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才:我为你支招
7756200000037

第37章 社会需求是成才的方向(6)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考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制定一个良好、满意的志愿方案,进行家庭协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常协商的内容主要包括:报考地点的选择问题,院校、专业与未来就业、升学的问题,上学期间的费用问题等。这是一个群策群力的过程。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家庭民主商议之后,应将初步拟定的志愿方案进行排序。

(6)依据初步拟订的志愿方案重点收集分析信息按照排定的志愿方案,进一步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如,拟报考院校近几年在本地的基本录取情况(录取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招生专业、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的变化趋势等),拟报考院校招生章程及招生专业有无变化、招生计划有无变化的基本情况(今年首次在本地招生的院校,要直接向院校咨询),今年本地考生预估成绩的总体趋势(特别是与去年的比较)等情况。

(7)确定报考志愿

在充分收集填报志愿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和家庭的实际状况,特别是本人的学习志向,最终确定本人各批次的报考志愿(重点是第一志愿)。

(8)填涂志愿卡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是依据考生填涂的志愿卡中的信息进行的。所以,考生一定要认真、规范地填涂志愿卡,栏目位置要填涂正确,院校代码、专业代码要填涂准确,填涂用笔要符合规定,书写的文字、数字要清楚、工整,确保将自己的意愿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4.填报志愿应避免哪些问题?

(1)家长意志

有的家长不顾子女德、智、体诸方面情况,也不顾子女的志愿、爱好,只从自身的经历,或急功近利,或以“效益”定向,把家长的意志强加在子女身上,致使填报的志愿成了家长志愿,而不是考生志愿。

(2)操之过急

正确定位、了解政策和信息是填报好志愿的基本要素。有些考生和家长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采用所谓“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动笔就填,草草了之,很难保证志愿的有效性,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3)定位不准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是填好志愿的基础。未找准位置就填报志愿,往往有失偏颇,有的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会影响自己的录取机会;反之,部分考生和家长不了解录取程序,为了求稳而高分低报现象也时有发生。

(4)盲目从众

报考“热门”专业无可非议,但是盲目地乱挤“热门”专业就是不可取的。近年来,考生往往只重视“热门”专业和就业问题,“名牌+热门+不服从调配”已成为许多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公式。但他们却忽视了填报“热门”专业的考生比较多,竞争也异常激烈,落榜的几率会成倍递增。

(5)填报志愿没有“梯度”

所谓有“梯度”,就是要有“差异”,可以简单解释为不要在同一批次志愿中连续填报类型相同、地区相同和层次相同(每年第一志愿率均非常高)的“三同”院校。一个没有“梯度”的志愿方案,其实际意义不是很大,会使考生错失录取机会。反之,每个志愿之间存有“梯度”,就能充分发挥每个志愿的作用,提高志愿有效性。

(6)硬闯体检“红灯”

在选报专业时,部分考生因身体条件的原因是受限制的,这在体检时就已亮出了“红灯”。但仍有考生选报志愿时,存在侥幸心理,偏要硬闯限报“红灯”。然而,就算高考成绩再好,这种情况也无法被录取。

(7)轻视服从志愿

本科一批院校志愿中设置了两个院校服从志愿,有许多考生因为在院校和专业上的不确定性(却忽视了本科一批院校大多为国内知名学府这个实际情况)而放弃填报。在每个院校顺序志愿中均设有专业服从志愿(请考生格外予以重视)。在近年来的录取工作中,许多考生已经达到了一些院校的录取线,但由于未达到所报专业的录取分数,又未填报专业服从志愿而被一些院校退档,降到下一批次院校录取,十分可惜。

(8)填涂错误

规范地填涂考生志愿表、志愿卡,才能准确地反映考生的志愿。由于填涂错误而被错录,甚至因此而落选的事例时有发生。

5.如何才能做到填报志愿有“梯度”?

是不是把录取分数高的学校填在前面,录取分数低的学校填在后面就是有梯度了?某理工类考生高考成绩600分,本科一批第一志愿报考甲大学(当年度该校理工类录取最低分640分),第二志愿报考乙大学(当年度该校理工类录取最低590分),应该说有梯度,而且他的成绩也超过了乙大学的录取最低分数线,但还是没有被乙大学录取。所以,不能够简单地从录取分数高低来考虑梯度,而应该根据现行的录取程序(同一批次内首先按志愿顺序录取,同一志愿再按分数排序),在填报志愿时,考虑院校报考人数与招生计划数之间比率的大小。

每一批次的招生院校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是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学校。对于这类学校,考生只能把它填写在第一志愿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这一类学校中选填第一志愿,如果把此类的学校填在第二、第三志愿都属不当。前面谈到的那位考生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第二类是第一志愿生源不足,但缺额不多,尚可招收少量的第二志愿的考生。这类学校对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填报第一志愿时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是一种稳妥的填报志愿方法,一旦达到当地录取控制线就可被录取。由于这类学校还可招收少量的第二志愿考生,所以录取第二志愿时分数会较高,确实有实力的考生可以将此类学校填在第二志愿,但填在第三志愿就不妥当。第三类是生源严重不足的学校,把这类学校填写在任何志愿都有可能被录取,而且越往前填,被录取的可能性越大,实现理想专业的机会也越大。

以上学校的分类在录取之前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因为填报志愿是一项群体性活动,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有一定的风险性,只有靠考生通过咨询和所了解的信息自己判断。同时,考生还要仔细阅读各高校的招生章程,及时向招生院校咨询。

6.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考虑哪些个人因素?

(1)志向

各人的志向、理想是激发自己奋发努力的动力之一,也是成就事业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2)特长

选择了符合自己特长的专业,无疑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同等条件下,各校各系都愿意录取那些显示出相关特长的考生。

(3)气质和性格

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在未来的事业中,每个考生总是要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因此,在选择志愿时应考虑学生本人的气质。

(4)职业倾向

在填报志愿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对本人的职业倾向做一个测试。教育部考试中心曾对人与职业相互适应的理论做过实验,提出人与职业、专业相适应的7种类型,即艺术型、经营型、事务型、研究型、自然型、技术型、社会型。

(5)学习成绩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习成绩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各院校在确定了调档比例之后,首先是以合成总分来调阅档案的。每个考生首先要预测自己能进入哪一类院校的调档线,来确定自己的志愿。各校在录取时,除看德、智、体诸方面条件外,还要看相关科目的成绩。

(6)性别和身体

除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制订的《体检指导意见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要求之外,一些招生院校的专业因为学习和就业的特殊性质往往有其他特殊要求,如性别限制等。

7.填报志愿时应考虑哪些外部因素?

(1)经济承受能力

一般来说,读综合性大学、理科院校、外语、财贸等院校,家庭负担要重一些;读军事院校、公安院校和师范、农林专业,家庭负担相对较轻。

(2)专业发展趋向

专业趋向即我们常说的“热门”与“冷门”。按道理,国家招生数量最大的专业就是社会需求最大的专业,招生数量最小的专业就是社会需求量最小的专业。

(3)毕业分配去向

专业选择将影响今后的生活道路,故选择时最好能尽量考虑这一因素。有的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去比较偏僻的地方,有的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留在大城市,有的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到离家较远的地方,这些情况考生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涌现出无数杰出的人物。他们是人类的精英;他们像灿烂的群星,放射出绮丽的光芒,他们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他们的存在,体现了人类的光荣。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每一个人的成功经历都是一本生动的、神奇的教科书。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习他们发奋苦读、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