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古代军事
7763000000014

第14章 古代武器概述(3)

乌兹钢刀比较长,因此重量较大,但又是单手持握的。所以需要很大的腕力才能挥舞自如,使用者也容易疲劳。而另一种着名的刀就没有这种缺点,它就是武士刀。

跟传遍世界的乌兹钢刀不同,武士刀始终是日本特产,真正的好刀都产自日本。大体上,从古坟时代到707年为直刀时代,从806年到1572年为古刀时代、从1573年到1867年为新刀时代、1868年到现在为现代刀时代,可见新刀时代以前的武士刀,属于我要讲述的古代刀的范围。日本刀的发展可能受了唐朝横刀的影响,我曾看过横刀的仿制品照片,跟后来的武士刀有些相似。但吉备真备从中国带回的武器只有弓箭,这似乎说明早在遣唐使时代,日本刀就已经足够优良,无需借鉴中国技术了。无论如何,到了廉仓幕府时,武士刀就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欧阳修曾作《日本刀歌》来盛赞这种武器。到了明朝,倭寇从日本得到大量的武士刀与明军作战,令明军感到很是为难。戚继光羡慕气恼之余,对中国自己的制刀技术大加抨击:“腰刀造法,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近时匠役将刃打厚,不肯用工平磨,止用侧锉,将刃横出其芒,两下有肩,砍人不深,刀芒一秃,即为顽铁矣,此当辨之。”直到最近的中日战争中,日本刀仍然给中国人很深的印象。对这种武器,欧美人的痴迷程度不下于中国人,在反映二战太平洋战场的电影中,常常出现这种刀;而国际市场上好的日本刀也很贵;直到最近的《最后的武士》,日本刀也是重要角色。

最初的日本刀,跟前面说过的环柄刀差不多,都是直身的,平安时代以后为了便于马上劈砍,逐渐变为弯身,即为太刀;江户时代出现了较轻便的打刀。总的说来,其种类可以分为身长30厘米以下,供非武士阶层使用的短刀、身长30~60厘米的胁差、身长60厘米以上的主战短兵器刀和太刀,通常,它们的身长不会长于80厘米。比较特殊的是忍者刀,它仍然是直身的,因为忍者不需要马上战斗,所以便于刺杀的直身刀能够提供更多的战术选择。所有好的日本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日本铁矿石制造。不过现代条件下,使用欧美优良铁矿石,一样可以制造出较好的武士刀,只是不如日本原产的名贵。至于中国仿制的武士刀,跟日本原产的差距较大——上面两句话跟本文没有任何关系。

至于武士刀的制造工艺,网上介绍无数,这里就不啰嗦了。只是顺便提一下日本国宝级的名刀:名物大典太,太刀,刃长66.10CM。平安后期刀工三池典太光世所作,本来为室町将军家所有,在桃山时代落入秀吉手中,后来秀吉将它赐予前田利家。刀铭:三池光世;菊一文字则宗,太刀,刃长78.48CM。后鸟羽院时期备前国刀工则宗所作,一文字派的代表作品。传说后来为新撰组剑士冲田总司所有。刀铭:菊一文字则宗;长曾弥虎彻,胁差,刃长45.75CM。越前国刀工虎彻于宽文3年所作。为新撰组剑士近藤勇的爱刀。刀铭:长曽袮虎彻入道兴里;和泉守兼定,刀,刃长70.6CM。着名刀工之定所作,新撰组剑士土方岁三所有。刀铭:和泉守藤原兼定。在刀柄上也刻有铭文: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此外尚有堀川国广、葵纹越前康继、肥前国忠吉、村正、正宗、长船等等。

武士刀以刀身坚韧、刃口锋利为优势,性能极佳,尽管不象大马士革钢刀的制造者那样喜欢堆砌各种装饰,但是精心打造的武士刀也有其独特美感——不知为什么,我虽然不大欣赏日本传统文化,却非常喜欢武士刀。从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角度说,武士刀可以说达到了古代刀的巅峰。如果要说有缺点的话,就是双手持握造成左手无法持盾,在战场上战术选择较小——不过双手持刀,较为省力,恰恰也是日本刀的重要优点,看来人间没有完美的事物。

与武士刀、乌兹钢刀名声相仿的还有马来亚的克力士,都可以归入剑的范围。

当乌兹钢刀和武士刀崛起的时候,长刀的发明者中国人却表现不佳。从环柄刀到横刀,再到腰刀,中国的刀同样是为了适应马上劈砍,渐渐的由直身变成弯身。但在两种名刀的光芒笼罩下,中国刀未免显得逊色了。而且不知为什么,中国刀的制作工艺有时候不升反降,比如前面所引戚继光抨击当时中国制刀业粗制滥造的话,就反映出制刀业的堕落。不过,明朝的腰刀,如果认真制作,其威力和外观仍然是很出色的。有图为证:这里是现代仿制品,刀身较直:跟《军器解》中弯身的腰刀附图不同。中国在唐以后对世界制刀业的主要贡献是创造和装备了许多装木柄的长刀,这种东西用在战场上对付骑兵,还是很有效的。第一种大量装备的木柄长刀是唐的陌刀,据《太白阴经》,当时一个军1.25万名士兵中,装备2500把陌刀。宋朝据《武经总要》,有屈刀、掩月刀、眉尖刀、笔刀、凤嘴刀等,也算琳琅满目。

