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7764400000043

第43章 外科疾病(4)

现在临床上所说的颈椎病,实际指的是下颈段椎间盘综合征。上颈段椎间盘综合征是指颈4以上由颈1~4神经受刺激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下颈段综合征是指颈4以下由颈5至胸1神经受刺激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临床分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

[症状]

因为颈椎病类型不同,症状也不尽相同。

常见体征:

压痛:可在相当于颈4~5、5~6或6~7的棘突间旁找到明显的压痛点。

颈部变直、活动受限明显。如为椎动脉型颈椎痛,可在颈部活动到某一位置时诱发或加重其症状。

神经根型。以神经根受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其主要症状病变在颈5以上者可见颈肩痛或颈枕痛及枕部麻木等;在颈5以下者可见颈僵,活动受限,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上肢发沉、无力、持物坠落等症状。

脊髓型。以颈部脊髓受损为主要表现的颈椎病,称为脊髓型颈椎病。其临床表现可见上肢或下肢、一侧或两侧的麻木、酸软无力,颈颤臂抖,甚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全痉挛性瘫痪,如活动不便、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以至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四肢僵硬等。

椎动脉型。以椎动脉受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可见颈肩痛或颈枕痛、头晕、恶心、呕吐、位置性眩晕、猝倒、持物落地、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且上述诸症可因头部转动或侧弯而诱发或加重。

交感神经型。以交感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颈椎病,称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其主要症状可见枕部疼痛、头沉、头晕或偏头痛、心慌、胸闷、肢凉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等。

混合型。在临床上,以上各型很少单独出现,最为常见的是同时存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各种症状,即为混合型颈椎病。

[检查诊断]

根据各种类型症状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x线片可见: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骨赘的部位与大小、椎间孔大小与形态。

脊髓造影对脊髓型颈椎病有诊断价值。

椎动脉造影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诊断价值。

CT检查可清楚显示颈椎间盘的病变。

核磁共振可显示脊髓病变及受压的情况。

其他:腰椎穿刺、肌电图、脑电图、脑血流图对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西医药治疗]

可使用消炎镇痛药、镇静剂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如颈、肩、上肢有局限压痛者,可局部注射醋酸强的松龙0.5毫升,加2%普卡因0.5~1.0毫升,每周1次,每3次1个疗程。

对根型颈椎病,颈椎硬膜外腔注射醋酸强的松龙,有时可获显着疗效。但需有经验的穿刺师做硬膜外穿刺.切忌刺伤颈髓。

[牵引疗法]

牵引是应用于急性期或发作期的一种疗法。急性期或严重者,采取卧位牵引;慢性期可采用坐位牵引。牵引重量,通常2~3千克,牵引时间1~2小时,一目可牵引数次。为了在康复期起床行走时,保护虚弱的颈椎.可使用临时性的颈托或支架。

[手术疗法]

手术方法有:

椎板切除减压术。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

颈椎椎管成形术。

[中医药疗法]

颈复康适应证为活血通络,散风止痛。用于颈椎骨质增生引起的脑供血不足,头晕、颈项僵硬,肩背酸痛,手臂麻木等症。服法:开水冲服,每次1~2袋,每日2次饭后为宜。孕妇忌服,消化道溃疡,肾性高血压者慎服。

壮骨关节丸:适应证为补肾益肝,养血活血,祛风通络,用于颈椎骨质增生。服法,一次1~2丸,每日2次。

抗骨质增生丸:适应证为颈椎病表现为在颈椎棘突或椎旁有压痛,患侧颈、肩及上肢发生痛疼、麻木,头部下压试验阳性,可伴有头晕等症状。征属肝肾不足者,可选用本药治疗。服法:为蜜丸剂,每丸重3克,口服。每次1~2丸,每日2~3次。孕妇忌用。

[按摩疗法]

