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7764400000055

第55章 儿科疾病(3)

四度。由烦躁不安转为半昏迷或昏迷,表现暂时安静,面色发灰,听诊两种呼吸音几乎消失,仅有气管传导音。心音微弱,心律不齐或快或慢。

[西医药治疗]

病毒感染引起者可予抗病毒治疗,选用病毒唑、威力宁、无环鸟苷等;细菌感染引起者采用抗生素治疗,选用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头孢羟氨苄青霉素、红霉素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每日1~2毫克/千克,分3~4次;地塞米松每次0.25毫克/千克,肌注或静点,或用超声雾化吸入。

[手术治疗]

四度喉梗阻立即行气管切开术。三度喉梗阻经治疗无效者也应手术治疗。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本病中医称为“喉风、喉音、喉痹”等,通常按以下三型辨证论治。

症见干咳,如犬吠样,声音轻度嘶哑,不发热或低热,且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在风关时为风寒袭喉型。

可用中成药:锡类散。

症见咳声如犬吠,轻度憋气,咽痛,发热,且舌尖红,脉浮数,指纹浮紫在风关时为风热袭喉型。

可用中成药:锡类散、冰硼散频频吹喉,咽速康气雾剂喷喉,每次按一下,每日2次。

症见高热,咳剧,呈犬吠状,咽痛,喘促,喉中痰鸣,呼吸时胸肋凹陷,口周紫绀,甚则躁扰不安,便干尿赤,且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指纹紫可达气关或命关时为痰热壅喉型。

可用中成药:通关散,鲜竹沥水。猴枣散等。

[预防与调理]

平时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注意清洁卫生,冬春季节少去公共场所。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

患儿平卧或半卧位,注意观察呼吸、心率等情况,发现不正常及时处理。

8.新生儿脐炎

[病因]

多由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而引起。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症状]

新生儿脐炎为新生儿脐部的急性炎症。轻者脐轮和脐周皮肤轻度红肿。可有少许浆液性分泌物。重者脐部及周围明显红肿,有脓性分泌物,伴臭味。

[检查诊断]

具有断脐感染史。

具有典型症状。

[并发症]

可形成脐周脓肿或蜂窝织炎,个别可引起腹膜炎、肝脓肿、脐静脉炎屑髓炎或败血症。

[西医药治疗]

轻者局部用3%过氧化氢和75%酒精清洗,有明显脓性分泌物,脐周有扩散或伴全身症状者应用抗生素,也可根据分泌物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手术治疗]

脐周肉芽肿可用硝酸银棒或10%硝酸银溶液涂擦,或用电灼或手术切除。脓肿形成时需切开引流。

[预防与调理]

到正规医院妇产科请专业医生接生,以免发生感染。

在医生指导下保持患部清洁以免复发。

应穿柔软衣裤,愈后保持清洁卫生。

9.儿童肥胖症

[病因]

肥胖包括单纯性肥胖和症状性肥胖两种。单纯性肥胖多数与食欲旺盛、活动过少、孕妇进食过多或遗传因素有关。小儿时期以单纯性肥胖为多.男孩多于女孩。任何年龄的小儿均可发生肥胖,最常见于婴儿期,其次为学龄前期及青春前期。

另外,还有一种是症状性肥胖,是因为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性腺等病变引起的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

[症状]

小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食欲旺盛,不喜活动,动则气喘,多汗。

皮下脂肪分布均匀,面颊、乳部、肩部及腹部较显着。

肥胖儿骨骼发育较早,其身高略高于同性别同年龄儿。智能正常。

肥胖严重者腹部及大腿部皮肤可有紫色条纹。

男孩常因会阴部脂肪堆积遮埋外生殖器,而显得阴茎短小,常被误认为外生殖器发育不良。

症状性肥胖则除肥胖外还有原发病的相应症状和体征。幼年肥胖可延续至成年肥胖,且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检查诊断]

体重超过同性别同年龄儿标准体重的20%以上,肩胛骨下角皮下脂肪厚度大于20毫米。

单纯性肥胖可测定血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等,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往往升高。

症状性肥胖可行x线颅骨侧位片、头颅CT扫描或肾上腺B型超声检查等协助诊断。

[分型]

儿童肥胖症可分为3度:

轻度。超过标准体重的20%。

中度。超过标准的30%~50%。

重度。超过标准体重的50%以上。

[西医药治疗]

氛氟拉明0.15~0.3毫克/千克,口服。通常从小剂量开始,餐前15~20分钟口服,每日2~3次。

苯丙胺可抑制小儿食欲,必要时可短期应用。通常不主张长期应用。

症状性肥胖的患儿,伴原发病的病因及症状,应进行去因及对症治疗。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体肥腹满,嗜食肥甘,少气懒动。且舌淡苔白腻,脉濡。适宜用健脾化痰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太子参10克、砂仁3克。