封建时代唯一一个不以刀为主要短兵器的文明区是欧洲。欧洲中世纪主要短兵器是长剑,这种东西既消耗工时,马上劈砍效果又不如刀。

在新大陆,阿兹特克人曾经用黑燧石刀作战,用木柄长刀来抵抗西班牙的骑兵,效果均不佳。但刀的历史延续了很久。直到1937~1945年的中日战争中,中国人粗制滥造的大刀,和日本的速成军刀,仍然对砍过,不过这显然不是战争的主流了。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时不时地看到用刀犯罪的场面,这时的刀显然又回到凶器的位置上去了。

顺便说一说,刺刀尽管名为刀,但是从其使用来看,主要发挥刺击功能,其实更类似短矛,所以在这里不把它归入刀类。

投石带:在射击兵器中,只有这一种在奴隶社会以后就消失了。其发明时间不详,从大洋洲、非洲很多原始部落直到20世纪还使用它来看,它也是一种古老且不约而同的发明。

从出现到消失,投石带的变化不大,都是用一条皮带或绳索制作,中间宽,用以兜石,一段有环,可以用手握住,另一端则无。把兜上石头的投石带在头上旋转,逐渐加力后放开无环的一端,石块即快速飞出。这样可以把1/4公斤的石头掷出150米外。投石带可以投掷光滑的石块,也可以投掷铅弹。到了火药出现以后,还可以投掷早期的榴弹。

很显然,投石带跟弓弩相比,最大的好处是经济性好。上面已经讲了它的结构,这种武器显然是很好制造的。石块的要求也不高,最多圆些光滑些就行了。第2个好处是方便训练和补充。从投石带的使用来看,显然比弓省力和易于操作,而且大多数地面石头和其他小重物很常见,一旦储备枯竭,可以随地补充。因为结构简单,如果损坏,投石带也可以及时修复。投石带的另一个好处是石头从半空中下坠,对于专注于正面防御的敌军来说,颇有点防不胜防的感觉。但投石带的缺点也是明显的:精度太差,它的初速比箭更慢,而且呈抛物线飞行,精度根本无法保证。杀伤力也不足,在掷中无防护或者防护较差的对手的时候,还可以杀伤他们——穿着软甲,如皮甲、麻甲、棉甲、锁子甲等的军人,如果甲胄厚度不够,则石头还是可以在不穿透甲胄的情况下伤害他们的,但是对付重甲兵就很难了,盾牌也可以容易的防御住小石头的攻击。因为易于防御,敌人对投石带的恐惧远没有对弓箭的恐惧那么大,因此它的心理威慑力也远不如弓弩。我认为,投石带这种射击武器并不成功。

最早装备投石带的文明国家是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就已经列入制式装备了,主要供努比亚雇佣军使用。后来这种武器流传到其他国家。其中在欧洲发扬光大,甚至出现了像伊比利亚投石手这样着名的投石部队。而弓箭较好的西亚、印度尽管也有使用,但是范围相对小些。可见弓箭跟投石带存在着竞争关系。

中国长期不装备投石带,只有到了宋朝,使用手炮。这种东西由2人操作,抛掷半斤重的石头。《武经总要》中建议在敌人逼近时使用它,这跟投石带的使用相似,不过从作用原理和归类来看,手炮应该称为微型的投石机。除此以外,我找不到中国装备投石带的纪录。中国的射击兵器长期是弓弩的一统天下,后期变成弓与火器并用。个人认为这是中国人在军事上比较其他国家的一个高明之处。

投石带在罗马衰落之后地位严重下降,中世纪欧洲射击兵器的绝对主力是弓和弩。直到火药传到欧洲之后,欧洲人制造了小型燃烧爆炸物——早期的榴弹,为了投掷这种东西,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了投石带。这是投石带最后一次闪光。

盾:最早的盾是藤编成或者木制的。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在人类跟其他猛兽和人科动物进行决死战的时候,他们都是只使用进攻性武器,义无反顾地扑向敌兽的。最早的盾是哪里出现的,很难知道了——因为材料的关系,它容易腐朽,腐朽后的痕迹又比较难跟其他木制生产生活用品区分开来。不过早期的文明国家,如埃及、苏美尔城邦都有了盾,这是肯定的。

当面对猛犸、短面熊、狮子、野牛、尼安德特人、东方直立人的时候,人类从来没有想到过要保护自己,到了成为动物界无可挑战的霸主的时候,却需要盾牌的保护了,这是否说明人类最害怕的还是自己的同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