取穴:风池、风府、肩髑、肩井、大椎等穴及颈肩部肌肉、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操作:先揉按颈肩部肌肉及风池、风府、肩髑、肩井、大椎等穴;揉、搓、按、拿、弹拨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其他软组织;用两手掌根部托住下颔和枕骨粗隆,用力缓缓上提头颅约1分一钟,再用拇指指峰把偏歪的棘突向对侧用力推;在上提颅的位置上将头部轻轻地左右旋转活动约3~五分钟,用拇指或四指按压弹拔锁骨上窝及腋下臂丛神经及腋总神经,使患臂及手指出现麻胀酸困感。

[针灸疗法]

取穴:四天穴(天柱、天牖、天宗、天井),胛缝(在沿肩胛骨骨缘的压痛点上,针0.3寸深)。有肩周炎症状者加肩髎、百会;吞咽困难者加哑门;有前庭症状者加百会、足三里。中等刺激,留针1五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醋敷疗法]

可选品质优良的食醋浸入干净纱布中固定于患处:再将暖水袋装上900c的热水。置放在固定好的浸有食醋的纱布上,热敷30~40分钟;热敷后再用热毛巾擦拭2~3分钟,最后用于毛巾擦干。

食醋热敷通常在半月后有明显的症状改善,长期坚持则可逐步得以康复。

[运动疗法]

倒坐椅疗法。人在正常直立情况下,颈椎的排列是略向后弯曲的,但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颈椎经常处于向前弯曲的状态,使后侧颈椎间形成多余空间,骨质易在此增生而导致颈椎病。作为防治此病的一种辅助措施,不妨在看电视或与家人闲聊时,将不带扶手的靠背椅椅背朝前倒骑着坐下,两小臂交叉伏在椅背上,自然就形成头略后仰之状,还可有意让脖颈向后弯曲程度比正常情况下再大些,以此来校正伏案工作造成的后果。

干搓脸疗法。十指伸直举同脸高,上下搓脸,每天早晚各一百次,连续半年便好。此法因为肩头同时活动,还可治肩周炎,并还有美容作用。

头部运动法。两手叉腰正站,做低头回位,仰头回位,左甩头回位,右甩头回位,头顺时针转动两星期回位,头逆时针转动两星期回位。运动速度要缓慢,运动幅度由小到大。

[预防与调理]

在平时应劳逸结合,尤其是伏案写字的人,更应多加注意,通常4五分钟左右就应适当休息一下,从而放松颈肩部及全身。

每日起卧定时,并按时进行体育锻炼,夜卧枕头不可过高或过低,并注意颈肩部的保暖。

二、普通外科疾病

1.热烧伤

[病因]

热烧伤是指单纯高温造成的烧伤。通常因火焰、热水及蒸气所致。

[症状]

通常轻微烧伤出现红肿、起泡等症状。而大面积烧伤除造成人体皮肤损伤外,还造成循环系统、多脏器功能、免疫系统、机体代谢、电解质平衡等一系列紊乱和功能障碍。

[检查诊断]

有接触火焰、热水及蒸气病史。

按烧伤深度分类诊断。

1度(红斑型)。

损伤表皮层,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轻度红、肿、热、痛,感觉过敏,无水疱,干燥。

2度(水疱型)。

又分为2个亚型。

浅2度损伤真皮浅层,剧痛,感觉过敏,有水疱,明显水肿。

深2度损伤真皮深层,渗出,基底较湿,有红色出血点,痛觉迟钝。

3度(坏死型)。

损伤皮肤全层或皮下组织或更深,皮革样,蜡白或焦黄,碳化,感觉消失,可出现树枝状静脉栓塞。

按严重程度分类诊断。

轻度烧伤。

2度烧伤面积在9%以下。

中度烧伤。

2度烧伤面积10%~29%,或3度烧伤面积不足10%。

重度烧伤。

2度烧伤面积30%~49%,或3度烧伤面积10%~19%。

特重烧伤。

总面积在50%以上,或3度烧伤面积在20%以上。

[并发症]

可并发休克、脓毒血症、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和胃扩张、脑水肿或肝坏死等。

[创面处理]