症见形体肥胖,多汗,消谷善饥,胸闷心烦,且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适宜用清热化痰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胆南星6克、黄芩10克、黄连1克、半夏6克、陈皮6克、茯苓10克、生薏苡仁10克。

[饮食疗法]

在保证患儿生长发育需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控制。通常以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为宜。可多加用蔬菜、水果以减少饥饿感。常用的蛋白类食物有瘦肉、鱼、豆类及其制品。避免油腻、甜食及食盐较多的饮食。

[预防与调理]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提倡过度节食,应给予富有营养而少热量的饮食。

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增加运动量,使机体热量消耗增多,从而控制肥胖。但应避免剧烈活动,以免食欲增加而更加肥胖。

10.新生儿黄疸

[病因]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期常见,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生理性黄疸主要是因新生儿血胆红素增高引起。生后喂养延迟、呕吐、缺氧、寒冷、胎粪排出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败血症等可造成病理性黄疸。黄疸严重者尚可引起核黄疸,导致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

[症状]

生理性黄疸。大部分新生儿生后2~3日出现黄疸,4~6日时最重。黄疸最初出现于面部,重者涉及躯干、四肢、巩膜。不伴其他症状,精神反应好,个别新生儿吃奶稍差,有轻微嗜睡。

病理性黄疸。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黄疸程度过重或每日胆红素上升过快。

[检查诊断]

有不顺产史,孕妇临床前感染用药史、输血史、家族黄疸史等1种或几种致病因素。

生理性黄疸。通常足月儿7日后,早产儿10日后皮肤黄染渐自行消退,但胆红素测定足月儿要12~14日,早产儿3~4周方可降至正常水平。

病理性黄疸。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于第二周末或早产儿第三至第四周末仍有黄疸,或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

出生7~10天后生理性黄疸应消退。如胆红素>34.2毫摩尔/升时即为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还应区分是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还是肝细胞性黄疸。

[西医药治疗]

生理性黄疸因其可自行消退,不需特殊治疗。应注意保暖,提早喂奶,早排胎便可减轻黄疸的程度。早产儿黄疸较深时可给予光疗或其他退黄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苯巴比妥。每日4~8毫克/千克,首量加倍,分3次口服,连服4日。白蛋白1克/千克静滴,或血浆每次25毫升,静滴,每日1~2次。

光照疗法。新生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睾丸用黑纸遮盖,用单光(20W蓝色荧光灯管8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间距离2.5厘米,距患儿35~50厘米)或用双光(上下各6支灯管,下方距离患儿25~35厘米)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120毫摩尔/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面目发黄,黄色鲜明,精神不振,不欲吮乳,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且舌红苔黄。病情较重者,甚至神昏,抽搐。

可用中成药:菌陈五苓丸、茵栀黄注射液。

也可参考方药:茵陈10克、栀子3克、大黄2克、枳实3克、车前草6克、茯苓10克。

症见面目皮肤发黄,色淡而晦暗,或黄疸日久不退,神疲困倦,四肢欠温,纳少易吐,大便溏薄色白,小便短少,或腹胀气短,且舌淡苔腻。

可参考方药:茵陈10克、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附子3克、茯苓10克。

症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日渐加重,腹满纳呆,神疲少动,食后易吐,胁下痞块,小便短黄,大便灰白,或见淤斑,唇色暗红,且舌质色紫暗或有淤点、苔黄,指纹沉滞。

可参考方药:茵陈10克、栀子2克、柴胡6克、茯苓6克、白术6克、桃仁6克、当归6克、白芍6克、制大黄2克、甘草2克。

[预防与调理]

孕妇注意孕期卫生,妊娠期间忌饮酒,少食辛辣食品,不滥用药物。

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黄疸出现和消退的时间、颜色及吃奶、大便、精神等全身情况。发现相关症状,及时治疗。

二、新生儿疾病

1.新生儿窒息

[病因]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缺氧及娩出过程中的呼吸循环障碍。病因大致有三:

一是因孕妇患糖尿病、心脏病、妊高症、重度贫血或血型不合,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及其高龄产妇或产前出血,吸毒、吸烟或酒精中毒,过期妊娠,羊膜早破时间长及应用催产剂等。

二是因早产,多胎产,酸中毒,胎心频率和节律不正常,羊水或胎粪污染,羊水过多,宫内发育迟缓,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胎儿畸形及呼吸道阻塞等。

三是分娩过程中,用产钳分娩或胎吸助产分娩,臀位或其他不正常分娩,剖宫产、滞产、急产,产程延长,脐带脱垂、绕颈、打结,头盆不称,分娩时不恰当应用镇痛剂及镇静剂,母亲低血压等。

[症状]

宫内缺氧早期可出现胎动增加,胎心增快;持续缺氧可致胎心变慢,最后停搏,肛门括约肌松弛排出胎粪。

[检查诊断]

