是成才的基础(3)

“现存的系统产生现存的结果。如果需要不同的东西了,那么系统必须被改变。”众所周知,以往的教育系统,包括学前教育在内是为适应工业文明构建而成的。21世纪,我们将全面步入信息文明时代,这是一个以人的智力和知识为资本不断取代机器和厂房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智力大竞赛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这样的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与工业社会时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这预示着形成于工业社会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不可能继续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了,必须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现在看来,我们的学前教育系统的前进速度,远不如世界文明进步的速度快。如果我们今天不抓住机遇积极改革,迎头赶上,那么,明天我们的学前教育就会被时代无情地淘汰。因此,改革旧学前教育系统,构建能培养出适应高变化性、高竞争性、高创新性、高合作性、高冒险性的社会公民的新学前教育系统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需要更新学前教育目标:培养幼儿认识变化、适应变化的能力和喜欢变化的性格,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从小学会与自己竞争,具有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心;让幼儿初步认识到创造的价值,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具备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使幼儿乐于交往、善于交往,在此基础上形成乐于合作的态度和善于合作的能力;培养幼儿大胆、勇敢的冒险精神、探索精神和挑战精神;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成为21世纪合格的公民。

由于信息时代是一个充满选择的时代,知识更新需要及时迅速。今天对于富有创新能力的人和已经学会学习的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阳光和机遇的时代;而对于缺乏创新精神又不善于学习的人而言,就是一个贫穷和绝望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从学前教育开始,重新设置教育的着眼点。要彻底扭转那种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内容和方法“批量加工”幼儿的做法。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经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教什么,明天才有可能派上用场?”要能清醒地认识到“会学”远比“学会”重要。要重视发展和利用幼儿多种的学习方式,诸如操作学习、游戏学习、探索学习、交往学习、模仿学习、阅读学习等,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要对传统的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角色进行根本性的转换,不能只当讲演者,更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激励者、服务者、支持者、辅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同时还应成为教育工作的创造者、学习者、决策者、协调者和心理学工作者。

从另一角度看,信息时代对儿童而言,也是一个充满陷阱的时代。今天,暴力、吸毒、色情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犯罪很多。许多西方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50%的暴力犯罪是由24岁以下的青少年所为。我们的学前教育对于使儿童远离犯罪,将儿童引向成功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风靡世界的《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认为:“全世界每一个成功的教育体制中,自尊的重要性远远超出课程内容的重要性。”自尊心对每个儿童的成长、发展与成才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孩子一旦形成了高度的自尊心,必定会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轨迹,达到他自己所设定的人生目标。毫不过分地说,每个儿童将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维系在他所形成的自尊心上。因为孩子的自尊心对他的学习、交往、创造力、主观能动性以及个性的健康发展等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形成儿童的自尊心是成功教育的钥匙。而要形成儿童的自尊心,其前提条件是要使儿童感到自己是可爱的、是有能力的、是有用的,并形成生理上和情感上的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以及使命感。

早期教育的误区

早期教育,或者叫学前教育,并不等于知识教育。现在,早期教育或学前教育越来越普遍,关于早期教育的论述也越来越多。面对众多的观点和繁杂的教材,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的家长该如何选择呢?

最近,我看了一部有关早期教育的外国影片。影片着重讲述了外国的父母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利用“温室养育”的方法,从孩子出生几个月就开始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知识教育。当看到一岁多的孩子一边看那些卡片一边哭泣时,我的心为之一颤,为何要进行这样残酷的早期教育呢?在中国,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我通过上网及调查一些家庭的教育情况,得出了肯定的答案:在我国也有许多家长对孩子进行如此盲目的早期教育。现在的家庭早期教育有两大误区。