包扎疗法。

创面清创后放一层油纱布,外用吸水性较强的敷料包扎,压力适中。如创面在肢体。应保持功能位。敷料湿透或疼痛、发热时,应在无菌条件下更换敷料。创面与敷料贴紧或干燥,多表示无感染,敷料不必揭开。

半暴露疗法。

清创后创面覆盖一层凡士林油纱条或抗生素纱布,暴露在清洁环境中,如纱布上有分泌物,定期更换敷料。

暴露疗法。

对于2度烧伤创面,清除后暴露在清洁的环境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受压部位创面放在消毒布单或纱布上,定时更换体位,保持创面干燥,可用红外线烤灯照射,创面可不用药物,待创面结痂和痂下愈合。

局部用药。

较常用药物有0.5%硝酸银溶液,10%磺胺灭脓冷霜、1%磺胺嘧啶银及中草药制剂。

创面生物敷料。

生物敷料中以自体皮覆盖清创后的新鲜创面效果最佳,异体皮次之,人造皮效果较差。

[削痂处理]

自然脱痂。自然脱痂适用于早期未能切痂或不利于切痂部位。任焦痂自落,逐渐剪除,保护和清理暴露的肉芽创面,适时植皮。

手术削痂。适用于深2度至3度烧伤创面。早期削除坏死焦痂应以显露新鲜有活力组织为目的,适时植皮。

[补液治疗]

补液治疗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伤后第一个24小时内补液量=体重(千克)×烧伤面积(平方米)×1.5毫升(额外丢失量)

2000毫升(基础需要量)。总液量中2000毫升的基础需要量给予5%葡萄糖液,其余2/3量给予晶体液,1/3量给予胶体液。总液体的1/2量应在伤后第一个8小时输入,剩余的1/2量在以后16小时内输入。

第二个24小时给液量2000毫升基础需要量同前,晶体液和胶体液量分别为第一个24小时晶体、胶体量的一半。

第三个24小时及以后的输液,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如观察尿量、比重、脉搏、血压、表浅静脉充盈情况、测中心静脉压及各项化验指标等,根据患者表现判断补液效果。

[西医药治疗]

大面积烧伤后的感染极其严重,在整个创面存在过程中暴发性败血症一直威胁着患者,全身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极为重要。最好定期行创面细菌培养或血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同时给予止痛和预防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

[中医药治疗]

应以清热解毒、凉血滋阴、益气养血等辨证论治。

[验方疗法]

皮肤被油或开水烫伤后,可用风油精、万花油或植物油(如麻油)轻轻直接搽涂在伤面,皮肤未破者,通常5分钟即可止痛。

将消毒纱布浸于牛奶中,用纱布敷于伤处,可治火灼致伤。

鸡蛋、白酒疗法:将1个鸡蛋的蛋清与15克白酒调匀。敷于患处,每日3~4次,可治沸水烫伤和烧伤。

将仙人掌去皮,捣烂,敷于患处后,用绷带包扎好。

[预防与调理]

平时应避免接触烧伤源,不得不接触时应做好安全防护,时刻注意安全。

病期要加强护理,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尤其是特殊部位,如头、面、颈部烧伤,手烧伤,吸入性呼吸道烧伤及眼、耳部烧伤,护理非常重要。预防肺炎、急性肾衰、化脓性血栓静脉炎、应激性溃疡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这是大面积烧伤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应注意的重要环节,应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2.化学烧伤

[病因]

化学烧伤包括酸烧伤、碱烧伤和磷烧伤等。因为日常生活中较多接触强酸和强碱,所以只介绍酸烧伤和碱烧伤。

[症状]

酸烧伤。高浓度强酸如硫酸、硝酸、盐酸可使组织细胞脱水、蛋白变性、沉淀、凝固,迅速形成的结痂起到限制其向深部侵蚀的作用。

碱烧伤。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能使组织细胞脱水,还与蛋白形成可溶性碱蛋白,脂肪皂化,故致使损伤继续向深部组织发展。

[急救处理]