具有典型症状。

具有相关病史。胎儿娩出时出现不同程度的窒息。临床上按生后1分钟内的Apgar评分来区分,0~3分为重度,4~7分为轻度。若生后1分钟评8~10分,而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及以下时也为窒息。

[西医药治疗]

胎头娩出后应立即挤净或用负压球吸净口、鼻和咽部的黏液。完全娩出后用手托住婴儿使其头呈低位,置于产道水平。生后30~45秒钟断脐。置复苏台上迅速擦干羊水血迹,并用辐射保温器保温,再次清吸呼吸道。

出现轻度窒息.复苏时如在吸清黏液后仍无呼吸者直接气管插管,加压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监护,防止感染。

出现重度窒息时,气管内插管吸清呼吸道黏液,必要时加压给氧。呼吸抑制、心率慢、肌松弛或pH<7.25,予5%碳酸氢钠2~3毫升/千克,缓慢静注。心率<60次/分时作心脏按压。若无好转,给0.01肾上腺素0.5~1毫升,静注。心音弱时给10%葡萄糖酸钙1~2毫升/千克,缓慢静注。血压降低、休克、失血时应用自身胎盘血或全血、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10毫升/千克或白蛋白1克/千克,静滴。皮色转红后处理与轻度相同,但应警惕脑水肿、抽搐、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钾,适当延迟开奶。

[预防与调理]

发现高危妊娠应及时处理,避免早产和手术产。

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并进行处理:胎头娩出后立即挤净口、鼻内黏液。

重度窒息者复苏后需进行重点监护,应观察呼吸、心率、颅压、血压,并注意检测血糖、血钙、电解质和肾功能等,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中、重度窒息患儿复苏后应适当延迟喂奶时间,不能耐受胃管喂养者给予静脉营养。气管插管或脐血管插管者复苏后应给于抗生素防止感染,如青霉素,每日10万~20万u/千克,分2次静滴。

2.新生儿维生素C缺乏症

[病因]

新生儿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婴儿坏血病,是因为长期人工喂养、消化道功能紊乱、小儿生长发育快和感染等原因引起维生素C的缺乏而导致的。

[症状]

全身可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以长骨骨膜下出血为多见,其次为皮肤、黏膜、齿龈、结膜等处有出血斑点。少数患儿便血、尿血、甚至颅内出血。常有肤色苍白,食欲不振,抵抗力下降,皮肤毛囊角化,常并发贫血与感染,小儿发育迟缓。

[检查诊断]

具有典型症状。

体格检查时,可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有隆起,隆起之内有一定凹陷。

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血浆维生素c浓度降低。长骨x线检查可助诊断。

[西医药治疗]

急性期应用维生素c,每日300~450毫克,肌注或静注。

症状改善后改口服,每次100~150毫克,每日3次。共2~3周。

注意其他维生素的补充。

[预防与调理]

母乳喂养。孕妇、乳母应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

人工喂养者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c的辅食,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注意烹调方法,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

骨骼病变明显的患儿应安静少动。

3.新生儿破伤风

[病因]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新生儿脐部侵入而引起。常因在孕妇分娩时应用未消毒的剪刀、线绳切断及结扎脐带而感染。

[症状]

弗患儿神志清醒,早期多不发热。病初哭吵不安,想吃而口张不大,吸吮困难,随后牙关紧闭,口角上牵,额皱眉举,呈“哭笑”面容。

四肢出现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性抽搐,双手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直伸,呈角弓反张状态,任何轻微刺激均可诱发或加重抽搐。

间歇期肌肉仍持续收缩,严重者可引起窒息或呼吸暂停。

[检查诊断]

有不清洁的接生史。潜伏期3~14日,以4~8日发病者最多。

新生儿破伤风系急性感染性疾病,多数生后1周左右发病。

具有典型症状,且口腔试验阳性可确诊。

[西医药治疗]

破伤风抗毒素应用越早越好,剂量为1万~3万u,1次静滴或肌注。

镇静剂常用安定,每次0.1~0.3毫克/千克,缓慢静注,每日2~4次;或苯巴比妥10毫克/千克,静注,间隔20分钟可酌情重复1~2次,维持量每日5毫克/千克。

抗生素可用青霉素,每日20万u/干克,分2次静滴,连用7~10日。

用3%过氧化氢液或1:4000的高锰酸钾液清洗脐部,再涂以碘酒,严重感染者可在抗毒素注射1小时后酌情作清洁扩创手术。

[预防与调理]

确保无菌接生。

接生时消毒不严格者.应于24小时内剪去残留脐带远端,用3%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后涂碘酒,并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单位。

患病后应保持室内安静,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

初期应暂时禁食,静脉供应营养,痉挛减轻后再鼻饲喂养。

如有窒息或呼吸暂停。应气管插管使用呼吸器。