一、关键期的误区

所谓“关键期”,就是指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人说:“3岁定终身。”幼儿期是开发智力至关重要的时期,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很大的影响。家长们之所以纷纷进行各种各样的早期教育,为的就是把好“关键期”这个关。有的家长听说音乐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不惜花费精力、财力在孩子身上抓音乐教育;有的家长听说学珠算可以开发幼儿大脑的灵活性,也让幼儿去学一学;有的家长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甚至强迫孩子去学习天文、地理、绘画、音乐……剥夺了孩子游戏玩耍的时间,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其实,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家长又何必去强求孩子在这所谓的关键期里去接受知识呢?机械性地学习只会让孩子厌倦。《幼儿启蒙》中讲了一个实例:一名通过“温室养育”法培养的男孩到了十几岁,已经完全忘记小时候学过的东西了。如果你在这个“关键期”里多与幼儿接触、沟通,并创设具有刺激性的、舒适的环境,让孩子通过实验探索、认识世界,让孩子学得开心,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学习方法的误区

1.不了解孩子的天性,不尊重孩子的选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个孩子不爱玩。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在游戏中身心才能获得充分、健康的发展。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女士也呼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

那么,今天的父母做到了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地选择了吗?应该说有的父母做到了,但大部分没有做到。由于“望子成才”心切,他们反对孩子游戏,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每天放学,就听到家长问孩子:“你今天学了什么呀?”或是“你今天学了什么字呀?”在他们看来,学写字、学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有的家长不顾幼儿的兴趣,也不管幼儿是否愿意,强迫幼儿去学这学那。个别人“由于逼子成才,终酿成悲剧,痛失爱子”。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选择。身为父母,别为了塑造一个“天才儿童”而犯了“拔苗助长”的错误,忘记了“以人为本”。其实对幼儿来说,游戏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2.早期教育不全面

现在,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往往采取各种方式对孩子进行提前教育,希望对孩子今后有所帮助。但是,有些父母只花重金在智育方面培养,却忽略了其他智力因素,如性格、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结果孩子发展不全面,影响了其智力的发展与成才。家长们所谓的智育只是构成智力的一部分。霍华德、加德纳在其著作《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人有7种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个人智能。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家长们所培养的智育只是一小部分,又怎能成功呢?作为父母,不要把早期教育当作知识教育,而是让幼儿身心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要培养孩子学会独立,不要老是依赖父母,这样,才会对孩子今后有所帮助。

3.过度地约束孩子

婴儿从落地开始,他就具有求知的能力,并且像一块吸水的海绵,能吸收无限的知识。好奇就是驱使孩子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正因为有了好奇心,孩子什么都想去探索,都想去尝试,难免会有一些危险。而父母就是担心这这些危险,才会对孩子进行过多的约束、干涉。比如不允许孩子玩泥沙,因为太脏了;不允许孩子去碰剪刀、锤子等锐利的东西,原因是太危险了;当孩子对某种小虫感兴趣正兴致勃勃地观察时,却引来家长这样的一句话:“这有什么好看的,回去看看书还好一点,快走吧。”可是,这样的约束使得孩子智力的发展被禁锢了,探索世界的主动性被削弱了,孩子的个性也受到了束缚,反而会培养出一个性格既暴烈又软弱的孩子。家长要切记:早期教育不是越多越好,它有一个最低的输入量,而且这种教育与一个儿童或一个主体的主动参与有关,并不是灌输性的。父母应多与幼儿进行双向的情感交流,创设一个较好的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重学前教育,科学开发智力

一、什么是智力

要开发儿童的智力,首先应当弄清楚什么是智力,智力的核心是什么,智力是如何形成的……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在开发智力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得心应手,取得好的开发效果。

