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军事百科之作战谋略
7763900000011

第11章 古代军事

古代战争方式

在我国古籍中,经常出现一些描述战争性质与战争方式的词,如“击”、“袭”、“侵”、“伐”、“征”、“战”、“攻”等等。其中,除了“击”、“攻”、“战”3个词表示一般地攻打、作战外,其余的词在描述战争性质和战争方式上均具有特定的含义。

“征”,是指上伐下,有道代无道;是所谓的“褒义”词。如《左传·信公四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这是指上伐下。《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这是指有道伐无道。

“伐”,用于诸侯国之间,不仅限于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进攻。其特点是出兵的一方须事先找个理由,即“师出有名”。因此是中性词,后因“征伐”、“讨伐”连用,而渐具褒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以代京。”

古人使用这组词是很讲究的。《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中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实际上,“伐”指正式战争,有钟鼓,表明行动公开,而且进攻的一方还有所谓的理由或借口,而“侵”就不需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战”。“袭”比“侵”更富有秘密性质,只是偷偷地进攻。

除上述方式之外,还有“围”,即众兵包围;“邀”,即拦击;“逆战”,即迎击。

古代的军衔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度。各个国家对军衔等级的设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即以兵、军士、尉官、校官、将官、元帅为次序的分等设级的较完善的世界通行军衔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又渐渐分成两大类型,一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类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类型。苏联的军衔设置,以陆军为例,共分6等22级。其中兵分列兵、上等兵;军士分下士、中士、上士、大士;准尉分准尉、高级准尉;尉官分少尉、中尉、上尉、大尉;校官分少校、中校、上校;高级军官分少将、中将、上将、大将;元帅分兵种元帅、主帅、苏联元帅、大元帅等7级8衔。美国的军衔等级设置,以陆军为例,共分6等25级。其中兵分3级,军士分7级,准尉分4级,尉官和校官各分3级,将官分5级,其余国家因军队规模小,军衔设置也少,有的国家最高军衔为中将,还有的是上校。但也有不同情况,如波兰和罗马尼亚两国的军衔等级都设25级,比苏联的还多。

中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也有意见认为这些称号都是“职务”专称,而不是“官衔”称谓。

“将军”之名出现于晋献公16年,“元帅”之名出现于晋献公之子晋文公4年,比将军之名的出现晚37年。“校尉”的出现是近5个世纪后汉代的事情。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1894年,清朝政府决定仿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从此进入了军官衔级新制时期。

三军

所谓“三军”最早源于春秋后期。当时一些诸侯大国,如晋、齐、鲁、楚等国军队都设上、中、下三军或中、左、右三军。其中中军的地位较高,也更为骁勇善战。

后来,随着时代的演进,上军、中军、下军又渐渐为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等到了唐宋以后,这已经成为军队的一种固定建制。明朝的罗贯中所着的《三国演义》在这方面则有更多的描述。

不过此时,“三军”的概念较之春秋时期已有很大不同。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即军队行军或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中军即由主将亲自统率的部队,也是全军的主力。而后军即军队在行军或作战中担任后方掩护、警戒任务的部队。前军、中军、后军在我们今天的军队建制中已完全消亡了。

三令五申

“三令五申”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句成语,许多人经常用到,但“三令”令的是什么?“五申”申的又是什么?宋代曾公亮撰《武经总要》书中记载了三令五申的具体所指。

原来,古之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人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钺,以宣其刑赏。

所谓“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钺。这就是三令与五申的内容,是教育将士应该在战阵中和军事行动中明确的作战守则。

中国古代军事之最

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孙子兵法》,为春秋末期孙武所着。

中国部头最大的兵书是明朝人茅元仪撰辑的《武备志》,共有240卷。

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军制的专着是宋朝陈傅良撰辑的《历代军制》。

(第一部)兵书目录是汉武帝时杨仆编写的《兵录》。

我国最早的军事条令是《司马传·严位篇》,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的齐威王时代,即公元前378~前343年。

我国最早的专门性军事着作是《令典》和《军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8世纪。

我国最早的军事史巨着是《左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

我国最早的火药武器是唐代开始出现的火药火箭和火药火炮。

我国最古老的战船,早在西汉时期,已能制造不同的战船。

最早刊登军事消息的报纸是《申报》,清朝光绪11年,法国舰队侵入我国的宁波,上海《申报》创办人英商美查派人前往观战,并绘图,附以说明,登在申报上。

最早的军官学校出现于汉代,当时称“武学”。正式的“武学”开办于神宗熙宁5年(1072年),学制为3年。

最早的海军学校是1866年福建总督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办的船政学堂。

兵卒

“兵”本为兵器,后来凡是拿兵器的就通名为“兵”。

卒的情况也一样。古制,凡是隶属于人而供其役使的,都是穿的赤衣,这种衣就名叫“卒”,或名为“褚”。后来称穿“卒”衣的为卒,凡属供役使、服徭役和服兵役的就名为“卒”。大抵凡卒初皆为奴隶,为罪徒,故衣褚以别良人。后世囚服,衣皆赤色,京剧《苏三起解》之罪衣罪裙,便是此制之遗。

古代军中的旗帜

古代军中旗帜很多,这些旗帜颜色各异,大小形状不同,图案、装饰繁多,各标志一定的意义。

表明身份:国王的旗帜叫“常”,上面画的是日月,表示天明。主帅在军中居于中央,用黄牙旗,为青、赤、白、黑四旗之首。

表示方位:青旗表示东方,赤旗表示南方,白旗表示西方,黑旗表示北方,黄旗表示中央。

指挥队形阵势:在战斗操练时,举青旗布直阵,举白旗布方阵,举赤旗布锐阵,举黑旗布由阵,举黄旗布环阵。

用于指挥和开道的旗,旗杆头上缀有牦牛尾,下面有五彩折羽。

兵符

符牌中的重要角色,莫过于古代的兵符。兵符的佼佼者,则莫过于虎符。信陵君窃符救赵,是有关虎符的最早的故事。考古发现的秦国虎符,是今日所见的最古老的虎符,已有2300多年了。

虎符在汉代,铭文始铭于虎脊,符分字也分。它是今日凭信物普遍在骑缝处盖章、编号的祖型。

虎符到宋代,改成牌状。辽、金、元也加以模仿。元虎符,牌顶饰一虎头,俗称“虎头牌”。从此,凭信物的雅称“符”,逐渐让位于俗称“牌”。今日称“牌”,而不再称符了。

牌源于符,符源于节。古代节的质料、形制,用途很多。诸如玉节、角节、虎节、龙节,或调兵,或用之外交,然而最古老的是竹节。考古发现的鄂君启节,形若带节竹板,却是用青铜铸成。有趣的是,其节共有五枚,合起来恰是一个带节的竹筒。它生动地提示,断竹为节,剖节为符,这就是符节的发展史。

剖物为信的风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会。符牌文化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