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摆脱烦恼靠自己:日常烦恼自我化解80法
7760900000004

第4章 自调心态篇(4)

“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我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的。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和正在得到的那样,做出同样的贡献。”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座右铭。由此可见,这位科学家每天对自己的提醒程度。

人若要远离烦恼,也应为自己每天提个醒。所谓提醒,即是反思之义。经常反思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可以理性的认识自己,对事物有清晰的判断;也可以提醒自己改正过失。只有全面地反思,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并付出了相应的行动,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因此,每日反思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反思自己就应该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持检查自己行为中的不足,及时地反思自己失误的原因,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

当你自己嗔怒时,要提醒自己,给自己3分钟时间不说话,然后想着:“嗔怒的结果会使情况更糟,要忍一下,忍过去了我就多了一份忍功。”这就是解除烦恼的选择。因为忍让不是弱者,而是有胸怀的大肚。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知道伤心、烦恼、怨恨、忧愁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我们要学会开开心心活到老,轻轻松松过一生。要有这样的心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们应该开心地度过每一天,因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能过好一点,虽然不能从物质上满足自己,但是要学会弥补自己心灵上的空虚。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内在的思想,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只要自己有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所以人要有理想,要有志向,一旦发现要做的事情符合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你就一定抓紧时间把它尽量做得更完美,让自己满意,也要让别人满意,这才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关键。

找回梦想法

每个人都有梦想,或许有的人梦想美丽,有的人梦想怪异,有的人梦想虚幻;但是只要有梦想,总是值得期盼的。

2009年全国高考时,有两位老人家实现了向往已久的求学梦。

1949年毕业于南京五中的汪侠没有参加高考,先后在安徽蚌埠铁路医院以及南京铁路医院工作过。因为学历不够,虽然他从事的是医务工作,但只能在卫生所里给人看病。1999年,汪侠终于拿到了医师职业资格证,他想再拿一张大学文凭。

2009年的6月7日,80岁的南京退休老人汪侠第九次参加高考,第五次成为年纪最大的考生。从2001年报名参加高考以来,汪侠已经在2001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五次参加高考,可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加上上个世纪的4次,他已是九战高考。正当汪侠想继续参加高考时,南京医科大学破格录取他,成为该校的旁听生。

河南66岁老人考上北大哲学系。

十余年潜心研究慈云寺文化,并提出慈云寺是《西游记》发源地的说法,河南省巩义市66岁的老人宋殿兴因此被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

“我做梦都没想过会成为一名研究生。”宋殿兴介绍说,经社科院专家推荐,他将论文送到北大哲学系研究生院,很快就被录取为哲学系宗教学专业佛教文化方向在职研究生。

据报载,德国有一位退休老人,退休后,不甘寂寞,到一家图书馆打工。面对图书馆这个知识的海洋,他想年轻时没能圆上大学梦,现在站在这科学殿堂的门口,何不跨进去遨游一番呢?于是他75岁时开始上大学,经过15年苦读,90岁成为硕士,99岁成为博士。在他100岁生日的庆典上,当那些忘年之交的青年人问及他的人生之道时,他说:“因为心系学习,脑子里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快乐,没有苦恼!”这位老人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从而充实了生命,延续了生命。

营造开心法

常听同事感叹,活得太累,太烦,其实,这样的感觉谁都可能产生。考试不佳,奖金无望,购物上当,物价上涨,体检有病,邻里不睦……烦恼就像一团团乌云,随时都可能飘过来,使我们的心境阴沉得像要下雨,我们怎么会不觉得累,不觉得烦呢?但是,把种种不如意总是搁在心上,能改变既定的事实吗?如果不能,还不如营造一份好心境,乐呵呵地过日子呢!

获得好心境,在己不在人。民间有一则故事说:有个老婆婆天天发愁,晴天,她愁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雨天,她愁小儿子的洗衣店没有生意。有人劝她:“晴天,你的小儿子生意红火;雨天,你的大儿子雨伞畅销,你真开心啊。”老婆婆转念一想,还真是这么个理儿,从此愁云散尽,笑口常开。很多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这个老婆婆呢?是苦是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酒不醉人人自醉,语不伤人人自伤”,许多的烦恼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天堂地狱仅一念之间,这就是营造好心境的根本之路。

当然,营造好心境,并非自欺欺人,更不是把头缩进自我的世界里,拒绝正视现实,而是超脱世俗的困扰,红尘的羁绊,进入一种生命的境界,失落之中不悲观,安乐之中不迷失,有登高临飞宠辱皆忘的情怀,不为鸡毛蒜皮鸡争鸭斗,不为一己之事忧心忡忡,对人对事能想开点,看开点。比如对待职务升迁,“人往高处走”,本来无可厚非。但刻意追求,官欲不止,即使身居高位,你也难有开心的日子。再比如对待工作,有了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你就会在劳动和工作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对待物质享受,能常和自己的过去比,和身边条件不如自己的比,就能知足常乐。对待他人,能多做好事、善事,就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自己也因此而高兴。倘能如此,不就拥有好心境了吗?

营造好心境,是在有着各种压力的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自我拯救,是一种对生活的超越。这方面,苏东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他在一生中曾屡遭挫折,但却极为达观。被贬后,还能写出“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流放”岭南,他又唱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佳句。当然苏东坡的例子也告诉我们,好的心境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它是人格、学养、品德、才能等共同酿造出来的。

营造好心境,其实就是开垦芳菲满地的精神桃花源。有一首歌唱得好:“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人生自古就有许多愁和苦,请你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而要“多一些开心”,那就千万不要忘记营造好心境。

比较知福法

人人都渴望有福。其实,只有比较之后,才知是福不是福。

比较分积极和消极。积极比较是“德比于上,物比于下”。以求实心态,可以比出满足,使自己心安理得,有了满足后的快乐之感——幸福。消极比较是“以物为上”之比,总想比别人物多。这样只能比出牢骚,比出苦恼,比出心神不安,日积月累伤心伤身。

下面这首《知福歌》,比出苦和福。

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

思量风云苦,和暖便是福

思量阴雨苦,晴明便是福

思量应酬苦,闲居便是福

思量行路苦,安坐便是福

思量营谋苦,无营便是福

思量饥寒苦,饱暖便是福

思量兵戈苦,太平便是福

思量异乡苦,安土便是福

思量孤独苦,有家便是福

思量自若苦,知福便是福

每个人都应切记,幸福就在你身边,远离烦恼身心健。

书信交流法

美国总统林肯“永不寄出的信”,被公认为是消除怒气和烦恼的良方。一次林肯的一位朋友愤愤不平向林肯诉说了另一位朋友的无理。林肯听后不平地说:“你马上写信去痛骂他,往后不要与他来往。”信写后,却被林肯拿过来撕了,林肯笑着说:“我写过不少这样的信,但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寄出去,我们可以尽情地倾诉信中的不快,但没有理由去伤害他人。”这位朋友通过写信,烦恼与怒气已消除了大半,听了林肯的话感叹不已。

烦恼人人都有,伟人也不例外。林肯把烦恼通过写信而发泄出来,既获得了心理平衡,又不会伤害别人,真是一举两得。最终林肯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当你感到不愉快,想要调整心情时,你可以试着把心中的感受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