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才:我为你支招
7756200000005

第5章 家庭和谐是成才的条件(1)

现代教育学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与社会接触、步入人生的起点。可以说,每个人的品质性格、道德修养、人生理想、求知兴趣、生活习惯,等等,都是经过家庭熏陶而逐渐形成的。家庭是否和谐,对一个人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幼儿园、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完成。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①家庭;②学校;③儿童所在的集体;④儿童本人;⑤书籍;⑥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教育人的过程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3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3~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接受人生熏陶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能力、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的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5岁以前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都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那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就得益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在两三岁时,父亲就经常把他抱到郊外野游,培养他的观察能力。歌德三四岁时,父亲就教他唱歌、背歌谣、讲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时写剧本,25岁时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匠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反之,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例子也不少。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几乎与狼一样。她靠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卡玛拉两年后才能站立,6年后才可以像人一样行走,4年内才学会了6个单词,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个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生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己的3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不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生活能力极弱。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早期教育的作用。

对于新世纪的中国而言,可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全民有责”。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及其不断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关起校门仅搞应试教育,还应将教育的触角伸向家庭,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方能振兴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而我国的现代家庭教育中,已出现种种令人深思的现象。

由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少年儿童都是独生子女。自古道“独子难教”,再加上民风民俗的作用,许多家庭从祖辈到父辈都将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以至于有的家长娇惯、溺爱孩子,而有的家长基于“望子成龙”的思想,以棍棒代替一切来教育孩子。在一个故事中,一个小孩告诉伙伴们:“我爸最好,我说骑马,他就让我骑在背上,他两手着地往前蹦;我说骑驴,他就擦着墙根走。”而《中国教育报》上曾载过这样一篇报道:有一所学校,期末语文测试出了两道作文题,分别是《我的欢乐》和《我的苦恼》,结果54%的学生都写《我的苦恼》。一个学生写道,他喜欢采集生物标本,而他父亲却强迫他集邮。他费尽心血采集的生物标本被撕得粉碎,这孩子非常苦恼,在作文中发出呐喊:“为什么要限制我的爱好,一个人的兴趣难道要由父母来指定吗?”读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掩卷沉思。试想,扭曲孩子的性格,将家长的“美好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如此“善花”能结出“硕果”吗?在农村,更不乏这样的例子:家长彻夜搓麻将,却要孩子认真学习;家长输红了眼,家里一贫如洗,就叫孩子辍学打工挣钱。孩子身处这样的家庭,在学校里接受的文明教育,教师灌输的挫折意识、忧患意识顿时被铁的事实击得粉碎。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使孩子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激发其早日成才。据调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69.8%的学生是来自于知识分子家庭。也就是说,这些娃娃从小就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

童心是幼稚的,孩子们常常幻想着事事如意,总是希望得到父母和成年人的肯定,以此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心理学告诉我们,这种成功的感受能给人带来一种奋勇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所说:“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保护受教育者,不降低他的人格,不应当使它感到自己是听凭命运摆布的一颗无能为力的尘埃。”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要做到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现代教育要求父母首先要做到关心子女身心健康。所谓身心健康,是指生理的健康发展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应当说,当今没有一个家长不注意自己子女的身体健康。电视上一则营养广告会引起家长的极大兴趣,但很少有家长会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主要表现为:积极而良好的人际交往心态;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精力充沛、不怕困难、反应灵敏;能正确地评价自的己和评价别人;能经受挫折、面对现实。

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1.某些家长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种是“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书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另一种是“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一些家长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意中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理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诉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无从下手”、“伤脑筋”。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对孩子的“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家长一旦醒悟,即使招数使尽亦无法纠正,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回到家里成了“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2.孩子的表现出人意料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拥有金钱的愿望已越来越强烈。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都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对弱小者施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浪费钱物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①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②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③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④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⑤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不新潮就被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流行享乐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有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付钱。在家里,大部分学生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只不过在他的心目中,或许他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他们缺少互助精神,对别人、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1.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以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