那么,什么是智力呢?有些人认为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技巧就是智力。这种认识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确切地讲,智力不是指人们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而是指获取知识并恰当运用知识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儿童长大成人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关于智力到底是什么,它都包括哪些内容,至今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因为智力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一般来讲,大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人们对客观外界事物观察、学习、理解和把握的能力;二是对外界环境及新环境适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听起来似乎十分简单,但是,一个人必须经过对外界环境的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并根据自己的认识作出相应的反应,才能真正地适应;三是认识、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这其中包括思维判断和决策等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和处理的正确性,就体现着智力的水平;四是指人们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总和。上述这几种能力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每一种能力的实现都需要其他能力的参与,受其他许多相关的要素所影响。因此,在育儿过程中,不要把智力培养仅仅看作是传授知识,而要把智力培养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般而言,智力较高的人,在社会实践中,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容易成才。但是,智力和成才又不能等同。智力高的人虽然获取知识较快,运用知识也可能会更恰当,但还有是否能主动去获取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等问题。如果一个人智商很高,但成人后或上学后懒惰起来,不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当然也难以成才。所以,智力高低只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条件之一,不能认为一个人智力高就一定能成才,良好的智力基础仍需要不断地培养。智力活动的中心在大脑,因此,开发智力主要是开发大脑的功能。就每个人而言,除了有某种特殊疾病、发育不正常者之外,大脑先天具备的脑细胞数量大致相同,功能结构也基本一样,但由于培养和开发的力度不同,其日后的功能则会出现差别。近年来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功能的开发主要靠早期。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早期开发大脑的机会,某些特殊方面的才能也许永远被埋没,而终生无法发挥出来。智力是通过脑细胞的功能来实现的,而脑细胞的发育是有时间性的,脑细胞是通过接受外界事物并及时作出反应来进行智力发育活动的。因此,正在或准备育儿的父母、家庭,一定要抓住智力培养的宝贵时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有的宝宝刚出生就对音乐和自己的名字有了反应,刚刚8个月就特别喜欢看书……这都是胎教和早教的功劳。胎教是最早的教育,但仅有胎教是不够的,因为胎教是早教的前奏、基础,早教则是胎教的延续和发展,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会为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是发表的几则家教经验,根据笔者总结分析,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或许能为年轻的妈妈们提供些参考。

1.早早地教他“说”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只要他醒着,母亲就应多和他讲话,如:“超超,妈妈给你穿衣服,小手伸出来”“超超,今天天气真好,你瞧,太阳公公也出来看你了……”你会发现,只要你一说话,他会盯着你的脸看,渐渐地他也会发出“咿咿啊啊”的声音,仿佛听懂了似的。平时还要注意根据宝宝的特点,把“说、看、动”结合起来训练。如,当你发现他对灯光产生兴趣时,就在打开开关的同时,指着灯反复说“灯灯亮亮,灯亮了。”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到他4个月时,已知家中每盏灯的位置,只要一说“灯灯亮亮”,他就会抬头用眼神示意灯的方向,还用小手去抓开关。其次,趁孩子睡醒吃饱、情绪良好的时候,拿色彩鲜艳的图书和他一起看图讲话,如:“宝宝快看,这是‘喔喔喔’叫的公鸡,小公鸡吃什么……吃小虫子……”七八个月大的孩子,只要发现原来看过的书,便会兴奋地扑过去拿,小嘴里就会“叽叽咕咕”说个不停,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质上是早期教育的成果。

2.早早地教他“爬”

老师强调,1岁前的孩子,最后的动作训练是“爬”。所以,孩子2个月时,应每天让他“趴”一会儿。每当这时,孩子的小脸通红,常常会大哭起来,长辈们看得心疼不已:“别做了,孩子刚喝完奶会吐的……”“太晚了,让孩子早点睡吧……”如此一来,早晚都练不成。其实看到孩子这副模样,做母亲的心里肯定也难受,但你要耐心说服家人,每天让孩子练几分钟“趴”。没多久,孩子又学会了“翻身”,这对他而言,真是个大进步。孩子近7个月时,要尝试用他心爱的玩具逗引他爬。在训练幼儿爬的时候不仅要逗引他产生“爬”的欲望,还要用手在他腹部托一把,用手掌顶住他的两个脚掌,让他借助推力向前爬。这样耐心地训练两三个星期,孩子就会摸着知道了,想爬的时候常撅起小屁股,两腿轮流伸缩用劲蹬地,双手反复抓东西借力或撑着上身向前挪。

3.早早地培养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孩子“吃、喝、拉、撒、睡”的好习惯也要从其出生开始。孩子刚满月,就要培养他“尿尿”的习惯。在孩子喝完东西后,过片刻就吹口哨让他解手。刚开始,孩子不一定有此感觉,当你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就会对口哨产生条件反射。应该在每次喂饭喂奶时,给孩子有个固定场所,不让家人“围观”,排除外界干扰。再者,由于学“爬”,孩子活动量大增,一到进食时间,胃口大开,吃得既快又多。增大了活动量,他睡觉也香。

三、3~4岁孩子生理发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