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才:我为你支招
7756200000018

第18章 学前教育是成才的基础(5)

由于自我意识未完全成熟,在婴幼儿的脑子里,自己的身体与外界物体是同一的。在几个月大的孩子床上的空间里挂上几个气球、玩具,如果由于孩子的活动使气球活动起来,孩子就会感到十分有趣,便反复地去动,使其动作越来越大。这种反复重复同一动作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作“循环反应”。这种循环反应会激发孩子的兴趣,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促使其尽快意识到自我,认识他自身与周围的物体之间所产生的关系。在孩子活动时,育儿者要反复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育,因为重复就是增进记忆的重要方法。出生后几个月的孩子,由于还不会讲话,无法表达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只能用哭来表示。如果孩子哭时妈妈什么话也不讲,只满足其需要,孩子会认为妈妈与自己是一体。相反,如果妈妈边满足孩子欲望,如喂奶、喂水、换尿布等,边告诉孩子“妈妈来了”,这便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逐步认识到妈妈和自己是两个人。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一是靠反复循环式的活动,二是靠温柔体贴的语言交流,让孩子分清你、我、他。

九、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半个多世纪以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批判旧教育的时候,就发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呼声,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此,他要求人们要把自己摆在儿童之中,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以“赤子之心去了解儿童,认识和发现儿童的力量,相信儿童的力量”,只要深入到儿童之中,便会“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那么,怎样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呢?陶行知提出了“六个解放”:第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他认为,儿童的头脑往往被“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缠了起来”,把人裹成了“三寸金头”。他主张解放儿童的思想,就是要儿童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思考,得到自己的认识。他说,要学生“奉头脑做总司令”,就是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对用封闭式的注入式的甚至压制、对抗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学生经过自由的探索得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才能产生创造的力量。唯有这样的品格,才能“成人”,成为善于开拓创造的人才。第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陶行知说:“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中国的爱迪生”往往就是这样被“枪毙”了。陶行知多次赞扬爱迪生的母亲敢于让孩子动手玩化学药品,动手实验,使他一步一步地成为“发明之王”,希望我国的保育员、教师“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不要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第三,要“解放儿童的眼睛”。陶行知呼吁要祛除遮蔽孩子眼睛的一切东西,使他能观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第四,要“解放小孩子的嘴”。“发明有千万,起点是一问”,但中国很多的家长、教师的习惯是不允许小孩子多说话。陶行知认为,应当使儿童得到“言论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第五,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陶行知说:“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让孩子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接触“大社会中的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解放儿童的空间,才能得到丰富的资料,“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第六,要“解放儿童的时间”。陶行知一向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学校以无穷无尽的考试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会使儿童失去创造的欲望,“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十、丰富孩子的语言

5岁的孩子大多数语言能力已经基本成熟,不仅能正确地发出语音,并能按语句的内容调节自己的音调。如,在与远距离的人对话时能大声说话,近距离时就自然地小声说话,或说悄悄话,同时,还能以语言配合表情,清楚地分出声调,即使是比较难发的音,只要认真进行练习,也能逐渐掌握正确的发音。总之,5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5岁后,语言发育进入较快的扩展阶段,表现为词汇量大大地丰富,好奇心进一步增强,求知欲也较以往更加强烈。这时,除了幼儿园里适当的课堂教育,父母应常带孩子外出,使其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这些均是促进语言发育的因素。对5~6岁的孩子,在语言培养方面要注意如下几点:

准确的概念这个时期孩子的词汇量增加较快,头脑中相同或近似的词汇增多。因此,孩子非常容易混淆,所以要特别注意孩子发音和使用词汇时的正确性,要求他发音正确、口齿清楚,词汇要概念准确。要做到这些,首先是父母自己在语言交流时要做表率,要使用标准的发音、正确的概念、文明的用语,因为这时孩子的模仿能力是相当强的,给孩子输入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就学会了。

注意语法练习5岁后的孩子语言的连续性已经基本成熟,孩子也经常会用一些长句或复合句型。孩子学习应用长句、复合句,首先是为了适应新的生活,其次是孩子好奇心的需要,但是孩子有时不一定模仿运用得十分准确恰当。因此,在加强孩子语言训练不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及时正确地引导和纠正不当的用语习惯。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词汇量的增加,大多数孩子都已经具备了口语表达的能力,这时父母应当对孩子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训练,促使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主要方法是:让孩子看图说话,把已经讲述过的故事复述出来,让孩子自己学着讲故事、背诵儿歌、学唱短的戏曲唱段、参加唱歌比赛、学说绕口令等。这些既可以促进孩子口语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口齿清楚语言能力并不单纯是发音准确,实际上还包括对文字的阅读、表达和理解。中文的特点是近似的发音和近似的语言中,常包含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头脑聪明或者智商高的人,常常善于在相同和近似的语言中找到所蕴含的不同的概念。因此,从孩子入学之前,就应当让孩子养成口齿清楚、概念准确的习惯,要注意区别语言的不同点及所包含的不同含义,正确使用语言。一个人在语言表达方面能否概念准确、清晰恰当,不仅是一个人语言水平的体现,也是智力水平的标志。这些能力又需要从小进行严格的培养教育,而最关键的就是4~5岁学龄前这个时期。

十一、让音乐与歌唱伴随孩子成长

指导儿童歌唱,主要是让儿童养成正确的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和唱准曲调。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有用之才。要使自己的愿望变为现实,就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培养、指导。其中对儿童进行歌唱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培养正确的姿势要求孩子唱歌时,头和身体要保持正直,不耸肩,不紧张;坐的时候,两手自然地放在膝上;站的时候,两手自然地垂在身体两旁,挺胸、收腹。

指导孩子正确呼吸幼儿呼吸微弱短促,唱歌时往往会感到气力不足,在不该换气的乐句中换气,因而破坏曲调的完整性。为此,要指导幼儿呼吸时不抬头、不耸肩、不出声,坚持唱完一句再换气,以利于表达歌曲的情调。

指导孩子正确发声要教育儿童用自然声音来唱歌,不要扯着嗓子叫喊,这样既可以保护嗓子,又能使演唱有感情。让儿童多听唱片或收音机,以弄清什么是自然而好听的声音,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声音演唱不同性质的歌曲。

字正腔圆父母教儿童唱歌,首先自己要咬正字头,吐字清楚。较难的词可以先进行朗读,读正字音后再演唱。

唱准曲调父母教儿童唱歌,要力求唱准曲调,不要走调。同时,要注意纠正孩子唱歌不准确的地方。

纠正儿童不良的唱歌习惯如耸肩、叫喊等。发现孩子感冒或嗓子哑时,要让其休息。告诉孩子不要在大冷天奔跑呼喊。在剧烈活动后,不要让孩子喝冷水,以防刺激嗓子。

有人说,音乐能使人高尚,能提高人的素质,能激发工作的热情,能把人自然地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中。这并非过分地夸大音乐的作用,这是那些受益于音乐和能够理解音乐者的切身感受。如果你能理解音乐的含义,当你清晨起来听到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无论你当时在干什么,都会异常的振奋,似乎自己已经与庄严的五星红旗相伴;如果你能够亲自演奏一曲《黄河大合唱》,那汹涌澎湃的旋律、动人的节奏,使你激动万分,并难以抑制你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这就是音乐的巨大力量。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可以给人以力量,促人奋发向上。因此,在培养儿童智力时,要经常不断地借助音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