酸烧伤时,急救可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处,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待其痂下愈合或切痂植皮。特殊酸类烧伤后除用大量清水冲洗外,还可应用有分解作用的物质处理创面,如碳酸烧伤可用70%酒精或白酒清洗,氟氢酸烧伤可用含钙剂外敷。经化学作用变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

碱烧伤时,急救处理非常重要,大量的清水冲洗,长时间浸浴,创面干燥处理,待结痂或植皮。对生石灰、电石等烧伤冲洗时应先尽量去除组织上过多的碱性物后再行冲洗,否则产生大量的热而加重组织损伤。

3.痈

[病因]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从一个毛囊底部开始,再沿皮下脂肪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肪柱,再向上传人毛囊群而形成有多个脓头的痈。

中老年人易患此病。中医认为,“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不通所致。发生于项部,中医称之为“夹喉痈、对口疮”;发生于背部,称之为“搭背”;生于腋下称“腋痈、夹肢痈”;生于脐部称为“脐痈”等。

[症状]

起病时患部皮肤肿胀。呈紫红色,质地坚韧,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成蜂窝状。

1~2周后中央出现多个小脓头,破溃后呈蜂窝状,以后中心坏死、塌陷,形如“火山口”状。伴剧痛。其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周围皮肤红肿,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区域淋巴结常有肿大,压痛。常伴有寒战和高热,头痛和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症状。

[检查诊断]

典型的局部病损,粟粒样脓头可除外蜂窝织炎。区域淋巴结肿大。感染性全身症状。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达20x109~30×109/升,中性粒细胞增高。

[西医药治疗]

抗生素治疗。

首先应进行血培养和脓培养,以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轻症,可口服复方新诺明或泰利必妥,或万古霉素。重症,肌注或静滴青霉素类药物。灭滴灵对厌氧菌效果较好。

局部用药。初期红肿阶段局部可用50%硫酸镁或75%酒精热湿敷,也可用环丙沙星软膏、百多邦软膏、金黄膏、鱼石脂软膏外涂。

[手术治疗]

炎症范围扩大,中央已形成坏死组织,全身症状逐渐加重者,应采取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十字或双十字切开,要深达筋膜,切断皮下纤维小梁。切除坏死组织,充分引流排脓。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本病属中医“疽”的范畴,可分以下3期辨证治疗。

症见患部起一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发痒作痛,渐向周围扩大,脓头增多,此时红肿灼热,疼痛更甚,伴恶寒发热,且舌红苔黄,脉滑数时为初期。适宜用清热解毒消肿之法治疗。轻者宜疏风清热,活血化淤。

可用清血解毒丸、解毒消炎丸、梅花点舌丹等。

也可参考方药: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黄连10克、赤芍15克、黄芩10克、山栀子10克、荆芥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黄柏10克、蒲公英30克、夏枯草10克、芦根30克。

服上述方剂的同时,取煎后药渣用布包,湿敷痈肿部位。

症见疮头逐渐溃烂,状如蜂窝,高热口干,尿赤便秘,且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时为溃脓期。适宜用清热解毒,托里透脓之法治疗。可用清血内消丸、痈疽消毒丸等。

症见脓腐渐尽,新肉生长,逐渐愈合时为收口期。通常不需内服,若气血两虚,愈合迟缓者,宜调补气血,可服八珍丸、十全大补丸等。

[中医外治法]

中医治疗痈以外治法为主,根据全身症状配合服用中药。

初期:外敷金黄散、玉露散。

溃脓期: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未尽时外盖金黄膏,脓尽时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盖。如疮口过小,应扩疮排脓后再用药。

[饮食疗法]

初期。

鲜马齿苋30克,或鲜野菊花30克,煎汤代茶。

蒲公英40~60克、金银花50克,煎药取汁,去渣,加大米100克,煮粥食。

金银花、绿豆各50克,生甘草15克,煎水代茶。

溃脓期。

鲜马齿苋150克,大青叶、金银花各50克,煎水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